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103岁抗战老兵的音乐会|与守护者同行

更新时间:2025-09-02 19:47  浏览量:1

video

如果活到100岁,你还想做些什么?

今年103岁的张远,办了一场音乐会。

张远不仅是特别热爱弹琴唱歌的“音乐老顽童”,还有一个更加特殊的身份——他是一名亲历衡阳保卫战的抗战老兵。

认识并拜访张老,起源于一次抗战主题报道的采访,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余文的带领下,我走近了这位用琴声记述时代的老人。

张老家的客厅不大,整齐摞着的好几沓琴谱显得非常醒目,有些纸页早已泛黄,但仍被细心保存。记者小心翻阅,发现这些琴谱几乎全是抗战歌曲、爱国歌曲——从《大刀进行曲》《黄河颂》《解放区的天》,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春天的故事》,还有好几本《中国梦》歌曲集。他说:“这些歌都是符合时代的,流行的。”

张远整理的琴谱

余文向记者介绍,张老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坐到电子琴前弹上几曲,之前的一台琴甚至因为长期使用而被弹坏了,老人本想修一修继续用,志愿者们知道后,悄悄为他众筹了一把新电子琴。收到新琴时,张远开心得像个孩子,反复抚摸着琴键,连声道谢。

如今,每次志愿者来访,他都迫不及待地拉着大家坐到琴前,问他们想听什么歌。“我来弹,你们唱!”于是,琴声响起,歌声合鸣,小小的客厅里其乐融融。老伴阙秀英则安静地坐在一旁,嘴角含笑,默默注视着这一切——那是老两口最温暖、最开心的时光。

张远和志愿者们一起弹唱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44年,正在黄埔军校教导团任教的张远被征召参加衡阳保卫战,年仅22岁的他担任工兵排长。当时的衡阳被日寇包围,有一支坦克部队要来解围。就这样,张远跟随部队星夜驰往衡阳,领了为后方坦克打通前进道路的任务。

在轰鸣的炮火轰炸声中,张远和战友日夜施工,最终保障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坦克顺利通过。“坦克兵上去之后,日本兵的火力太猛了,我们没有打上来,坦克还被打坏了好几辆。衡阳要失守,只能撤退,我们又接到了破坏通道的命令。”

张远在军校时的照片

“农村的乡村公路条件非常差,尤其是桥涵洞,需要加固。我们就拼命工作。”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他和战友连续抢工十多天,确保了装甲部队顺利通行。

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张远从没怕过死。“军人服从命令为第一天职,要你死就可以死,死就报效国家”。自那时起,音乐就给了他和战友们很大的鼓舞,让他们始终保有奋战、坚持的勇气。他对记者哼起《游击队之歌》:“我们都是飞行军,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他说,这些歌曲,是“有力量”的。

衡阳保卫战史料

衡阳保卫战的守城之军,苦苦支撑47天,最终被日军攻陷。但中国军队以少战多重创日本军。衡阳,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

持续高强度的修路、架桥,张远身体严重透支,只能留在后方养病。病榻上,依旧是广为传唱的抗战歌曲给他带来慰藉,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音乐热情。

直到今天,音乐始终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余文告诉记者,他曾自学6种乐器,从电子琴、口琴到二胡,样样拿得出手。

张远吹奏口琴

退休之后,社区特意邀请他开设音乐兴趣班,班里学员接近三十人,其中不仅有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年轻大学生。

张远对待教学极为认真,除了教唱,还主动开设乐理基础课。教学歌单中,他尤爱红色经典曲目。张远搜集了不少爱国主义歌曲,自费打印并分发给每一位学员。那些高亢的、动人的、激愤的旋律,唱出了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也唱进了人们心里。

不仅唱老歌,他还学新曲。张远拿出自己的“装备”iPad给记者展示,熟练打开专业音乐网站,点开《灯火里的中国》视频,一边听一边打拍子,还笑着说,“新歌好听,我正在学。”百岁老爷子的歌,从必胜的信念,唱到今日的繁荣。这穿越80余年的歌声,深深打动了记者。

彼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中升腾:我们能否为张远办一场抗战主题音乐会?以歌为桥,让他带着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重回烽火岁月,也让热爱音乐的老人在期颐之年仍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或许,这会比仅做一次老兵专访,来得更有意义。

记者试探性地向老爷子询问,没想到张远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很愿意!张远说,“我的歌,不光要唱给活着的听,也要唱给牺牲的听。”听了这话,说干就干。筹备工作风风火火地开始了。

经过与张老的合议,音乐会主题就叫做“圆梦”

张远音乐会海报

考虑到张远年事已高、出行不便,大家决定音乐会就在他家客厅举办。地方虽小,“筹备小组”虽不专业,但也将方寸之地布置得庄严、温馨。记者负责制作音乐会的海报、节目单、主持词;同事则负责打造客厅里“穿越时空”的照片墙——不仅搜罗了老照片、纪念章,甚至翻出张远年轻时军装照做了AI修复,再现他飒爽音容;有位刚入职不久的“95后”记者主动报名,希望与张远合奏弹琴;还有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实习的大学生听说了张远要开音乐会的消息,马上报名参加,“哪怕从南京开车去句容,也要听!”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任颖也表示要带着孩子一起参与,“这样的音乐会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为张远音乐会布置的照片墙

一周不停歇的准备工作,张远看在眼里,偶尔还主动上前搭把手。照片墙是他最喜欢的一隅,他无数次走到这面简单装饰过的墙前,静静注视许久。那里记录着他人生中、战场上,闪着光的青春年华。

8月18日下午,张远的音乐会,启幕。

穿上一身干净的白衬衫,胸前别好麦克风,老爷子缓缓走向客厅。“马上就要开始了”,记者问道,“爷爷,有没有信心?”他平静地笑着说,“可以”

当所有嘉宾安静入座,目光齐聚于那双饱经风霜的手。这一刻,敬意无声流淌,每个人都在感受——这双曾经托起过破碎山河的手,在今日和平盛世里,为我们按下一个个幸福的琴键。

张远音乐会现场

观众席里,有张远的“铁杆粉丝”、他的老伴儿,有稚气未脱的少年,风华正茂的学子,年届不惑的上班族,张远向大家郑重鞠了一躬,开始了演奏。

《大刀进行曲》旋律响起,张远低沉颤抖的嗓音中迸发出不屈意志。在之前的聊天中,张远就说过,自己喜欢这首歌的原因是唱起来“很鼓舞人心”。一声苍劲的“冲”,仿佛劈开时间帷幕;独唱《我是一个兵》时,张远起身,努力挺起佝偻的脊梁,就像80年前那个永不屈服的年轻战士一样;童声合唱《游击队之歌》时,他指尖不由自主地和着节拍弹响,为歌声伴奏。两位少年唱完后,向张远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历史记忆仿佛穿越烽火,在此刻被传续……

两位少年向张远敬少先队队礼

当“95后”记者与张老的合奏《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音乐会的氛围也被推向高潮。全场观众自发地起立,齐声唱了起来,“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那一刻,大家因激动而有些哽咽的歌声萦绕耳边,热泪在眼眶里打转。

集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音乐会持续了将近40分钟,张远全程都状态很好。最后,他提笔写下“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题字。

音乐会有散场时,但“缅怀”与“铭记”,永不止息。

张远题词

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一位年轻的历史爱好者带来了一支抗战时期毛瑟枪模型和工兵锹,张远一见,眼神骤亮。他熟练扛起枪,做出刺杀、肩枪、扶枪礼等一系列动作——80年前的肌肉记忆从未褪去。那一刻,全场再次被震撼

张远演示毛瑟枪用法

任颖为张老准备了一束鲜花。她动情地说:“我们都是幸存者的后代,感谢您为我们创造的和平!”她说:“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要和学生们讲好这段历史,捍卫这段真相,也要让更多的孩子去感谢像张爷爷这样的抗战英雄,珍惜今天的生活。”

任颖和她的儿子于恬祥为张远献花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钱琪感慨道:“像张老这样的战士们当年为国家付出巨大,抛头颅、洒热血。今天还能看到张老如此康健地为我们演奏演唱,实在是我们莫大的幸运。”

张远和观众合影

张远的“圆梦”音乐会成功举办。张老的琴声深深触动了记者与在场的每个人,也告慰着逝去的战友。

在歌声里,张远完成了历史的托付——他将传承抗战记忆的接力棒,郑重交到我们年轻一代手中。

记者曾问他,当时得知抗战胜利了,还记得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他说——“我感觉,天亮了”。

当烽火记忆化为旋律,

和平的天空如此明亮。

敬忠勇英烈!

以珍爱和平、自强不息的方式。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