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开创凉山音乐史先河!《山河的回响》以组歌艺术形式开展采风创作

更新时间:2025-09-06 07:43  浏览量:1

凉山的山川风物、民族记忆,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9月4日,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创作研讨会和汇报指导会在成都举行。上午,来自中国音协、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北京市音协的专家学者,与凉山州文联、凉山州音协的音乐家,以及参与采风与创作的音乐人齐聚一堂,围绕《山河的回响》组歌主体架构、艺术表现、音乐风格等进行了研讨,对修改优化完善组歌歌词创作,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下午,又举行了汇报指导会,主创团队聆听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

汇报指导会现场

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

用音符串起凉山的山河巨变

凉山是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山乡巨变的鲜活样本,从“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脱贫,到乡村振兴新征程上的创新实践,这片土地的广大人民群众以感恩之心、奋斗之志、磅礴之力书写了壮丽篇章。

“山河的回响·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凉山实践”——全国知名文艺家主题采风、创作系列活动,从创作策划到组织实施,历时7个月,是迄今为止凉山举办的规格最高,阵容最强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文艺采风创作活动。活动得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北京市文联的鼎力支持和精心指导。

汇报指导会

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时代的记录。组歌由11首音乐作品组成,将全景式多角度立体式展现凉山发展成就与历史巨变。用音符串联起凉山的山河巨变,将凉山14个世居民族的团结奋进、万千百姓的追梦足迹、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凝练成可听可感的艺术史诗。让世界听见这里的人民如何以感恩之志接续奋斗,用双手创造幸福,用团结绘就未来。

据了解,这是凉山音乐界首次以组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展采风创作,开创了凉山音乐史的先河。

为了明确组歌的创作方向,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前期,主创团队分别在成都、凉山举行了多次创作研讨会,围绕主歌的主题表达、创作思路,艺术结构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为组歌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7月、8月,在综合各位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主创团队辛勤耕耘,潜心创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了组歌的框架和歌词的初步创作。

知名音乐人荟萃

打造音乐中的凉山史诗与人文温度

《山河的回响》有一个强大的创作团队,音乐总监为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王晓峰,主创人员包括韩葆、谭杨、曾诚、罗木果、张伟、孔云峰、周韩军、阿说阿木、杨智聪等词曲作家,多位获得中宣部“五一个工程”奖。

据了解,主创团队在凉山进行了为期15天的深入采风,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旅,更是一次对凉山人文历史、自然风貌与时代变迁的深度触摸。主创团队通过与当地百姓的亲切交流,全面感知了凉山的发展脉搏,力求以音乐为媒介,记录这片土地的壮美蜕变,展现新时代凉山的多维形象。

创作者与专家合影

凉山州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罗木果介绍,此次音乐创作的核心理念是“既有史诗感的厚度,又有烟火气的温度”。大家深入凉山的村寨,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亲身体验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感受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生活图景。

“我们希望通过音乐,不仅记录凉山的发展历程,更传递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情感与精神。”罗木果表示。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并非简单的歌曲集合,而是通过文学撰稿的串联,形成一个主题统一、结构完整的音乐叙事体系,不仅限于艺术表达,更是对时代进步的回应。每一首歌如同一颗珍珠,独立精彩,而文学剧本则如金线,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动人的“项链”。通过艺术与现实的交融,主创团队希望让世界听见凉山的声音——那是大山深处的低语,是民族团结的共鸣,是时代发展的强音。

由点及面字斟句酌

打造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举办创作研讨会旨在进一步聚焦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的音乐风格、主题架构、表达方式、歌词创作等,通过汇聚各位专家的智慧和专业指导,系统提升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感染力。力争把《山河的回响》打造成一部全景式展现凉山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果,兼具时代精神与艺术高度的精品力作。

“大型组歌的形式是否有承载宏大主题的可行性?同一主题的呈现方式是不是单一?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如何双统一?”凉山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安图在研讨会伊始,便抛出诸多议题。音乐人们着眼《山歌的回响》组歌的未来发展,就如何实现组歌《山河的回响》创新突破,将其转化为具有持久生命力与社会认同的文化符号和文旅融合产品,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建议。

安图

研讨会的氛围非常接地气,这不仅是一次创作层面的交流,更是一场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刻对话。

著名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宋青松特别提到几个关键问题:如何在成熟的艺术表达中保留原始质朴的情感张力?如何在现代音乐语言中融入凉山文化的本真力量?他尤其指出: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作品在结构、语言、节奏上愈发成熟,但也逐渐陷入“套路化”的困境。在追求艺术成熟的同时,是否还能找回那种未经雕琢、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表达方式?

王晓峰围绕“创新、情感、经典”等关键词,畅谈了自己的思考,他特别感谢安图书记,“安图书记对此次创作提出了全新的方向与要求。我们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命题作文’式写作,而是鼓励创作者大胆创新,探索具有颠覆性、原创性的音乐语言,为新时代主旋律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山河的回响》通过融合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创作手法,借助科技工具与人文精神的双重驱动,有望真正实现“让主旋律唱进百姓心里”。

从文学表达到逻辑关系

专家“会诊”:歌词越短越利于传唱

当天下午举行的汇报指导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秘书长、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原主任熊纬,著名词作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原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副主席车行、四川省音乐学院副院长孙洪斌等专家,仿佛“会诊”一样,逐一听取了以罗木果为首的主创团队的汇报,逐字逐句推敲每首歌曲的得失。尤其对歌词的深刻寓意以及时间跨度、逻辑关系进行了剖析,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

专家研讨

曾创作过《常回家看看》《好运来》等家喻户晓歌曲的车行,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不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将来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是比着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在北京亮相的标准,我是站在那些专家的角度来谈的。可能我说的话有点直,但咱们这个研讨会,说千好万好,没啥意思。写词不要过度晦涩,就是要把话说好,主歌部分一定要写清楚,一些歌曲的副歌有点画蛇添足。歌曲不要太长,不要整太多词,你洋洋洒洒的着墨太多,对歌曲创作实际是一种制约。写短点,绝对有利于传唱,这是我写词四五十年的经验。我这是忠言,大家请我来,如果我说几句好话,其实特别容易,但那是不负责任。”

车行认为一味地“千好万好”的吹捧,不如真诚的批评更有价值。他以“专家角度”和“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标准来要求作品,并结合歌词作品进行了直言不讳的点评。他认为作品歌词应清晰易懂、简洁精炼,主张“短”有利于传唱——这是他四五十年创作经验的精髓。

著名词作家韩葆根据与母亲的亲身亲历创作的《背影》,“你还记得吗?那一年你说要远行,一转身的背影是我孤单的童年……”起始几句生动的语言赢得车行的好评,车行同时希望韩葆将歌词中部分不够精准性表达的内容进行思考与调整,增加一些松弛感。回顾创作经历与童年往事,韩葆禁不住泪洒当场,令人动容。

进入精心打磨阶段

不是创作颂歌,而是记录历史

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秘书长、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原主任熊纬指出:《山河的回响》是主题创作,是音乐创作形式上最难创作的一种形式,大家勇挑这个重担,就表现了大家的实力。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越是地域的越是国际的,下一步,作品可以在民族文化的特征上和艺术创作的个性进一步加强。

韩梅(右)

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韩梅进行了总结讲话,向全体创作者表示感谢,她感慨地说:“你们不是在创作颂歌,而是在记录历史。”专家与创作者之间坦诚而深入的对话,令韩梅非常感动,她尤其赞同车行老师的观点,认为创作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赞美,而应追问初心,明确创作的目的和价值。韩书记从意向重构、强化叙事、展现个性、优化旋律、注重升华等5个方面提了自己对作品修改的建议,同时再次表示对这些作品寄予厚望,“因为你们是中坚力量,你们的创作,将影响一代人。”

这个凝聚着激情与火花的研讨会并没有落幕,与会者当即提出再增加一天时间深度研讨。据了解,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将结合专家们的指导意见,进入精心打磨阶段。未来,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不仅将成为凉山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将成为记录这个时代、讲述这片土地故事的艺术史诗。

图据主办方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