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武汉音乐学院三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更新时间:2025-09-02 17:33  浏览量:1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创编与制作基础》(负责人:李云鹏)、《管弦(打击)乐器演奏(长笛)》(负责人:徐戈)、《民族管弦乐合奏》(负责人:谭军)三门课程成功入选。

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示名单

音乐创编与制作基础

课程负责人:李云鹏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李鹏云 徐坚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平台的音乐创作与编配技能。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涵盖音乐创作设计、音频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音乐创作能力。近年来,为顺应产业革命趋势,课程还将音乐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内容。

该课程培养的学生,已在国内大型院线电影、一线明星演唱会,以及央视春晚、国庆晚会等重要活动中担纲主创。

管弦(打击)乐器演奏(长笛)

课程负责人:徐戈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涂琳 章滨 严玲

该课程致力于研究长笛表演艺术、长笛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通专融合的长笛表演人才。课程突出专业特点、关注学科综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掌握专业音乐技巧为重点,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二次创作。提高长笛演奏专业水准、树立音乐合作意识,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将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果,是该课程的创新特色之一。

课程教学秉承“增强演奏个性,提升演奏水准,赋能演奏特色”的方针。课程教师团队因教学成果突出,2019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称号。课程主讲人2021年被授予“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称号。近年来,课程团队成员在教材建设、科研引领、学术论文、课程音乐会展演等团队教学科研业绩方面成果丰硕,课程主讲教师音乐光碟《彤管有炜》《锦念川时光音书长笛专辑》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规划产品;课程主讲教师专著《笛声中的艺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普及奖”;任课教师编著的《长笛/短笛100首经典交响乐困难片段指导教程》获得2022年度“鄂教版十佳图书”。

民族管弦乐合奏

课程负责人:谭军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龙稳 白丹 黎芸 张云山

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舞台实践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器乐文化的音乐表演类实践性特色课程。

“湖北名师工作室”等相关教学平台的支持下,课程整合“中国民族管弦乐展演与实训基地”“编钟礼乐”“楚编钟古乐的实践与创新研究”等相关成果与资源,融入“音乐+思政”教学实践研究等一系列教学改革相关研究课题,加强学生对中国器乐在感性上的认识。特别是加深学生对中国器乐文化在“美育”实践中的认知度,使学生在认知中国古代“乐之八音”基础上,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编钟的礼器、响器以及相关乐器的制乐功能,逐步成长为中国器乐演奏人才。

随着“课程项目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依托该课程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展示编钟与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科研以及艺术实践成果的“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乐团成立以来,已举办100多场大型中国器乐专场音乐会,连续8年举办《红色经典》专题音乐会;多次与湖北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采用线上与线下合作模式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录制“曾侯乙编钟的今生故事”,广受好评。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育人、创作、表演、研究与应用融合发展,厚植荆楚特色、弘扬长江文化。此次三门课程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成果体现。

学校将以此为新起点,进一步贯彻落实《武汉音乐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按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精品课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紧密结合艺术实践与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艺双馨、素养宽厚的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