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标,可别成了“摆设”!
更新时间:2025-09-01 13:33 浏览量:1
文 | 王均栋
拜读李兰老师发表于《音乐周报》的一文后,笔者深有共鸣。当前,实现中小学与高校美育层面的“一体化”衔接,推动高校育人与基础教育美育教师培养的精准对接,已成为美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重视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深研,关乎国家美育整体构想的落地——唯有深研课标,才能明晰“为何而教”“为谁而教”“怎样去教”的核心问题。
纵览音乐教育领域,无论高校还是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近年均在多层面推进改革。这些调整既需要从业者深入研读音乐学科指导性文件,更需透过文件看到政策间的“关联性”——尤其在美育语境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必须与国家发展、民族需求同频。例如,高校艺术学科目录优化、艺考招生改革、表演型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以及AI时代下音乐+科技、音乐+美育、音乐+康养等应用型学科的探索,本质都是“回归实用、落地服务”的体现:让音乐教育跳出“专业圈层”,服务于全民美育需求,切实提升大众艺术素养与审美眼界。
从基础教育层面看,美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始终是核心方向之一。其关键逻辑在于:专业艺术人才(如古典音乐表演从业者)的培养应交由专业艺术院校,而综合类院校与师范类院校需回归自身定位——依据学校属性与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基础教育美育教师输送、全民艺术素养提升等核心任务,避免盲目跟风“专业表演培养”。
然而,正如李兰老师在文中所忧:即便在高校师范类院校,音乐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学习仍处于“失语”状态,综合类院校与专业艺术院校对课标的重视程度更可想而知。长期以来,高校与基础教育阶段对课标的理解、认知存在严重脱节,这种现象并非新课标出后才出现,而是在上一轮艺术课标实施的二十余年间始终存在。笔者认为,这种脱节的根源主要有五点:
一、缺乏真正的课标解读专家。如何将课标的指导性、专业性,与不同地域的教学资源、师资水平、学生学情等实际情况结合,实现“拆解—融合—落地”,并串联起高校人才培养、教研员指导、中小学教学实践等全链条,仍需长期探索,目前缺乏能打通全环节的专业解读力量。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短板。在师资配置、课程设计中,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对音乐课标的重视度不足,课标解读内容未充分融入教学,导致学生(未来的音乐教师)在校期间便缺乏对课标的系统认知。
三、地域教研员素养不均衡。部分地区的教研员队伍中,存在跨学科兼任、偏重行政管理的情况,缺乏音乐学科专业背景与教学实践引领能力,难以有效衔接课标与基层教学。
四、基础教育师资课标素养薄弱。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中,深入研读课标的意识普遍不足,教研活动常流于形式;部分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知识储备更新缓慢,且年龄与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不读书、不学习”的问题长期存在,影响课标落地效果。
五、教育主管部门美育认知待提升。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对美育的认知仍有短视倾向,未能充分重视课标在美育推进中的核心作用,导致政策支持、资源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音乐课标的深研与重视,绝非仅针对高校师范院校,而是所有音乐教育从业者的“必修课”。深研课标不是“教条化执行”,而是为教学实践找到“国家层面的依据”——唯有站在更高站位思考美育价值,才能让教学实践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是思维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而课标正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说明书”,是学科精髓的浓缩。深研课标,让教学方法与育人思维同步,才能更大程度推动美育进程,真正实现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