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寄托可以是音乐是书是工作,可以是诗和远方,唯独不可以是人
更新时间:2025-09-21 21:40 浏览量:1
“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出自黑格尔之口。而我真正领悟其中深意,是在反复研读《毛选》之后。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习惯将情感、希望,甚至自我价值都寄托在他人身上,却忽略了,唯一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是我们自身的精神世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当把一个人视为全部希望时,他的一个笑容能让你的天空晴朗无比,而他的一次沉默却会让你的世界瞬间崩塌。这种看似深情的依赖,实际上潜藏着巨大的危险。《道德经》里提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间的狂风骤雨都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动态变化的,今天你所依赖的人或事,明天可能就会改变方向。
心理学中有个“外在 locus of control”(外控型人格)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将生活的控制权交给外界,如他人、命运或环境。研究表明,这类人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并且在关系破裂时更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要走出这种困境,我们必须把精神的根基扎在自己身上,这样才不会因为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就遭受重创。
音乐能在你身处低谷时,用美妙的旋律抚慰你的心灵;书籍能在你迷茫困惑时,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工作能在平凡的日子里,赋予你生活的意义;诗和远方能在琐碎的生活中,让你心怀憧憬。这些并非是人,但它们却比人更加忠诚可靠。
它们不会突然离你而去,不会对你感到失望,也不会因为你的表现不佳而收回给予你的慰藉。听一首歌、读一本书、完成一项工作、向往一片远方,这些都是你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就像我一直推崇的《毛选》,我们读书,尤其是读《毛选》,并非是为了死记硬背教条,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学识,更不是盲目崇拜。我们是在学习伟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指明出路的思想方法,学习他剖析问题、把握本质,立足实际、预见未来的能力。
《毛选》中反复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不进行分析研究,仅凭情绪和感觉行事,往往会越走越偏。而真正清醒的人,会深入剖析问题,明确主要矛盾,分析可利用的条件,规划第一步的行动,并且考虑最坏的结果是否能够承受。这不是教条,而是实实在在的解题思路。它教会我们,越是困难,越要保持冷静;越是复杂,越要抓住主线,就像伟人所说的“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里的“胜利”,不一定是宏大的目标,它可能是你经过几个通宵努力完成的项目,可能是你解开了一个长期困扰自己的心结,也可能是你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毛选》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不是供在书架上的“圣经”,而是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工具书”。我们学习思想,就是为了依靠思想站立,凭借思路前行。
这并不是说我们从此不再信任他人、不再爱人、不再与他人建立联系,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最终能够支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那么,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体系呢?
用音乐滋养心灵,不一定非要高雅的歌剧,哪怕是一首老歌,只要能在深夜陪伴你落泪,又能激励你重新振作,那就是有价值的;用书籍明辨事理,不一定要读完无数本书,但一定要有几本能够常读常新、为你指引方向的“生命之书”;用工作锤炼灵魂,不是盲目地内卷,而是要在工作中找到创造和实现价值的感觉,这种成就感是别人无法夺走的;用诗和远方作为支撑,不一定是真的去旅行,而是一种信念,要明白世界如此广阔,眼前的烦恼并非绝对。
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也不能依靠神仙皇帝,能够拯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曾经也把一些人看得无比重要,甚至觉得失去他们自己就一无所有。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深情,而是精神上的懒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远比一点点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容易得多。但容易走的路,往往到最后会变得异常艰难。真正的强大,不是不依靠任何人,而是“敢依靠,也不怕失去”。有人陪伴时,我们携手同行;当他人离开时,我们依然能够独自前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自由。
愿你有所寄托,但不寄托于人;愿你深情爱人,但从不失去自己。如果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