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导听-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一条小鱼的音乐奇遇

更新时间:2025-08-27 09:19  浏览量:1

贝多芬常被视作时代的巨人,他的交响曲像建筑般厚重,推着人类精神走向高峰。而在他的身边,年轻的舒伯特却是另一种气质:他不以铁锤般的音符雕刻历史,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诗意。他写下的旋律,总是那么自然,仿佛不是“创作”,而是像空气里原本就存在的歌声,被他顺手摘下。

《鳟鱼五重奏》就是这种气质的最佳体现。它不是一部高举旗帜的作品,而是一次生活化的写照。1820年代的维也纳,市民阶层兴起,音乐从宫廷走向客厅。人们聚在朋友的家里,喝酒、聊天、唱歌、弹琴。这种聚会被称为“舒伯特沙龙”,因为舒伯特就是那个中心人物。他写的不是让国王听的音乐,而是让朋友们听的音乐。《鳟鱼五重奏》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亲密的氛围里。

从歌曲到室内乐:一条小鱼的身影

《鳟鱼》原本是一首歌曲。1817年,舒伯特写下了它,歌词出自诗人许巴特(Christian Friedrich Schubart)。诗里描述了一条在溪水中自由游动的小鱼,却最终因渔夫的狡诈而落入网中。舒伯特把这首诗谱成歌曲时,赋予了它轻快流动的旋律,钢琴伴奏模仿溪水潺潺。歌曲一经传唱,便成为维也纳沙龙的最爱。

几年后,一位富有的音乐爱好者帕赫曼子爵(Sylvester Paumgartner)邀请舒伯特为一次家庭演出创作作品。他非常喜欢《鳟鱼》这首歌,便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能不能写一部室内乐,把《鳟鱼》的旋律也融进去?舒伯特欣然答应,于是便有了这部钢琴五重奏。

通常的钢琴五重奏是“钢琴+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而舒伯特却采用了少见的编制:“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这种搭配带来两种效果:

一是让低音更深沉浑厚;二是把大提琴从低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它能在中音区更自由地歌唱。这种安排,使得全曲的音色特别明亮透明,有点像一条溪流的多层涌动,既有水面上的光,也有深处的暗流。

溪流的开端: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一开始,钢琴就带出闪光般的分解和弦,弦乐进入后立刻给人清新明快的感觉。旋律没有任何负担,就像初夏的清晨,溪水开始流淌。舒伯特的旋律总是带着一种“会唱歌”的特质,这里更是如此。

如果我们仔细听,会发现他用了很多连音和小装饰音,那些轻巧的点缀,仿佛就是水珠在石头上跳跃。节奏推进的方式也很独特:不是贝多芬那种“推动历史”的强力节拍,而是一种“顺势而流”的节奏,好像自然界本身在呼吸。

听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去想象:一条小鱼刚从石缝间游出来,水流带着它向前漂,阳光洒下来,鳞片闪闪发光。这种画面感,不需要歌词,也能自然浮现。

阴影与安宁:第二乐章

当音乐进入第二乐章时,气氛突然转为静谧。弦乐织就一层柔和的背景,钢琴点缀其中,仿佛夜晚的水面反射着月光。旋律悠长,音区低沉,带有些许忧郁。

这是一种非常“舒伯特式”的忧郁。并非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就像在宁静的夜里,明知生活中有不幸,也有死亡,但此刻只想安静地感受星光。

听的时候,闭上眼,你会发现这里的音乐其实像是一种“内心的独白”。小鱼不再嬉戏,而是停在水草间,好像在沉思。

村庄的舞蹈:第三乐章

舒伯特突然让音乐跳跃起来,这是一个轻快的谐谑曲。旋律带着舞蹈感,节奏鲜明。这里的情绪一下子拉回到人间烟火:村庄节日的舞会,年轻人围着篝火跳舞,喝着啤酒,大笑着旋转。

这也是《鳟鱼五重奏》最有“沙龙味”的地方。舒伯特的朋友们在演奏时,很可能真的是边拉边笑,仿佛这音乐不是“高雅的作品”,而只是聚会里的游戏。

听感提示:这里的小鱼完全变成了顽皮的孩子,在水里追逐、打闹,溅起一阵阵水花。

核心:〈鳟鱼〉的主题与变奏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灵魂。舒伯特取用自己歌曲《鳟鱼》的旋律,先由钢琴唱出那首熟悉的歌,然后进行一系列变奏。

每一次变奏,就像小鱼的不同处境:

有的轻快灵动,鱼儿在水里穿梭;

有的暗色沉重,低音提琴像渔夫撒下了网;

有的则带着舞蹈感,仿佛鱼儿在嬉戏中忘记危险。

这是一场叙事性的音乐。你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出“无声的戏剧”:小鱼被追逐、险些落网、又挣脱而去。最后,旋律重新回到明快的调性,好像在告诉我们——即便生命中有危险,小鱼依然保持着自由的姿态。

尾声:阳光下的继续

最后一个乐章,音乐回到轻快的节奏。它没有写出英雄的胜利,也没有写出悲剧的毁灭,而是选择了一种开放的、延续的方式。旋律带着舞步,像一条没有终点的溪流,流向远方。

舒伯特的结尾并不追求“完成”,而是追求“继续”。这和贝多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贝多芬的终章往往是“结果”,而舒伯特的终章更像是“生活”。

听的时候,你会觉得音乐并没有结束,而是带你走向了另一个清晨。小鱼依然在水里,溪流依然在歌唱。

舒伯特的诗意与生命

为什么《鳟鱼五重奏》如此迷人?不仅因为旋律优美,更因为它代表了舒伯特独特的艺术观。他不是用音乐去写“历史”,而是用音乐去写“日常”。他的灵感不是来自战场,而是来自河岸、街道、酒馆、朋友的笑声。

舒伯特的一生短暂,31岁就离开了人世。但他留下了600多首歌曲、室内乐、交响乐与钢琴曲。他的创作速度惊人,却几乎没有从中获利。很多作品甚至在他去世后才被出版。可以说,他写作不是为了“成功”,而是因为旋律在他心里不断涌出,不写出来便无法安宁。

在《鳟鱼五重奏》里,你能听见他最天真的一面:对自然的热爱,对朋友的依恋,对生活小瞬间的珍惜。即使他自己常被病痛与贫困困扰,但在音乐里,他选择让那条小鱼继续自由游动。

今天,当我们坐在音乐厅,或者戴着耳机听这部作品时,我们其实是在分享舒伯特的生活感受。它提醒我们:生活里真正值得珍惜的,未必是宏大叙事,而是一些轻盈的瞬间——一条小鱼的闪烁,一阵清风的抚触。

这也是为什么《鳟鱼五重奏》至今仍被不断演奏。它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舒伯特用音符告诉我们:哪怕身处不安的世界,人仍然可以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溪流,在其中自由游动。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