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松花江上》:一首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歌 | 山河弦歌

更新时间:2025-09-04 10:34  浏览量:1

编者按:在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由联合军乐团与合唱团现场奏唱,再次将人们的思绪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些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抗战曲目,不仅是旋律的传承,更是无数先辈用热血书写的精神史诗。

值此纪念时刻,《音乐周报》特别“回望”昔日推出的一系列抗战经典曲目特稿,以期让熟悉的旋律与背后的故事再次相遇,让这份熔铸在音乐里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依然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松花江上》

一首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歌

原载于2015年9月3日《音乐周报》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首《松花江上》唱响在满目疮痍、战火燎原的中华大地上,这首哀婉悲愤的抗战歌曲,触动了中国人的离乡之情和国难之痛,不知让多少人泪如雨下,又不知让多少人奔赴战场。

1936年,《松花江上》诞生在西安,作者张寒晖从未去过东北,也从未见过松花江,恐怕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首《松花江上》竟然在中国近代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无数东北人民被迫流亡关内。西安的街头,处处可见思乡心切而又无可奈何的东北军官兵和无家可归的流亡者。在“剿匪”前线,东北军战事不利,连吃了几个败仗,两个月内损失了三个师,部队内部情绪很大。一时间,从官兵到百姓,厌倦内战,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情此景,深深地触动了张寒晖,他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大量抗战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首《松花江上》。

张寒晖(1902-1946)

关于这首《松花江上》创作的时间,业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说是1935年,有的说是1936年。原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王林发表的文章中称:“张寒晖同志‘双十二’事变前在西安省立第二中学(今陕西师大附中前身)教书,他怎么创作这首歌曲的,我不知道,当时我也没问,而孙志远(建国后任国务院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同志给我们唱,向我告假到西安第二中学找张寒晖同志取来这首歌曲并在学兵队第一连教唱,时间是记得比较准确的,约在1936年11月下旬。”

据张寒晖的校友姚一征回忆说:“他是噙着眼泪去写的,当他唱到‘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时,都以泪洗面了。唱到‘爹娘啊’时,他竟呜咽得唱不下去了。”张寒晖自己也曾经说过,他是描摹北方妇女在坟上哭泣的那种悲泣之声,谱成《松花江上》的曲调的。

张寒晖《松花江上》手稿

这首歌曲完成后,张寒晖先是在省立二中的学生中教唱,后来他带领学生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后来传到东北军的学兵队里,并很快传遍了东北军。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欲调动30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遭蒋拒绝。蒋向张、杨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12月9日,大量爱国青年前往临潼请愿,行至十里铺,张学良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据说,此时游行队伍高唱起了《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回荡,场景感人。张学良也深受感动,当场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三天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抒情歌曲同样是战斗的武器

文 | 梁茂春

1963年,我到北京顺义县抗日老区收集革命民歌时,有一位抗日民兵给我唱起《松花江上》,他是把《松花江上》当作革命民歌唱给我听的,然后给我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们配合八路军攻打日伪军的炮楼,将战壕挖到了敌人炮楼跟前,就十来米,都能够听到炮楼里伪军讲话的声音,但是他们打不着我们。炮楼里面驻有十来个伪军,都是东北人。我们就给他们唱《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唱着唱着,伪军就渐渐跟着我们唱了,接着听到了他们的哭泣声。我们又向他们喊话,鼓动他们交械投降。最后,他们把武器从炮楼里扔了出来,十多个伪军向我们投降了。”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典例子,这说明抒情歌曲同样是战斗的武器。

(节选自2015年9月3日《音乐周报》稿件《抗战歌声,高薄云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