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点音乐,正在毁掉我们的大脑?
更新时间:2025-08-26 13:41 浏览量:2
继“夺命八颠”之后,张艺兴又带着“黄金四秒”杀回来了。
有人循环几十遍,有人边看边嘶哈,甚至都让他6年前的这张专辑重回音乐榜单。
这四秒到底有何魅力?
卡点音乐,听了就出不来
这个“黄金四秒”其实是他演唱会上和伴舞的一个舞蹈动作。
由于该动作持续时间差不多是四秒,所以被网友称为“黄金四秒”。
但关键在于,在抖音上火的这个“黄金四秒”压根不是原版音乐。
张艺兴跳的原版是他和Jason Derulo、NCT 127合作的《Let’s Shut Up and Dance》。
但网友给配的是DJ版的《Sexy Lady》。
因为动作和音乐节拍卡得严丝合缝,所以让人直呼上头。
这种换个卡点音乐,播放瞬间破百万的例子数不胜数。
还是张艺兴,虽然你可能没听过他的《梦不落雨林》,但你应该看过一段他下蹲后左右摇摆的舞蹈。
这个片段的原版音乐就是《梦不落雨林》,是他在演唱会上的表演。
只是,火出圈的那个配的BGM是DJ版《People of The World》。
因为完美卡点,所以被称之为“夺命八癫”。
再早一点,就是刷屏各大网站的“李羲承进行曲”。
韩国男团ENHYPEN的成员李羲承在《Bills》中有一段摇摆的舞蹈动作。
国内网友给他把BGM换成了改编版的《Once upon a TIME》。
这首歌本来就很洗脑了,加上李羲承每一个动作又精准卡点,所以这首歌被重新赋名——李羲承进行曲。
视频播放量破60亿,连明星都在模仿。
不少人说自己看了就出不来,已经在手机里摇一天了。
卡点音乐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人一直循环停不下来?
为何沉迷卡点音乐?
因为人类大脑天生喜欢秩序和节奏。
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会根据节奏走向自己预判下一个重拍何时到来,而卡点音乐完美地利用了这一点,给我们建立了一种强烈的节奏预期。
大部分的卡点音乐节奏型都非常规整,以4个节拍或8个节拍为一个循环单元,不断重复。
打击元素也非常高频,除了底鼓之外,还会有军鼓、镲片。
节奏细节丰富,节奏型稳定循环,所以大脑的预判会与音乐节拍完美重合,对大脑来说这就是一种奖赏,所以人会迅速获得快感。
同时,卡点音乐和视频画面又是高度同步的,听觉和视觉实现了超同步效应,我们的快感被进一步放大。
当音乐的时间性和力度性元素和视觉实现了高度的精准对齐之后,就能实现1+1>2的感官强化效果。
前者就是音乐咚地一声,视频就唰地一下切换。
这时候,视频已经形成了一个最根本的节奏骨架,它满足了大脑对秩序的需求,保证了本能愉悦感的产生。
后者就是将小鼓、人声、特殊音效等不同的音乐元素和视觉对应起来。
二者相加,音乐的节奏和重音就实现了视觉化。
原本只能用耳朵听的节奏,变成了能用眼睛看的节奏,实现了感官的互通,强化了感知体验。
而且这也让信息处理变得异常顺畅,脑子连转都不用转,“不费劲”的享受,谁能不爱?
此外,卡点音乐还能提供瞬间的情绪峰值。
一般来说,当音乐的速度在90-140 BPM之间时,人是最舒服的。
BPM就是每分钟节拍数,可以简单理解为音乐的速度。
在这个区间内,音乐速度越快,人的情绪就越高涨。
而且它们大多内容很模糊,要么歌词重复,要么多是感叹词,这就能避免语义的冲突,放大情绪和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万能BGM都有很明显的段落区分,在副歌前还会有预副歌。
因为副歌会全面爆发,节奏强劲,为了让情绪有一个缓冲,所以会在预副歌阶段积累能量,加快鼓点或加入滚镲。
会“毁灭”其他音乐?
虽然卡点音乐让人上头,但它们却经常摆脱不了low这个标签。
从音乐本身来看,是因为它把和声极端简化了。
和弦的变化能推动情绪的发展和流动,所以高雅、丰富的音乐都会有相对复杂的和声进行。
但是卡点音乐为了放大情绪,会大量使用循环的和声进行。
而且因为是情绪直给,所以也不会有什么铺垫。
也就是音乐缺少不和谐和弦,以及从不和谐到和谐和弦的解决过程。
这种“解决”是西方音乐中能加强情绪深度的东西,没有它,音乐就像一直在大声喊叫,没有叙事性和高级感,久而久之会让人觉得乏味。
节奏是卡点音乐的灵魂,但问题也出在这里。
为了追求极致的卡点,每一个鼓点、每一个音符都在软件中被强行对齐到网格上,达到了100%的机械精准。
但高级的音乐是充满细节和动态变化的,卡点音乐过于干净,反而让它显得扁平、僵硬。
况且歌词的内容也没什么想象力,通常是简单口号、情绪词汇,比较口水,除了有能让人抖腿的动次打次外,没什么别的优点了。
它能火是因为即时满足感强,跳过所有铺垫直击感官,这种爽感即时且明确,完美契合了现代人追求短期反馈的心理。
但这却可能让劣币驱逐良币。
当一种模式被验证成功,无数人就会模仿,卡点从工具变成了目的,所有的内容、情绪都要为“卡上点”让路。
长期听下去,反而导致“情绪通胀”。
当一切都被放大到史诗级的强度,真正的震撼和感动反而被贬值了。因为用户的情感阈值已经被不断拉高,面对更丰富、更深层的情感表达反而变得麻木。
而且,在算法主导的流量分配中,那些不适合卡点模式的音乐类型也会被边缘化。
小众与慢节奏艺术的生存空间被挤压,音乐的生态也会变得扁平。
我们面对也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避免让一种模式统治一切。
因为一旦大脑习惯“秒级爽感”,再想进入深度审美状态就很难了。
hi~inker
大家好,印客美学现在有100多万的粉丝。建立这个社群,是希望找到好的品牌和好的操盘手,来共建。我们会开放出印客美学,引入好的品牌,好的操盘手,跟我们一起来玩转。
如果你是创始人,有好的产品,有好的团队,但是产品不知道该怎么卖出去,我们可以提供自己的百万私域流量,一边带动你的产品销量,一边培养你的团队学习私域运营的技能。
如果你是上班族或者自由职业,可以来学习如何成为操盘手,多一份收入和经验,或是想找到人生第二条曲线。不要错过机会。印客拥有百万粉丝。不缺流量也不缺产品,所以有很多的机会,大家可以大胆来学习和实践。
我在群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