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愈心灵,上海市儿童医院“音乐疗愈空间”启用
更新时间:2025-08-31 08:19 浏览量:1
当民乐《茉莉花》的悠扬旋律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刚刚启用的音乐疗愈空间响起,七岁的奇奇(化名)一手扎着留置针,一手欢快地敲击鼓面,灿烂的笑容完全看不出他刚刚还在忍受病痛的折磨。
活动现场
近日,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音乐疗愈空间”正式揭牌。空间位于住院部5楼的活动室内,占地230平方米,采用灵活的隔断设计,既能开展团体活动,也能进行临床干预。空间内还配备由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提供的高品质声音疗愈系统,通过实时脑电波监测,可精准评估孩子的焦虑度和紧张度,为他们定制专属声音片段。
“音乐能绕过语言直击心灵深处。”上海市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朱大倩教授解释道,针对不同情绪状态的孩子,音乐治疗师会推荐相应的音乐治疗方案。情绪低落时聆听舒缓旋律获得共情,情绪稳定时则鼓励自主选择喜爱的曲目,这种创新的疗愈方式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
活动现场
事实上,音乐治疗在市儿童医院已形成系统化服务体系。从高危新生儿到青少年,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特殊需求,开展个体与团体治疗。对于婴幼儿,通过听觉刺激进行情绪安抚;学龄期儿童可改善神经发育障碍等问题;青春期患者则能缓解情绪障碍、进食障碍等困扰。目前已开展以孤独症家长为核心的音乐疗愈团体、住院患儿和家庭成员的音乐疗愈团体。后续将依托“音乐疗愈空间”的启用,筹建为新生儿及其家庭服务的音乐治疗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疗愈空间的打造得到了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的指导,并提供高品质声音疗愈系统支持。“我们希望在科研的交叉和交流中,实验室与医院能够为患儿解决问题。”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灏被聘为音乐疗愈诊治中心特聘教授,他说,未来双方可以在靶区映射方面及声音特征性治疗方式等领域开展合作,将音乐与治疗深度融合,给更多孩子带来健康和快乐。
“音乐疗愈空间不仅是一个物理场所,也将成为医疗创新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示范基地。”市儿童医院院长鲁冰坦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音乐治疗的深度结合,有望实现更精准的“声音靶向治疗”,为不同疾病、不同情绪状态的患儿提供个性化疗愈方案。这种创新模式将有力推动儿童医疗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向“身心同治”转变。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