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音乐课堂“内”“外”的契合点
更新时间:2025-09-17 08:40 浏览量:1
2024年秋,根据艺术新课标精神编写的小学初始年级艺术新教材已投入使用。讲好“音乐开学第一课”,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深刻理解“开学第一课”的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以艺术课程作为统领,在原先的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之上增加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三门学科。要讲好第一课,教师要从艺术学科的整体构成入手,站在艺术的高度重新审视音乐学科。
精准理顺“开学第一课”的教学思路。对讲好一节课来说,教师理顺教学思路是重要的先决条件。“音乐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过程总体可按照具体教学环节推进,包括新课情境导入、主体课程呈现、教学反馈评价三个环节。
首先,在新课情境导入环节做到“先分后合”。这是教学的第一步,关键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新教材第一单元“奇妙的声音世界”为例,该单元主要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存在的声音,让学生获得对声音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在“音乐开学第一课”有限的时长中,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麦芽的一天”“世界音乐博览会”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本质属性,同时兼顾融合同时段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单元有关内容,从而实现艺术课程内容的融合,让学生在第一课就形成音乐课的“唱游”和美术课的“造型”概念。
其次,在主体课程呈现环节做到“内分外合”。这是“音乐开学第一课”的重头戏,也是集中展现音乐学科特性的主要场域,教师可选取“丰富多彩的声音”“麦芽的一天”“世界音乐博览会”三个板块的内容重点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大体遵循“自然界—人类社会—音乐领域”的递进顺序,引导学生逐步聚焦声音的分布领域。在“丰富多彩的声音”板块中,教师在音响材料选取方面要兼顾特征性和艺术性,既要反映某一声音的典型特征,又要考虑其具有的艺术特质。在“麦芽的一天”板块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还原一天的生活,思考自己究竟与哪些声音相遇了。在“世界音乐博览会”板块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播放交响乐音视频,让学生了解基本乐器门类及其音色,以及在乐队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
最后,在教学反馈评价环节做到“形分神合”。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参考选用“神奇的嗓音”“班级音乐会”中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进行音乐表演的实操训练。教师在给予教学评价时,不必拘泥于音准、节奏等音乐方面的精确性标准,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自信和热爱程度为基本准则。
全面把握“开学第一课”的辩证关系。要讲好“音乐开学第一课”,关键要落实到教学实施过程中,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两对辩证关系。
一要融通艺术课程的“分”与“合”。这是把握“音乐开学第一课”教学的总体基调。在设计小学一年级“音乐开学第一课”时,教师需要同时兼顾开设的小学一年级美术学科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从艺术学科的高度统领具体分支学科的设计理念。在做好各艺术学科门类间的“内融合”工作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将艺术学科与文科、理科在内的其他学科建立融合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融通关联性的知识与技能,以实现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外融合”。
二要联通艺术课堂的“内”与“外”。这是深化“音乐开学第一课”教学的发散思维。对艺术学科教师来说,向学生渗透联通课堂内外艺术资源的意识,能帮助学生在日后的艺术学习活动中自觉用好社会艺术大课堂,从而可以做到以学校艺术教育教材为主体,合理拓展欣赏审美视域,让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理想效果。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关键要找准艺术课堂教学“内”与“外”的契合点,将丰富多样的课外艺术资源以适合学生接受的样式引入艺术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