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古典 | 音乐里的浪漫与诗意,从何而来?
更新时间:2025-09-08 18:39 浏览量:1
9月16日,当今国际乐坛唯一在维尼亚夫斯基、帕格尼尼、ARD三大国际音乐比赛均获得头奖的小提琴家黄滨,将携手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主科教研室主任毛翔宇,以黄金搭档的默契,在上海大剧院“一个人的古典”呈现一场浪漫小提琴作品音乐会,带领观众穿越三个世纪的音乐长廊,开启一场跨越德奥经典与拉丁风情的音乐之旅。
这场音乐会因何而起?
曲目选择有何奥秘?
听听两位艺术家怎么说。
对话
黄滨&毛翔宇
提问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Q
首先想请两位老师谈谈,是如何结识,以及这次巡演的缘起。
黄滨&毛翔宇:我们是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时认识的,自那时起就一直希望在艺术上有所碰撞。具体到这次的音乐会,实际上是因为有一家日本的唱片公司,邀请我们录制理查·施特劳斯和雷斯庇基这两首晚期浪漫主义的奏鸣曲,于是我们策划了这场音乐会。
Q
从勃拉姆斯到理查·施特劳斯,再到雷斯庇基、萨拉萨蒂和“小星星”,这场音乐会的曲目无论从创作时间、所在地域、文化背景还是音乐体裁或风格上,作品之间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在编排曲目单时,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线索隐藏在它们背后?
黄滨&毛翔宇:如果把音乐会的曲目看作菜单的话,“主菜”当然就是两部奏鸣曲,相对通俗的《匈牙利舞曲》则是“前菜”。
海菲茨改编的庞塞《小星星》有点像是一段间奏,在比较大的奏鸣曲和最后的炫技高潮之间作为调剂。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是小提琴炫技作品中的佼佼者,可以展现演奏家光彩夺目的技术和对西班牙音乐风情的理解。
整体来看,音乐会上半场从德国出发,下半场来到意大利,最后绕到了西班牙——《小星星》的作曲家庞塞也属于西班牙语世界。
希望不同国家的音乐能够让我们的观众领略到不同地域的风情和文化,当然还有每一位作曲家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Q
同在20世纪,“擅长声乐”的德国人理查·施特劳斯和“钟爱器乐”的意大利人雷斯庇基,在创作奏鸣曲时的手法有哪些差异,又有哪些共通之处?
毛翔宇:我也认为这两部作品的一大共同点是,两件乐器的分量旗鼓相当。另一个特点则是,他们的音乐都非常动听。
理查·施特劳斯很擅长声乐,可能正是因此,他写出了非常优美、华丽、如同花腔女高音的华彩段的旋律线条,比如这部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即兴曲”。
我们也不能忘了,理查·施特劳斯更是一位交响乐领域的大师,他的《唐璜》《英雄生涯》等等都是器乐交响诗的典范,在配器上非常辉煌。所以他同样能够写出非常炫技性、具有很强戏剧性张力的乐篇,小提琴奏鸣曲的首尾两个乐章就是如此。
雷斯庇基作为意大利人来说本身就非常感性。在他的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我们好像能听到一种海浪似的背景伴奏。第二乐章有各种各样的钟声,不论是在教堂里、修道院里还是码头上面。
黄滨: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采用了三个乐章的形式,而且是传统的奏鸣曲结构——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像是歌曲。不过第三乐章有点不太一样,雷斯庇基使用了变奏的形式,这是巴洛克时期常用的一种形式。
同时,他们两人都是为小提琴和钢琴这两件乐器赋予了像是独奏一样的角色,十分具有张力,但是合在一起又能融合得非常好。
与勃拉姆斯和贝多芬相比,理查·施特劳斯和雷斯庇基的表达更加浓烈,将晚期的浪漫主义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通过复杂的和声创造出了更极致的情感和更绚丽的色彩。
在我看来,施特劳斯对于结构的把握和动机的发展会更显严谨,雷斯庇基则在节奏和结构上都会更加自由一些。
Q
《小星星》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旋律,海菲茨在改编时用了哪些手法,让“简单”的素材变得丰富起来?
黄滨:他使用了降F大调,本身这个调性就是非常有色彩的,带有点梦幻的感觉。
它的和声也非常丰富,单音、双音交替呈现,还有调式的转换,让简单的旋律变得非常的丰富。
另一方面,这个版本里面钢琴部分的支撑也非常出彩,有时与小提琴像是对话一样,不单单是一个伴奏的角色。
毛翔宇:这个改编版把很多具有爵士化色彩的和弦添加到了这个伴奏声部里面来,让本来就很甜美的旋律又多了一种蓝调的风情。
这会让人觉得听起来别有滋味,提升了原本曲调的丰富性。
Q
演奏自成体系的奏鸣曲和独立的“小作品”时,在音乐表达、技术手段、演奏策略等方面,会有哪些不同的考虑和设计?
黄滨:一方面,在奏鸣曲的演奏中,钢琴和小提琴是完全平等的合作关系。而在小品里面,钢琴可能更多是作为伴奏的角色出现。
另一方面,从结构上来说,奏鸣曲演奏起来也更有挑战性,因为作品很长,我们需要在这个长的篇章里,让音乐一直保持张力和发展的方向感,形成非常整体的感觉,这和演奏小品很不一样。
Q
两位老师最早都是通过国际大赛成名,后来在演奏、教学等领域多线发展。现在回看当年,大赛经历对于演奏家的长期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毛翔宇:大赛对于年轻人是很好的锻炼身手和开阔眼界的机会。如果能够获奖,自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
为了长期发展,我觉得要多扩展和累积曲目量,多找机会深造,寻求自我的突破。
黄滨:对于长期发展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一直保持对音乐的热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
当然,肯定还有不断地练习,提升自己的机能。这是我们演奏乐器的人每天都要做的,也是一辈子的功课。
采访:姜太行
采访没有看够?
本周日来大剧院
听听主持人、策划人依嘉
2025 season
“一个人的古典”系列演出
弦键漫舞
黄滨&毛翔宇 浪漫小提琴作品音乐会
One-Man-Show Classical Recital Series
Bin Huang& Cheung-yu Mo
Recital of Romantic Violin Works
时间|Date & Time
2025/9/16(周二 Tues.)19:30
地点|Venue
上海大剧院·中剧场
Drama Theatre, Shanghai Grand Theatre
票价|Tickets
¥100/180/280/380
官方授权渠道
✦ 曲 目 ✦
Programme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匈牙利舞曲》第一、四、五、七号,
选自《21首匈牙利舞曲》,作品1
理查德·施特劳斯
降E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18
中场休息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
B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曼努埃尔·庞塞/海菲茨
小星星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卡门幻想曲,作品25
Johannes Brahms
Hungarian Dances No. 1, 4, 5, 7, from 21 Hungarian Dances, WoO.1
Richard Strauss
Sonata in E-flat Major for Violin and Piano, Op. 18
Intermission
Ottorino Respighi
Sonata in B Minor for Violin and Piano, P.110
Manuel Ponce
Estrellita (arr. Jascha Heifetz for Violin and Piano)
Pablo de Sarasate
Carmen Fantasy, Op. 25
**曲目及时长或有变动,请以现场演出为准**
***All information on programme and dur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
一
个
人
的古典
ONE-MAN-SHOW Classical Recital Series
2019年诞生的新品牌“一个人的古典”系列演出,源自上海大剧院多年来的“青年艺术家系列”,邀请世界各地的新生力量和圈内大师,“以独奏、独唱、独舞、独角戏”等为主导,着力于挖掘高品质、高品位、有内容的“宝藏”艺术家和值得聆听、上演不多的曲目。
不止于名家名团,“一个人的古典”致力于为比赛获奖青年选手,圈内知名、但大众知名度有限的演奏大师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构建更开阔的演出市场,同时也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享受到高品质、低票价的演出,感受艺术带来的启迪。
作为“一个人的古典”品牌推出的全新单元,“返场”将邀请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奏家重返这个舞台,以全新的曲目或演出形式打开观众的想象空间,为观众带来不同凡响的视听体验。
执编 菲儿 | 海报 彭彭 | 责编 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