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授录走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一分钱也没给
更新时间:2025-08-25 18:27 浏览量:1
杨荫浏教授给阿炳录音,没付“录音费”?
如果付了“录音费”,多关心一点阿炳,阿炳就不会在三个月后离世?
阿炳早逝,怪给他录音的杨荫浏教授咯?
还真有人会回答:当然!
实在不好意思这么说的,还会来这么一句:反正大教授录走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一分钱也没给!
这事,值得捋一捋。
首先,杨教授给阿炳录音,并非那次回无锡的主要目的,请阅读本人文章《杨荫浏携带钢丝录音机回无锡,是专程“抢录”《二泉映月》吗?》。
顺便给阿炳录音,一是因为他和储师竹等无锡籍音乐学人对阿炳音乐艺术的推崇,二是因为抢救优秀民间音乐作品的强烈责任感。
再看“阿炳录音”给阿炳带来的利好。
早在40年代,松官就劝阿炳去上海录音。上海有一家外国唱片公司,录制一张唱片,明码标价5美元。
看清楚:是阿炳需要给唱片公司5美元,不是唱片公司给阿炳5美元。
松官为什么劝阿炳花这个钱?因为灌了唱片,就能传播到上海,而对阿炳的音乐推崇备至、不甘心阿炳一生怀才不遇的松官坚信,只要传播到上海,就会有上海老板请阿炳去登台演出,阿炳就能赚大钱。
那么好了,这趟,杨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全国最高音乐学府的教授,主动来给阿炳录音了。
给阿炳录音后20多天,无锡牙医协会成立,阿炳就被邀请在庆典上演出。
那是阿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登台演出,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坐着演出。
市面上各种庆典,不可能请一个“街头卖艺人”上台,那叫“坍台”。杨教授给阿炳录音,彻底改变了阿炳在无锡的“街头卖艺人”人设。
不晓得阿炳自己,当初知不知道,要是有人再向他招手,“阿炳过来拉一段”,他完全可以,而且完全应该 —— 不伺候。
想听阿炳的演奏,你得有台子,你得设坐,你得讲好出场费,然后请阿炳登台。
假设无锡没人扎这个台子,不急,有中央音乐学院的背书,总会有人给阿炳表演舞台的。
实际上,阿炳去世前,中央音乐学院已经决定邀请阿炳去演出,并聘请阿炳去教授《二泉映月》等二胡、琵琶曲目的演奏。
如果说到这里,还有人听不明白,那就看看现在的“上春晚”。
别说演出费了,连火车票都没人给你报,为什么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连这么个道理都搞不清楚,就真的连戏子都不如了。
第三,杨教授没付阿炳“录音费”,这种抱怨,这个说法,发源在何处?
按说上面的道理,直白浅显,它是怎么一来,就有人计较起杨教授付没付给阿炳“录音费”了呢?
没有任何官方资料涉及此事,只有一些传言,其中有一个托言陆文夫的传言,极有可能是此事的滥觞。
说是陆文夫当年慕名去找阿炳,阿炳刚去世,只遇到和阿炳同居的妇女董催弟。
在这个传言里,董催弟对陆文夫抱怨:阿炳虽给天津客人(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从天津来)录了《知心客》等曲子,一个铜丸(铜钱)也没有捞到。
《知心客》是《天涯歌女》原来的曲调,不是《二泉映月》的曲调。
这个传言里的董催弟说错了曲名,倒挺像董催弟这种妇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