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龚琳娜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做自己,才能不忐忑
更新时间:2025-09-15 06:43 浏览量:1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雅婷 张妮】在当代华语乐坛中,龚琳娜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她曾因一首《忐忑》而广为人知,也因大胆的舞台表现被称为“神曲女王”。龚琳娜日前推出了随笔集《做自己 不忐忑》,真实记录了她在40至50岁的人生关键十年里,从事业、婚姻与心灵成长中“回归自我”的蜕变。新书一经推出,就在社交平台引起了网友们的深深共鸣。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专访龚琳娜,听她讲述自己从忐忑到不忐忑的艺术人生。
在“后忐忑时期”不忐忑
“写下《做自己 不忐忑》,是因为想记录自己在‘后忐忑时期’如何从紧张到松弛的心路历程。”龚琳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忐忑》走红时,她既感受到作品让她走进大众的视野,也承受了高度紧张的压力。“听众和社会都期待我创作或演唱出比《忐忑》更‘忐忑’的作品。与此同时,我还需要适应流行环境的游戏规则,同时保持对艺术创新的坚持。这种期望让我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都感到忐忑。因此,新书记录的是过去十年,我是如何学会放松,走向自洽,同时又没有丢掉继续探索艺术和创新的初心。”龚琳娜说。
2006年,《忐忑》横空出世,放在今天仍不过时。龚琳娜说:“这首歌对我的艺术定位和人生都是重要节点。我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擅长的一直是学院派的民族传统唱法。而《忐忑》不同于以往的民乐风格和流行音乐风格,它没有具象化歌词,并且尝试运用了戏曲中不同行当的唱法。”她还说自己在演唱时感到嗓音被极限挤压,产生了“忐忑”的状态,这也是歌名的由来。
而对于当时“唱《忐忑》挺忐忑,火了以后也很忐忑”的心态,龚琳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通过与更多音乐家合作、全国采风,到登上说唱舞台、参与真人秀综艺,尝试多元音乐形式,她逐渐一步步通过“做自己”做到了“不忐忑”。龚琳娜还强调,“不忐忑”不仅是心态的转变,也包括与亲密关系的和解。她回忆道:“我和我母亲最亲密的时候是在2000年我参加央视青歌赛时期。但随着与老锣(龚琳娜前夫)结缘、开始探索先锋音乐之后,我和母亲在音乐上的沟通越来越少。转折出现在我参加节目《乘风2023》,她再次为我挑选服装、提供意见,我们的关系仿佛回到了青歌赛时期,这简直是个奇迹。”
龚琳娜的“不忐忑”状态,还体现在一次说唱节目中,她为团队成员争取权益,这在过去的她身上并不常见。龚琳娜回忆道:“我过去的‘明哲保身’并非因为不勇敢,而是因为当时刚走出一条路,连保护自己都很艰难,更没有能力去保护团队。比如早年我坚持真唱、坚持现场乐队,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极为罕见,我只能硬着头皮往前闯。还好后来我所坚持的逐渐被理解和认可,越来越多歌手选择真唱。”正因如此,她不再需要拼命冲锋,而是能够松弛下来,用自身经验去支持年轻歌手。
两次“精神断奶”
龚琳娜将自己的人生成长,总结为两次“精神断奶”。“第一次是来自母亲。大学毕业后,她陪伴我在北京生活,几乎包揽了一切琐事,使我在生活上形成了天然依赖。直到与老锣相遇,这种对母亲的依赖才逐渐转移。老锣与我共同开创了新的音乐道路,诞生了《忐忑》《金箍棒》等广受认可的作品。然而,这段经历也让我在精神与艺术上深度依赖老锣。”龚琳娜意识到这种状态虽美好,却潜藏风险:“如果我完全把自己交给伴侣,一旦失去,我可能失声。”因此,即便在感情最好的时候,她已开始意识到“自我必须成长”。
第二次“断奶”发生在与老锣的分离之后。2017年,龚琳娜举家离开北京、搬到云南。后来老锣又带着孩子回到德国读书,而龚琳娜则独自生活在云南。“长时间的分离,让我自然地进入了‘二次断奶’,与老锣在此期间破裂的爱情也让我失去了精神和艺术上的依赖。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地回归自我,也有了充分的时间、空间以及成熟的心态完成这本《做自己 不忐忑》。”
在十几年前,龚琳娜说老锣教她“做自己”,十几年后在与老锣感情出现问题时,她问老锣“什么是做自己”,而老锣以沉默应答。当被问到如今是否有答案时,龚琳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做自己首先需要空间,这种空间不只是指物理意义上的房间,而是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暂时脱离爱人、孩子与工作。我常常独自到山上散步、高歌,那一刻天地仿佛只属于我。”
“其次是学会建立边界,”龚琳娜举例道,“母亲在孩子年幼时倾注全部精力是自然的,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也要学会‘断奶’。只有在空间与边界中,你才能真正做自己。在与老锣的爱情关系中,我们的生活边界就十分模糊。”如今,龚琳娜逐渐学会在爱中保持清晰,“我现在50岁了,才真正感觉大学毕业了”。她比喻道,完成“精神断奶”就像在完成一场“研究生的毕业修行”后,终于不再依赖“导师”。
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和平
在音乐上,龚琳娜也一直寻求新的音乐形式与风格的突破。近年来,龚琳娜频繁出现在以年轻人为受众的音乐节目里,并不断尝试将民族音乐与流行元素结合。她说,这不仅仅是自己在娱乐层面的尝试,更是出于对艺术探索的追求。“艺术不同于单纯的娱乐,它需要在技术和灵魂上不断突破,才能创造出真正能够引领人类的作品。”
至于未来是否还会与老锣合作,龚琳娜表示一切要看缘分。“只要他有好的作品,我依然愿意合作。不管是老锣还是其他音乐人,只要是艺术道路上的同道中人,总会相遇。”龚琳娜还向记者提到在《说唱听我的》中选择合作对象时,面对众多优秀的说唱歌手,她选择了男歌手早安。原因在于早安愿意为了作品放下自我保护:无论是摘掉眼镜,还是剃头,他都愿意接受角色的需要。龚琳娜认为,能全身心投入作品、不惜打破既有形象的艺术家,才是她理想的合作伙伴。
此外,受到在欧洲、美国演出经历的触动,龚琳娜注意到“世界舞台上几乎听不到中国声音”。“虽然有中国乐器如古筝、琵琶的演出,但缺乏中国声乐表演。中国音乐家往往演绎的是西方曲目。”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种“空白”促使她产生了“把中国音乐唱到世界”的使命感。为实现这一目标,她也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的结合和创新。但与此同时,龚琳娜也坦言,早期有过紧迫感和功利心,认为必须由自己来填补世界舞台的空白,因此常常紧张。所幸随着时间推移,她逐渐放下了“非我不可”的执念。如今,她依旧坚持理想。若机会不在自己而是落在他人身上,她同样会由衷为别人鼓掌。“现在的我生活在天地之间,单纯因为热爱而歌唱。我爱唱歌,爱中国音乐,所以唱好中国的歌,像花一样绽放,就够了。”
在《乘风2023》节目中,龚琳娜与日本歌手美依礼芽合唱的中日双语版《花海》在互联网上广受好评。龚琳娜回应说,这首中日合作的歌曲体现了她的理想,“让中国音乐‘走出去’并不是靠一首歌征服对方或赢得世界级奖项,而是通过合作建立相互理解的友谊。我觉得艺术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促进人类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从而推动和平。我更大的心愿,并非单纯成为把中国音乐传播到世界的人,而是希望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合作,通过音乐作品促进世界和平,因为只有和平,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采访的最后,当被问及如何用一句话鼓励那些害怕“做自己”会被不认可的年轻女孩时,龚琳娜回答道:“我会说希望你记住‘人生不设限,原地踏步不划算,勇敢向前有希望’。”她进一步解释说,“年轻女性很容易给自己设限,但是时代一直在往前走,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淘汰。所以重要的是要往前走,不断地学习,充满希望地活着,做自己,不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