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烽火文艺⑧ | 以音符为号角 刘雪庵用“战歌”谱出巴渝音乐传奇

更新时间:2025-08-27 17:18  浏览量:1

编者按: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全国大批文化名家纷至沓来,他们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化身文艺斗士、文化先锋,为广泛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文艺“矛”,作抗日“枪”。他们将小说、话剧、舞剧、电影……化为武器,这些激荡人心的作品里,蕴含着抗战胜利的强大力量,于轰炸声中发出爱国救亡最强音!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上游新闻推出《烽火文艺》系列报道,生动再现文化名家的战斗风姿,重温抗战时期文艺界的呐喊与抗争。第八期回顾抗战时期重庆的音乐创作,以音符为号角,抒发家国情怀,刘雪庵用“战歌”谱出巴渝音乐传奇。

资料图片 由重庆历史名人馆提供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每当《长城谣》响起,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便重回眼前。它的曲作者——刘雪庵,不仅用旋律铭刻民族苦难,更借由主编的《战歌》期刊,将《长城谣》《流亡三部曲》《飘零的落花》等一首首抗战歌曲,化作声声响彻战场的号角,点燃了亿万同胞的救国热血。

2023年4月15日,刘雪庵音乐艺术馆在其家乡重庆铜梁安居古城开馆。这座占地600平方米的展馆,浓缩了他作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的一生。

今年8月,上游新闻记者走进刘雪庵音乐艺术馆,在一张张旧照、一件件文物、一行行手稿与一曲曲仍激荡人心的战歌中,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聆听他倾注于音符间的家国情怀与创作初心。

探访刘雪庵音乐艺术馆:古城青石上的音乐记忆

刘雪庵音乐艺术馆坐落于重庆铜梁安居镇十字街20号,大南门街的青石板路,与老式建筑相映成趣。斑驳的门楣上,岁月雕琢的纹路与展馆内流转的抗战旋律交织,仿佛诉说着巴渝大地上的音乐传奇。

刘雪庵音乐艺术馆大门

资料图片:刘雪庵头像

刘雪庵音乐艺术馆以600平方米的空间,依托《飘零的落花》《长城谣》《追寻》《何日君再来》四支名曲,划分四大展区,清晰勾勒出刘雪庵的艺术轨迹:从巴渝少年到“音乐战士”,从个人情愫到家国担当。

1905年,刘雪庵生于重庆铜梁巴川镇,自幼随父亲学唱昆曲、拉二胡,音乐天赋在巴渝山水间萌芽。1930年,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萧友梅、黄自,系统接受西方音乐理论,却始终在作品中保留着巴渝文化的厚重底色。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放弃留学欧洲的机会,加入音乐界抗日统一战线,并自费创办了全国唯一的抗战音乐刊物——《战歌》周刊。

资料图片:1937年《战歌》创刊号目录

近四年间,《战歌》共刊行18期,发表如张曙、冼星海、贺绿汀、夏之秋等音乐家的134首抗战歌曲、34篇理论文章及2篇鲁艺报道。它不仅成为讨论救亡歌咏的重要阵地,也是联络离散音乐家的通讯枢纽,更成为海内外中国人了解抗日歌咏活动的关键窗口,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刊物之一。

资料图片:刘雪庵、江定仙、贺绿汀等合影

战时,刘雪庵满怀热忱创作近百首抗战歌曲,包括《满江红》《离家》《中华儿女》《保卫家乡》等。作品激情奔涌、节奏铿锵,极大鼓舞了全民抗战意志。

“重庆铜梁的家国情怀是他的创作底色!”刘雪庵音乐艺术馆研究员王娥介绍,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大后方,军民抗敌的壮烈和百姓流离的苦难,深深融入他的创作,使作品贴近现实、充满共情。《长城谣》《流亡三部曲》等歌曲旋律流畅、易于传唱,迅速遍传前后方,“既唤醒了民众的家国意识,也提振了军队士气,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歌声”。

《长城谣》:以旋律筑起民族坚强的精神长城

在刘雪庵的艺术生涯中,《长城谣》堪称里程碑式的代表作。诞生于1937年的《长城谣》,由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原为抗战电影《关山万里》而作。虽因“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致影片夭折,这首歌却穿越烽火,留存于世,成为抗战时期最具感染力的声音之一。

资料图片:刘雪庵谱曲的《长城谣》

1938年,刘雪庵在武汉将这首歌交给青年歌手周小燕。她以此前演唱《歌八百壮士》积累的声望,再度以深情演绎点燃亿万同胞的心。《长城谣》很快从武汉传遍全国,更远渡重洋,在海外华侨中引发强烈共鸣。南侨机工等多批侨胞正是在它的感召下,捐资捐物、毅然归国,投身救亡洪流。

刘雪庵与周小燕等合影

“《长城谣》是刘雪庵对抗战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娥表示。七七事变后长城告急,他目睹难民惨状、耳闻抗战事迹,以“长城”为家国象征,将悲愤与决心熔铸于旋律之中。这首歌先后经上海创作、武汉发表、重庆传唱,逐步深入前线军营,因其曲调质朴、情感浓烈,成为连接前后方的“精神纽带”。

作为抗战时期的音乐重镇,当年重庆汇聚了大量像刘雪庵这样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以艺术为武器投身救亡。《长城谣》等作品从山城传向战场,用歌声构筑起一道无形的精神长城。

《长城谣》不仅唤醒了国人的家园之思,更提振了全民族抗战信心。它超越了歌曲本身,成为抗战年代凝聚民心、传递希望的磅礴力量——是音符,更是枪声;是旋律,亦是烽火。

《流亡三部曲》:文艺救国浪潮中的抗争强音

若说《长城谣》是家国情怀的抒情诗,那么刘雪庵参与创作的《流亡三部曲》则是民族觉醒的进行曲。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流亡三部曲》——由《松花江上》《流亡曲》《复仇曲》共同组成的组歌,成为了激励亿万国人奋起救亡的铿锵之声。它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那个时代流亡者血泪与抗争的史诗,深刻体现了文艺在民族危亡中的巨大召唤力。

1936年,张寒晖目睹西安流民惨状,创作《松花江上》;次年,刘雪庵在赴武汉的轮船上结识词作者江凌,二人决定续写两部,组成三部曲。江凌作词、刘雪庵谱曲的《流亡曲》(离家)诉说着流亡之痛,而《复仇曲》(上前线)以“为爹娘复仇,为民族战斗”的呐喊,将民族抗争精神推向新高潮。

资料图片:《流亡三部曲》之一

资料图片:《流亡三部曲》之二

资料图片:《流亡三部曲》之三

1938年,《流亡三部曲》在武汉联合公演中首唱,悲壮恢弘的歌声瞬间点燃全场,迅速传遍全国。它不仅在群众歌咏、戏剧演出中被反复咏唱,更与重庆抗战文艺运动深度融合。在陪都重庆,诗歌朗诵、街头剧、版画展览等多种艺术形式与抗战歌曲彼此呼应,形成“文艺救国”的强大合力。

刘雪庵的音乐实践并未止步于歌曲创作。1942年,为配合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重庆的上演,他临危受命,三昼夜不眠完成全部配乐,在国泰大剧院亲自指挥公演。剧中《雷电颂》等唱段慷慨激昂,借古喻今,以艺术之刃刺破迷雾,成为大后方文艺抗战的又一高峰。

资料图片:话剧《屈原》插曲

资料图片:刘雪庵与郭沫若等在重庆渝中区张家花园合影

重庆抗战音乐的民族强音与时代传承

1985年3月15日,杰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雪庵先生逝世,而他创作的《长城谣》《何日君再来》等作品早已被列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说:刘雪庵塑像

在刘雪庵音乐艺术馆中,保存着他当年的创作手稿、教学使用过的小提琴、收音机以及与弟子往来的信件。透过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和一行行笔墨,观众得以走近这位音乐家炽热而执着的一生,感受他如何将个人才华融入时代洪流的伟大情怀。

图说:刘雪庵生前物件

“刘雪庵先生的作品,是跨越时代的精神财富,尤其在战时的重庆迸发出巨大的感召力。”王娥介绍,他的音乐与重庆的戏剧、诗歌运动紧密联动,形成抗日文化合力——他曾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配乐,将诗歌谱成可唱之歌,推动“读诗”转为“传唱”;他还积极参与重庆露天文艺演出,与戏剧家、诗人同台,用音乐嫁接不同艺术形式,凝聚民心、共赴国难。

刘雪庵的音乐不仅在抗战时期激励了无数人,更在当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也让今天的人们深切体会到文艺在凝聚民族情感、塑造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

上游新闻记者 陈瑜

编辑:吴思 责编:秦雨 审核:李奇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