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张景丽:以艺匠之心,育艺匠之才 | 人物

更新时间:2025-09-10 11:33  浏览量:2

文 | 孟绮

在打击乐的世界里,节奏是脉搏,音色是色彩,而张景丽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在这方寸舞台上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从初遇打击乐的震撼,到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代表;从国家级乐团的演奏家到培育人才的教育者,她的每一步都与打击乐紧密相连。值此教师节之际,我们对话打击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景丽,探寻她与打击乐的不解之缘,聆听她对艺术、教育与未来的思考。

铸艺:爱与信念为基

9月5日,在中央音乐学院见到了张景丽。当天恰逢中央音乐学院新生报到日,看着校园里来来往往、拖着行李箱的新生,她不禁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入校的情景——“那是1988年,12岁的我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初一,师从打击乐名家赵纪先生。”

在艺术道路上,家人的支持是张景丽最坚实的后盾。尽管家人最初对打击乐这一专业并不了解,但看到她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便无条件全力支持。母亲常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这句话不是苛求,而是期许与信念,始终激励着她。

在张景丽看来,家人的“无条件信任”是最大的动力。他们虽非音乐领域专家,却是人生的“专家”,这份信任给了她自由生长的土壤,让她能以一颗纯粹的心追寻心中的艺术。她深知,艺术家光鲜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孤独,而家人、朋友的支持就像定音鼓沉稳的基音,为她每一个华丽的独奏段落提供坚实的和声支撑。

张景丽的先生,作为打击乐专业的学长,更是她艺术与生活中的知音。每场音乐会,观众席中总有先生专注的身影,他的掌声永远最热烈、最持久。在张景丽决定赴德国深造时,先生不仅给予经济支持,更带来重要的精神鼓励。“还记得在加拿大温哥华演出后,散场时先生手掌拍得通红,开玩笑说‘今天的演出太精彩,忍不住就想跟着打拍子’,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陪伴与支持,成为我前行的重要动力。”

谈及与打击乐的结缘,张景丽坦言这既有时代的偶然,也藏着命运的必然。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专业打击乐教育刚起步,她第一次在现场触摸到打击乐,那种节奏的原始力量、音色的丰富变化直击心灵,让她彻底沦陷。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张景丽开始系统学习小军鼓和梯式木琴。1990年,附中三年级的她举办了人生第一场个人打击乐专场音乐会,这成为她打击乐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场音乐会。那天,导师赵纪带来了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特意为她题写的赠语——“礼乐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故唯乐不可为伪,尽善尽美故为美”。张景丽坦言,当时自己年纪小,并不能完全理解题词的含义,但她将此视为艺术道路上的座右铭,常常品读,激励她走过此后几十年的艺术道路。

赵纪先生是张景丽打击乐之路上的“人生导师”。从第一天教授张景丽开始,赵纪持续30年给予她支持、鼓励、关爱与教导。在教学中,他会用独特的方式启发她——当张景丽练习小军鼓时,他会打开钢琴盖弹伴奏,弹到激动时投入的模样,让张景丽印象深刻,也让她更深刻地理解打击乐的魅力。

1999年张景丽创立“箭丽打击乐团”,其名正是赵纪所取,其中满含着恩师对乐团的期许与祝福。赵纪对打击乐专业的无上热爱与敬畏,也深深影响了张景丽,让她从确立专业方向到坚守艺术道路,始终保持着执着与热忱,后来在自己成为教师后,也以恩师为榜样,用行动影响着学生。

育才:“艺匠”精神为核

从中国交响乐团到中国爱乐乐团,再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从舞台上的演奏家到讲台上的教师,身份的转变让张景丽经历了全方位的角色重塑与价值再创造。

“这不是简单的职业转换,在顶尖乐团担任演奏家时,首要任务是服从指挥,瞬间领悟指挥意图,并在大量交响乐文献中培养深厚音乐修养。成为教师后,我的核心工作是授业、解惑,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张景丽总结,自己是把“只可意会”的直觉性演奏,提炼成系统、清晰、可教授的语言和方法。

在张景丽眼中,打击乐的魅力变幻无穷且不可替代,远不止“节奏”与“热闹”。首先,丰富的音色色彩是其根本魅力。世界上任何能发声的物体都可能成为打击乐器,这种音色的无限可能性,为演奏家和作曲家提供了广阔的“调色板”。其次,节奏作为音乐的骨骼,是推动音乐的根本力量。打击乐的节奏具有最纯粹、最直接的特性,既能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如雷声、心跳、雨滴、脚步声,也能关联人类最本能的情感——强劲的鼓点直击胸腔,让人热血沸腾,这种原始力量是打击乐独有的魅力。

在中央音乐学院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张景丽对打击乐人才培养形成了深刻认知。她认为,培养优秀打击乐学生是系统工程,绝非单纯的技术传授,核心可概括为“基础培养—创新引导—未来展望”的闭环。

在引导学生创新方面,她的方法是先建立传统与规范的“度”,再鼓励突破。她带学生系统学习20世纪以来的现代打击乐经典文献,分析大师们的创新演奏法、开发新音色的思路,让学生明确“创新”的前沿与天花板,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自身文化背景与艺术感悟,探索属于自己的创新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她发现,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在塑造“人”。学生的练琴习惯、抗压能力、审美品位,甚至性格和人生观,都会在学习中受到影响。于是,她开始学习心理学,懂得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鼓励或批评;也尝试成为“哲学家”,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意义;更努力成为“榜样”,用自己对艺术的态度感染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常促使她重新思考那些习以为常的概念。

看到学生崭露头角,张景丽备感欣慰,她对学生的期望早已超越“获奖”“名次”本身。她希望学生成为“文化的使者”,无论站在世界哪个舞台,演奏的不只是音符,更是中国文化的气韵与当代精神,能用世界听得懂的音乐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她期望学生不满足于演绎现成作品,而是积极投身创作,为此她会刻意安排学生向作曲老师或指挥老师学习……最重要的是,她期望学生永远对知识有饥饿感,对艺术保持真诚,唯有对音乐葆有最本真的热爱与不断探索的欲望,才能支撑他们走完漫长的艺术生涯。“我的理想是培养出兼具‘艺匠’精神的人才——手上功夫顶尖,脑中思想深邃,心中格局广阔。”

探路:“中国节奏”为本

2002年北京箭丽成立纪念

1999年,张景丽创立箭丽打击乐团,初衷源于对重奏演奏形式的热爱。在交响乐团中,打击乐声部虽不可或缺,却缺乏展现自身主体性的空间,她与众多优秀同行都有强烈的完整表达音乐的欲望。她希望打造一个平台,让打击乐成为阐述情感、表达自我的主角,探索新的演奏法、音色组合与剧场表演形式,在重奏中探寻复杂逻辑,享受相互配合的乐趣。

张景丽坦言,“乐团最初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主要面临两大困难。”一是打击乐作品匮乏,当时成熟的中国原创打击乐重奏作品几乎为零,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市场认知不足带来的生存压力,前沿作品与古典打击乐器对大众而言较为陌生,难以产生共鸣,既不利于乐团推广,也无法普及打击乐专业知识,导致票房无保证,寻求赞助更是难上加难。

但张景丽与团队坚信,唯有无可挑剔的演出质量方能打破僵局。每场音乐会他们都全力以赴,用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现场表演“圈粉”。为支撑艺术理想,他们“多条腿走路”——承接商业演出、开展教育培训、举办大师班,用这些收入反哺原创艺术创作和剧场演出。同时,他们在音乐会中创新性地加入大量导赏和互动环节,张景丽会亲自讲解作品灵感来源、乐器特质,演示有趣节奏,打破舞台界限与观众互动,让观众在“听懂”的基础上“欣赏”,极大降低欣赏门槛。正是这份坚持、智慧与开放的合作心态,让箭丽打击乐团逐渐形成独特艺术品格与核心竞争力,发出根植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创声音。

在打击乐作品选择上,张景丽有一套综合且严格的美学标准,从不单纯看重技术难度,文化主体性是她最根本、最高的标准。她偏爱那些能展现作曲家独特声学品味、开拓新音色与演奏法、兼顾视觉与听觉的作品。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箭丽打击乐团以十三套定音鼓的震撼演奏,为世界呈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成为整个闭幕式的高光时刻,让打击乐在奥林匹克的舞台上绽放出夺目光芒。

“从大胆的创意构思,到艰难的乐曲创作,从严苛的排练过程,到震撼的舞台呈现,箭丽打击乐团在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的演出,是一次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的艺术之旅。他们用汗水和努力,为世界带来了一场无与伦比的音乐盛宴,也为中国打击乐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与赞誉,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打击乐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中。”

在张景丽看来,此次演出不仅是箭丽打击乐团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打击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节奏”的实力与创新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打击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演出结束后,乐团成员感慨万分,他们深知,这次演出的成功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也离不开团队的默契协作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谈及未来,张景丽表示将继续深耕演奏、教学与打击乐推广三大领域。演奏上,她会继续带领箭丽打击乐团开展国内外巡演,推动新作品创作,让中国打击乐的声音传遍更多地方;教学中,她将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培养更多兼具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打击乐人才;推广方面,她会持续拓展与国际打击乐界的交流,办好箭丽打击乐艺术节,通过更多元的形式普及打击乐知识,提升大众对打击乐的认知与审美。

对于想要学习打击乐的年轻人,张景丽给出了真挚建议:“保持热爱、打好基础、敢于创新、拥抱舞台。”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