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澳门大学何扬晴从世界级演奏厅到教室

更新时间:2025-09-04 18:11  浏览量:1

何扬晴教授,6岁起习琴,17岁成为澳门首位考入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学子,28岁任美国华盛顿特区区域音乐与表演艺术总监,后获“华盛顿表演艺术服务奖”。 2023年加入澳大教育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开创“灯塔框架”教学法,为幼儿音乐教育培训带来新气象。今年5月,她摘下“澳门大学卓越教学奖”。

何扬晴教授

“用音乐为生命点亮微光。”片言只语,蕴含何教授对音乐教育的深刻体悟。这位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尖子,为何放下演奏家的光环,转身投入幼儿音乐教育的行列?让我们一同走进何教授的音乐教育之旅。

当何扬晴的小手在父母的音乐启蒙下第一次触碰小提琴时,她或许未曾想过,这把乐器会牵引她走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音乐之路。自小展现出音乐天赋的她,在中学阶段已崭露头角,包揽澳门青年音乐比赛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冠军。高三时,年仅17岁的何扬晴孤身赴美勇闯音乐路,完成一年高中学习后,旋即叩开无数音乐学子向往的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的大门,先后取得音乐表演学士及硕士学位。

何扬晴教授获颁”澳门大学卓越教学奖”

在美国期间,何扬晴凭借精湛的演奏技艺,跻身国际顶尖中提琴演奏家之列,演出足迹横跨欧、美、亚三大洲,更多次以独奏家与室内乐演奏家双重身份,获邀登上纽约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林肯中心大卫 ‧ 格芬厅(David Geffen Hall)等世界级音乐圣殿的舞台。

何扬晴教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

何扬晴的琴盒里,装着艰涩复杂的乐谱与无限的掌声,但她手中的琴弓,却会在深夜的琴室中突然放缓速度。夜阑人静时 ,她总在思考:“究竟音乐的本质是什么?”这个疑问像一根隐秘的琴弦,在何扬晴后续多年的音乐心灵中持续共振。

要说影响何扬晴音乐旅程的重要事件,本科求学期间的这场经历无疑奏响了转场的序曲。

还是茱莉亚本科三年级的她,在11月份的一次音乐义演中走进了社区的一间临终关怀病房(Hospice),在患者家人的提议下,她为一位大有可能即将错过圣诞节的老人拉起《平安夜》。随着旋律响起,何扬晴手上的琴弓在弦上不断颤抖,这是人生第一次,令她感受到「音乐作为生命慰藉」的重要力量。

演奏结束后,她在空荡的走廊泪流不已。 「《平安夜》是一首简单的乐曲,但此刻却承载着如此沉重的生命重量,震撼心灵。」这段经历,让她悟明,精彩的演奏未必只能发生在镁光灯下,还可以聚焦每个需要温暖的灵魂;这份感觉,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泛起的涟漪在何扬晴此后的音乐人生中不断扩散。她开始探索音乐的社会意义,期待将她热爱的音乐与社会普罗大众分享,渴望以音乐为社会尤其是基层带来一些改变,社区音乐教育的种子在她心中逐渐萌芽。

大四那年,茱莉亚学院开设音乐教育专班,她成为全班仅有的三位报名者之一。经过校方一番关于资源投入与产出的讨论后,班级最终得以开办,何扬晴直言「这决定并不容易,因为课程包含中小学实习的元素,学校要为三位同学投入不少资源。」正是校方的支持和鼓励,激发了她的使命感,让她积极投入各类社区音乐活动中。

然而,当真正踏入教学现场,她才惊觉在音乐学院学到的全是表演技巧,对教学法一窍不通,更遑论课程设计——面对活泼好动的孩子,时常手足无措。这段社区教学的经历,促使她作出重大决定:在取得了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硕士学位后,她转而走进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音乐教育硕士。

如果说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训练令何扬晴学习如何成为演奏大师,那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学习,则教会她如何让音乐变成一座桥梁。她在取得音乐教育硕士学位后,又以哥伦比亚大学「摩斯学者」的身份,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她收获众多的教育实践经验,在华盛顿公立学校的实习中,她需要面对30位完全不会拉小提琴的孩子,一番思考后,她决定在实习手册上修改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让学生掌握揉弦技巧、控制弓速」,变成「鼓励学生愿意拿起琴弓、爱上音乐」。

为达成目标,她想出许多方法让孩子喜欢小提琴:游戏学习、将小提琴与孩子喜爱的音乐类型结合,只要能激发兴趣,各种方式不拘一格,逐一用上。继而启发孩子的创意:跳出贝多芬、莫扎特的框架,带孩子接触非洲音乐的复杂节奏、唱印度音乐的滑音,甚至来一段HipHop、Rap,让孩子多接触、聆听、思考、发现,哪怕节拍不标准,都是他们的精彩回馈。何扬晴也在这里亦完成教育理念的重塑,「教育不是筛选适合音乐表演的人,而是让普通人都能在音乐中找到自己。」这个认知与当年在临终病房的感悟相呼应,坚定了她转向音乐教育的决心。

何扬晴加盟澳大,开启音乐育人的新篇章。

2023年,何扬晴怀着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回到澳门,加入澳大教育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将多年的国际前沿教育经验融入本地音乐师资培育体系,推动音乐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创新变革,为“音乐素养”、“音乐教学法”及“音乐与律动”等本科课程引入创新教学法。在教学中,何教授有一套独特的哲学观。她强调,理想的音乐教育应当突破传统技艺传授的局限,首先是唤醒学习者内在的艺术创造力;其次是培养其自由表达的艺术能力;最终目标是塑造终身追求艺术真谛的精神品格。

面对职前教师音乐基础差异大、普遍缺乏系统训练的教学现况,何扬晴教授提出「灯塔框架」(Lighthouse Framework)。这套专为幼儿音乐教育与培训所研发的教学模型,以包容性理念为核心,为不同起点的学习者建构适性化的反思性学习场域。

何扬晴教授提出的”灯塔框架”

“灯塔框架”的三大教学核心理念,包括“体感化学习”,透过身体律动与音乐的互动连结,深化对音乐元素的感知与理解;其次为“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者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建构音乐知识体系;最后是“游戏化设计”,藉由情境式互动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灯塔的螺旋阶梯,隐喻着认知进阶的过程。”何扬晴解释道,每一层平台都设有“反思视窗”:职前教师要进行三重训练,通过协作设计符合幼儿发展的教案系统、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开发多元化教学资源,反思教学得与失。

何扬晴教授鼓励学生以游戏方式传授音乐知识

何教授总是鼓励职前教师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方式、设计互动式游戏机制,例如结合数字音乐科技,将传统抽象的乐理概念转化为幼儿可具体操作的任务关卡,在合作闯关的游戏情境中自然习得音乐知识。她也特别重视职前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训练,“当幼儿脱口说出‘太难了,我不想玩了’这类话语时,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大学生面临学习困境时的反应模式本质相同。”她强调,优秀的教学设计必须掌握“认知转化”的关键技巧,将专业的音乐知识重新解构,转译成符合不同年龄层学习者认知发展阶段的教学语言与活动设计。

何教授近年的研究聚焦于非正式音乐学习情境中的天赋开发机制,成果相继发表于多份国际学术期刊。 2024至2025年间,她更荣获美国国家天才儿童协会(NAGC)艺术研究奖与南佛罗里达大学新锐研究者奖两项国际学术荣誉。 2025年5月,她的教学热忱、勇于创新,以及擅于启发学生潜能的精神获得肯定,摘下“澳门大学卓越教学奖”。

在何扬晴教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出多款音乐游戏教具。

当被问及“哪首乐曲最能诠释您的教育理念”时,何扬晴总会提起2008年的那首《平安夜》:“它是让我明白‘音乐为何存在’的钥匙。”从本科时的偶然触动,到硕士阶段开始对音乐教育的系统探索,再到博士时期的价值观建构,她的转型从不是“放弃演奏”,而是让音乐的意义在教育中得到更广阔的延伸。正如她所言,“演奏家的舞台是瞬时的,而教育者的舞台,在每一个被音乐点亮的生命里。”

土生土长的澳门小提琴家、中提琴家,澳大教育学院助理教授,2025年度“澳大卓越教学奖”得主。茱莉亚音乐学院中提琴演奏学士及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和博士。师从著名中提琴家Heidi Castleman、Misha Amory、Steven Tenenbom教授和著名音乐教育家Randall E. Allsup教授。

获多届澳门青年音乐比赛小提琴冠军、亚军和中提琴冠军,并荣获文化局大奖。曾获澳门特区政府、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师范社区学校、Opportunity Music Project和Bloomingdale School of Music担任弦乐导师,以及华盛顿特区音乐和表演艺术经理、美国国际室内乐团教育部总监,获颁授「华盛顿表演艺术服务奖」,以表彰她在音乐教育上的杰出成就。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