超多流行金曲,出自他手!这位大咖珠海开讲,揭秘背后故事
更新时间:2025-08-24 17:13 浏览量:1
南粤旋律激荡,谱写时代风华。
8月23日,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珠海市总工会协办的2025年第六期“珠海大讲堂”举行。
本期讲座邀请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陈小奇,带来题为《涛声依旧 曲证风华——解码广东流行音乐发展历程》的专题分享。
音乐不仅是时代的回响、情感的共鸣,更是文化的见证。作为广东流行音乐的标志性人物,陈小奇创作了两千余首作品,其中《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烟花三月》等代表作深入人心。
讲座当天,陈小奇从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脉络切入,系统梳理了广东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中的开拓性贡献。他指出,广东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源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流行音乐从音乐茶座、轻音乐队起步,逐步构建起涵盖创作、制作、发行、演出及媒体推广的完整产业体系,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多个“第一”。
讲座中,陈小奇带领观众回顾了几个关键节点:
1978年5月1日,中国第一支轻音乐队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开端;
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推出立体声盒带,开启唱片工业黄金二十年;
1985年“红棉杯”新人新歌新风大赛推动原创音乐发展;
1986年首届十大广播歌曲“健牌大奖”创立原创歌曲打榜机制;
1992年成立中国唱片业第一个企划部,推行签约歌手制度;
1993年广东歌手开启了“广东流行音乐第一次北上”,一时风靡大江南北。
陈小奇谈到,广东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风气、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当代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媒体的强大推动力。他表示,广东流行音乐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更是几代音乐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实践结晶。
随着技术发展,流行音乐进入网络与AI时代。陈小奇指出,网络歌曲虽打破了地域限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作品良莠不齐等问题,陈小奇说:“AI音乐具有颠覆性潜力,音乐人应积极拥抱技术,争做AI的‘主人’。”
在讲座中,陈小奇还结合《敦煌梦》《涛声依旧》《我不想说》《烟花三月》《高原红》等代表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他谈到,歌词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应具有文学性和文化传承价值,一批具有文化追求的作品改变了社会对流行音乐的偏见,为其争取了发展空间。
在互动环节,珠海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曹妍就歌词文学性与旋律普适性的平衡提出问题。陈小奇认为,歌词的文学性取决于作者的追求,创作者应在尊重音乐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词曲的完美融合。
星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关创元则关注短视频平台对音乐风格的影响。陈小奇表示,如果是经典老歌摘出来一段,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是一首新歌,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大家接受这首歌曲,恐怕就会面临考验了。抖音虽带来新挑战,但存在即合理,大家静观其变。
讲座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表示,通过陈小奇老师的生动讲述,不仅重温了广东流行音乐的黄金岁月,也更深刻理解了一代音乐人的艺术追求与使命,是一次文化洗礼,激励着更多人关注、热爱并传承属于这片土地的动人旋律。
珠海大讲堂
珠海大讲堂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珠海市总工会协办,是珠海汇聚高端社科资源,畅通新知普及渠道,激发民众参与活力,打造标杆科普品牌的创新举措。2025年共开展8期,后续还将陆续开讲。
文:珠海传媒集团 张映竹
图:珠海传媒集团 朱习 陈佳哲
编辑:胡洁婷
责任编辑:赵思华
三审: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