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的最后一天:这六年,值吗?
更新时间:2025-09-12 07:02 浏览量:1
文丨安潇 编丨Amber
周六,是我和姐姐Suki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天。
说实话,我没想到我们会这么伤感,和同学、老师、家长们告别时,我和Suki都控制不住地掉眼泪了。这真的挺出乎意料的。
本来以为能很平静地说再见——毕竟每周六来这儿上课时,多少都带着点完成任务的感觉,有时候也觉得挺枯燥、挺无聊的,甚至偶尔还会盼着音乐学院生涯快点结束。
但当眼泪涌上来时,我才明白,告别的不仅是这些人和这座学院,更是在和人生中特别的一段时光说再见。
整整六年,我和孩子几乎每个周六,都是在这所位于伦敦市中心、巴比肯艺术中心旁的音乐学院度过的。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最后一天。
六年前,Suki六岁,Sula四岁,我们加入了这所世界顶尖音乐学院的少儿部。
从那以后,每个周六都会来这里上几个小时的音乐课。
其实我从没想过要让她们走专业音乐路,就是单纯希望周末能过得有意义,也觉得音乐启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
还有个特别私人的原因——我实在太喜欢巴比肯艺术中心了。我和老R的婚礼,就是在这片建筑群的温室里举办的。
我爱这里的流水花园、社区住宅、各种音乐会和展览,也超爱安静又舒服的图书馆。
当时想,要是孩子们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度过每个周六,该多好啊。
只是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六年。
从启蒙课到现在,我们每周六上午来、傍晚走。虽然后来妹妹中途放弃了,但我和姐姐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这是我们母女坚持最久的一个"兴趣班"了。
最开始两年是音乐启蒙阶段。每周六上三节课,有节奏训练、视唱练耳、身体律动。
从二年级开始,孩子们都分到了自己的乐器,课程也增加了一对一乐器课和管乐合奏课。这样一来,每周六待的时间就更长了。
姐妹俩都被分到了圆号,成了少年音乐部里引人注目的"圆号姐妹花"。
她们的第一位圆号老师Jack不仅长得帅,人还特别nice,很会哄孩子,成功让姐俩爱上了圆号。
两年后换成了Jon老师,他温温柔柔的,懂得照顾孩子的情绪,总能把她们的学习动力调动起来。
这所顶级音乐学院的老师确实都很厉害,很多都是国家级交响乐团的成员,不少还是学院的校友。
姐俩在圆号老师这块真是运气爆棚——遇到的两位老师都优秀又温暖。
到了五年级,课程又升级,加了一节合唱课。这样我们的周六就从中午12点一直忙到傍晚5点半,总共上五节课。
中午有一个多小时休息时间,我们通常会在巴比肯食堂吃午饭,姐俩经常和朋友们在流水花园里疯跑玩耍。
去儿童图书馆借书还书,成了周六的重要仪式,是珍贵的母女专属时光。
听起来一个周六好像也没什么,但真正不容易的,是六年如一日的坚持。
说实话,这六年不轻松。
首先,孩子们几乎错过了所有周六的朋友生日会、各种活动聚会…
而我呢,几乎没在周六安排过属于自己的时间,每个周六都是”陪读日"。
再说通勤,音乐学院在市中心,我们要换两次地铁,来回路上就得花一个半小时。
特别是从二年级开始,姐俩都选了圆号这个大家伙。
周六我们背着两个沉甸甸的圆号出门,再加上从图书馆借的一大摞书,在拥挤的地铁站和换乘通道里穿梭。
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就这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季节。
姐俩有时候也会喊累,觉得无聊,路上偶尔还会闹点小脾气。我呢,就一边扛着圆号,一边哄着她们,一年又一年地坚持了下来。
对家长来说,周六的陪读其实挺枯燥的。
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家长们通常都在门外的等候区,有人用电脑工作,有人刷手机,也有人闲聊。我也是这样打发那几个小时的等待时间。
上一对一乐器课时,家长还得全程旁听,把练习要点都记下来。
接下来的一整周,孩子们在家练琴,家长也得陪练、打卡、盯着每首曲子每个技巧的进度。
所以说,音乐学院的旅程,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日复一日的任务和付出。
说实话,这六年里我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这么辛苦,到底值不值?
Suki的圆号水平算不上特别拔尖,大概五级左右的程度,还达不到随时能上台独奏的水平。
如果光看这个结果,六年、每周六几小时的付出,可能没那么”划算"。说不定找个离家近的私教老师,短时间内也能达到差不多的水平。
而且,如果没有投入这六年,姐俩说不定早就发掘了其他兴趣。
我呢,也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周末时光。
音乐学院少儿部的大多数孩子,最终目标都是考入中学部的Music Course(青少年演奏团),Suki的老师也觉得她完全可以直升。
但是Music Course意味着未来六七年,每周六都要进行全天候的专业训练,基本就是走职业音乐家的路了。
我和Suki认真聊了,最后决定尝试其他爱好——因为我们从没想过要走专业音乐路。
说白了,理由很简单:我们已经献出了过去六年的每一个周六,真的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再坚持六年!
接下来,Suki会回到自己的学校,继续参加校内的乐团,把音乐当作一个重要兴趣。同时,她终于可以腾出周末时间,去探索其他事物。
说真的,我也需要喘口气,把周六还给自己。
所以我们决定,在小学毕业这个节点上,结束音乐学院的旅程。Suki也是班上唯一一个主动选择离开的孩子。
值不值得?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没法重来一次,也没法和另一条路比较。
但有一点我很确定——这六年在音乐学院的学习,确实让Suki的音乐素养有了质的飞跃。
她是全年级唯一会三种乐器的学生。我们从来没刻意"鸡娃",只是她自己真心喜欢,觉得学新乐器好玩、轻松。
她在学校选了低音提琴,我们完全没参与,她跟着老师练习,每次考级都是Distinction。
在家还玩贝斯,有了扎实的音乐基础,学新乐器对她来说不费劲。
她还顺利拿到了中学部的音乐奖学金。等升入中学,有更多交响乐团、小型乐队等着她参与,她已经迫不及待了。
音乐的影响,也许不会立刻显现,但已经在她人生埋下种子,未来会长出提供阴凉的树。
说实话,就算成绩更好,也不一定值得六年的付出。
真正打动我的,不是她学会了多少乐器、拿了多少证书,而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母女俩一起走完了一段完整又不容易的旅程。
从起点到终点,不管中间有多少辛苦、无聊和忍耐,这本身就是一次关于意志力和陪伴的修行。
更重要的是,这六年里,妈妈放下了所有事情,把每个周六都留给了孩子。这段专属时光,成了我们之间最深的连结。
地铁换乘、课间食堂、巴比肯的流水花园、图书馆、圆号的声音、熟悉的老师和家长......这些每周重复的细节,早已成为我们心里的锚点。
这是一段漫长却温暖的上坡路,也许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巅峰",但我们始终没有偏离方向。
我们明白,最珍贵的可能不是山顶的风景,而是路上的汗水、欢笑,还有彼此的陪伴。
那些日子里,我从不觉得自己是在”牺牲"时间去成就孩子,而是我们共同参与了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
每个一起度过的周六,都悄悄刻进了记忆里,成为母女之间珍贵的情感财富。
而且,音乐学院不只是一所学校,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社区。
Suki在这里遇到了特别好的老师,被浓郁的艺术氛围包围,沉浸在音乐中。日积月累,这些影响都是无价的。
她在这个小小的音乐世界里交到了真心的朋友。每个周末,她都会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练习、演出,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
我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家长朋友,聊天、交流,安排孩子们一起玩耍。
通过了解这些家庭,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也是很宝贵的收获。
每个周六虽然重复又辛苦,但音乐学院始终像一个温暖港湾,给了我们归属感。
最后一个周六,我陪着Suki来到音乐学院。我们都有点难过。
按照惯例,我们上完了所有课程。
一对一的圆号课是最难说再见的时刻。Jon老师总是笑容满面,教学既细致又有趣。
Suki和他合奏了一首新曲子,像是为这六年的学习画上完美的句点。告别时,Suki哭了,我和老师也红了眼眶。
接下来的合唱课和管乐合奏课上,听着孩子们天使般的歌声和像模像样的合奏,家长们都特别感动。
校长为毕业生颁发结业证书。因为Suki是唯一一个真正"离开"的孩子,老师、家长和同学们都特意来和我们道别。那一刻,我们的眼泪又忍不住了。
我和熟悉的家长们告别。我们聊过天、分享过八卦、吐过槽,看着孩子们慢慢长大。
Suki一直拉着好朋友的手不肯放开。中午,她们像往常一样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看水里的鱼,一起吃午餐。这就是她们最熟悉的周六日常——只不过,这是最后一次了。
六年里,她们一起在音乐中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也收获了珍贵的友情。
她们约定:一定要保持联系,以后有机会还要一起吹圆号。
两个孩子拥抱、交换卡片,偷偷擦眼泪。这一幕像是小小世界里的告别仪式,虽然稚嫩却格外真挚,让人鼻子发酸。
告别,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真心感谢音乐学院这六年来给我们提供的纯粹成长空间。
老师们总是那么耐心,孩子们充满欢笑,家长们互相照应,巴比肯始终洋溢着艺术气息。
这里不只是一所音乐学院,更像是我们六年来的第二个家。
我和Suki郑重地告别了这段时光。虽然这一章已经翻篇,新的旅程即将开始,但音乐带来的爱会一直延续下去。
接下来,是一条全新的路。愿这条路上始终有音乐相伴,而我们也能自由地走得更远。
作者介绍:安潇(, ID:sukiandsula)。安潇是旅居伦敦的动画导演和漫画作者。受蒙台梭利理念的启发,她和两个女儿在家创造和实践了400多个早教小游戏。已出版早教书《Suki和Sula的早教游戏笔记——家里的蒙台梭利教室》。公号内容探索项目式学习、儿童心灵成长和父母的自我完善,她写了很多接地气、有观点、吸引人的故事,分享给同路上的妈妈们。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