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张野塘:昆曲音乐的因缘传奇

更新时间:2025-09-17 08:53  浏览量:1

转自:新安晚报

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说过,“昆曲无他,得一美字。”昆曲之美,是极致之美,吴侬软语和氤氲水汽,使它从皮相至骨相都是满满当当的江南风情。昆曲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正式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张野塘,寿州人,明朝著名戏曲音乐家,他是昆曲音乐的创始人之一。

寿州奇才,北韵南渐

明正德后期至嘉靖初年,张野塘出生在淮河岸边的寿州城。《寿县志》记载,张野塘,寿州人。善弹三弦,善唱北曲,曾为戏卒。嘉靖年间获罪,谪发太仓卫,后寓居太仓。

寿州此地,北曲繁盛,艺人辈出,张野塘的音乐渊源可追溯至寿州著名乐师钟秀之,而钟秀之“出自正阳”,正阳关古有“凤城首镇”之称。张野塘所传承的北曲,或乃凤阳府一带流行的“偏于楚腔”、被时人讥为“夸调”的北曲。这种经过楚化、南方化的北曲,既保留了北曲的骨架,又融入了南方语言的柔美,为日后南北曲的融合埋下了伏笔。

嘉靖年间,张野塘因罪被谪发太仓卫。关于其罪名,史料未详载,只知他是“以罪谪发苏州太仓卫”,身份是“戍卒”。有一种可能是张野塘先从寿州发配河北,再转至太仓,这导致了清初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误称其为“河北人”。

明嘉靖年间的太仓,是南曲北调交汇的重要码头。在这里,一位来自江西豫章(今南昌)的戏曲改革家魏良辅已寓居多年。魏良辅原本是一位江湖医生,但天生好嗓子,对戏曲痴迷不已,尤其擅长昆山腔。他为了学习南曲,特来太仓向当地名家过云适请教,据说他学曲专注到“家里的桌子,都被他拍曲拍烂了”的程度。

叶梦珠《阅世篇》记载:“昆山魏良辅者善南曲,为吴中国工。一日至太仓,闻野塘歌,心异之,留听三日夜,大称善,遂与野塘定交。”当时魏良辅年已五十余,有一女亦善歌,“诸贵争求之,良辅不与”。听闻张野塘的演唱后,魏良辅大为惊叹,不仅与他结为忘年之交,还将女儿许配给他。陈维崧在《赠歌者袁郞》中写道:“是时玉峰魏良辅,红颜娇好持门户。一从张老来娄东,两人相得说歌舞。”因女儿嫁给张野塘,魏良辅也随之迁往太仓居住。

一个致仕官员,一个戴罪戍卒,因戏曲而跨越身份隔阂,结为翁婿,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堪称一段奇缘。

改良三弦,曲融南北

张野塘对昆曲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于乐器改革,尤其是对三弦的改造。

三弦的前身是秦代出现的弦鼗,但作为一种抱于怀中演奏的弹弦乐器,三弦的出现实际上较晚。汉魏六朝时期,这类乐器主要是阮咸;唐代以后,主要是琵琶;直到明代,三弦才成为重要乐器。北方的曲艺,尤其是鼓书一类,多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

张野塘不仅精通三弦和琵琶,还对其进行了重要改良。他将北方三弦的琴箱改小一些,使其稍小而圆,重新更定弦索音,使与南音相近。改良后的三弦被称为“弦子”,音色明亮清脆,刚柔相济,更接近南方音乐的审美需求。

一方面,改良后的三弦更适合伴奏婉转细腻的“水磨调”。“水磨调”整合南北戏之精髓,是一种不高、不低、不重、不轻之昆曲,如水磨糯米粉之细腻软糯,“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

另一方面,改良后的三弦使这种本是北曲主要的伴奏乐器流传到南方,为南方许多曲种所采用,包括昆腔和评弹等。

张野塘对乐器的改革不限于三弦。在魏良辅和张野塘的努力下,昆曲伴奏形成了以笛为主的笙、箫、笛、琵琶、三弦、月琴、鼓板等多种乐器配合的乐队编制。这种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为水磨调的演唱提供了温婉悠长、清新脱俗的音乐空间,可谓珠联璧合,使昆曲面貌焕然一新。

魏良辅“长于歌而劣于弹”,而张野塘技艺超卓,自然成为魏良辅改革昆腔的得力助手。影响所及,“学弦者十室而九”,弦子成为太仓一带的流行乐器。张野塘培养了一批人才,同时三弦的流行也催生了大量新人才,从这两点来看,张野塘堪称推动昆腔水磨调传播的功臣。

三代一域,昆韵流芳

张野塘的艺术传承延续至子孙后代,形成了罕见的家族艺术传承链。

《太仓州志》卷五记载:“吾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嗣有瞽者张野塘以弦子著,长子张八传父技,次子张九又工吹管。提琴则推杨六,吹箫则推上百户,皆擅绝。”可知张野塘晚年患眼疾失明,但艺术生命并未因此中断。

张野塘有二子:张八、张九(皆非本名,而是时人根据其艺能所取)。长子张八兼擅弦子(三弦)与提琴,能传父技,又被称作“张小塘”“张少塘”;次子张九则精于吹管。张八还培养了当时颇受推崇的提琴演奏家和改革家杨六。杨六对提琴进行了大幅度改造,将琴轸、琴筒、琴皮、琴杆、琴头、琴背、弓子和琴弦的材质悉数更易,改用檀木、桐木、竹子、椰壳、生丝等。改造后的提琴声“若戛金玉”,清亮又温润,颇悦耳动听,成为昆腔水磨调不可缺少的配奏乐器。

张野塘之孙张聘夫(又作聘父或聘甫),号娄梁散人。张聘夫生于万历十六年(1588)前后,崇祯十二年(1639)时尚在世。他自称“于声歌一道似有夙缘”,从小潜心习艺。毛奇龄在《雨中听三弦子》中写道:“三弦初开彷鼗鼓,万历年来重张甫”,诗中的“张甫”即张聘夫,可见其在万历年间已年少成名。

张聘夫不仅技艺超卓,还多年潜心研磨音律,“遍觅古剧,几睹千种”,“醉心湎首,静坐披阅,足不踽阈。自晨至夕,较对不倦”,前后费时二十余年完成《较正北西厢谱》,该谱至今仍藏于国家图书馆。

张野塘祖孙三代,勤于一域,专于一境,又得魏良辅风范濡染,积淀深厚,成就斐然。他们以北曲、三弦为传家之艺,又在器乐、清曲和曲学方面各有建树。正是由于张氏祖孙及其同道前后相续,不断革新,才形成强大合力,不仅推动南北曲的融合和昆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也使得北曲在南方地区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直到现今,三弦、琵琶、提琴和阮仍是昆曲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张氏祖孙在昆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太仓的南郊,目之所及,海仓路、海运堤路、南码头路……海运仓遗址,见证了太仓“天下粮仓”得名的由来。太仓南码头是昆曲发源地,曾经号称“六国码头”。在太仓,我徘徊于良辅路、野塘路,心灵再次为之一颤。魏良辅创造了昆曲“水磨腔”,他是当之无愧的昆曲创始人。而寿州人张野塘,是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城市道路,不光是道路交通,更是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