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赛事“流量” 咱接住了吗?
更新时间:2025-09-23 06:03 浏览量:1
本报记者 陶阳 吕丽 崔振波 许蔚冰
引子
近年来,全省各地体育赛事、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活动不断,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海量客流、提升了人气。据统计,去年,我省仅各类体育赛事就举办了6500多场,吸引参赛及观赛者达940余万人次。今年,省内已有超过50场演唱会、音乐节开唱,“中超”“中甲”“辽超”等赛事也接连上演,大量歌迷球迷随之涌来。
面对这一大波“流量”,如何丰富大型活动举办地周边业态,满足歌迷球迷的多元化需求?如何通过打造场景、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感,让流量变留量、流量变经济增量?请看记者调查。
场馆周边的“热”与“冷”
“这绝对是东北最牛的音乐节,没有之一。”“你举的不只是旗帜,还有热爱!”……8月16日至17日,三车间·沈阳工业摇滚音乐节在沈阳和平杯世界足球公园火爆开唱,两天的音乐节共接待“5万+”乐迷,浑河边上演了一次又一次激情四溢的“大合唱”。
音乐节的热度,不仅在场地之中。与和平杯世界足球公园隔河相望的于洪新城是较为成熟的居民区,交通便利,酒店、餐饮等配套齐全。午夜时分,一家锦州烧烤店依然满座,老板安欣忙前忙后。安欣说:“这儿离音乐节现场不远,而且对面就是一家酒店。从听音乐到撸大串,再到回酒店休息,大家啥也不耽误。店里的收入也至少比平时高了两到三成。”
8月30日至31日,“本溪·枫Yeah!音乐节”上演,来自沈阳、鞍山、丹东等地的游客,也让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周边热闹起来。烤生蚝摊主夏冲说:“一晚上能卖出上百份!”
在辽宁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闭幕式举办地——抚顺市月牙岛生态公园也是类似的情况,“浑河大舞台”、春节期间的月牙岛新春夜游季都火出了圈。李木在周边开了家精酿啤酒屋。他说,“每到演出日,屋里的桌子就没空过。”
作为一种文旅融合的消费业态,大型活动能在短时间内聚集海量客流。举办地周边是客流的主要活动区域,将其打造成为功能完整、体验丰富的“微目的地”,不仅能极大提升参与者的体验,还能显著延长消费链条、激活区域经济。
然而,记者在多地采访中也发现,因为交通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消费场景缺乏、单一,接待能力有限等,有的场馆场地周边有点儿“冷”,原本巨大的流量却在球迷歌迷“小小的失落中”化整为零、消失不见。
到大连体育中心看演唱会的黑龙江歌迷张女士说,“演唱会后想在附近吃夜宵,发现周边餐饮规模不大、选择不多,最近的大商圈要在2公里以外。”来沈阳看球的鞍山球迷迟江也有点儿“小遗憾”,他说,“赢了球,朋友们都想喝酒庆祝一下,可是在周边走了几家饭店,都是一座难求,咱们也没了兴致。”
活动之外的“日”与“夜”
如果歌迷只听歌、球迷只看球,对大型活动举办城市来说,引流的作用便大打折扣。各地抓住大型活动前后的时机,在周边打造24小时消费场景,以“日+夜”的体验满足歌迷球迷的消费需求。
越靠近球场,越能感受人气的火爆。9月14日下午,距离中超联赛开场还有5个小时,球迷已开始陆陆续续涌向大连梭鱼湾足球场周边。资深球迷老贾吃完“球迷加油套餐”,来到与街区毗邻的露天版“第二观赛区”。他十分感慨地说:“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场景,有吃有喝看着球,买不到主场票都没遗憾了。”
赛前可沉浸式预热、赛中有极致观赛体验、赛后能聚会畅饮,非赛日还有全民主场的跑道体验动线,大连梭鱼湾足球场周边从单一观赛场所加速向全天候文体旅商综合体转型。数据显示,中超焦点对决期间,梭鱼湾周边餐饮、零售消费同比提升超40%,业态的逐步完善让“观赛+休闲”的体验感拉满。记者了解到,为挖掘消费潜力,完善商业配套,大连市甘井子区启动多元化业态招商,大连花园城商业项目已落户大连体育中心板块。
在三车间·沈阳工业摇滚音乐节正式开始前,乐迷就纷纷来到了演出地,现场的“工业文创市集”紧紧地吸引着他们的目光。在市集,可以购买机床模型、吉他摆件、工业摇滚元素冰箱贴,玩跳皮筋、吃棉花糖,找回儿时记忆,还可以品锅包肉、鸡架等特色美食,老工业城市的烟火气似乎在这里浓缩。
抚顺市打造“月牙岛+雷体夜市”的黄金组合。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开展夜间消费场景活动,游客能在老厂房品尝美食。据统计,活动期间日均客流量在2000至3000人次左右,每家入驻商户日均营业额在3000至4000元。
一场大型活动就能直接吸引数万人前来,如何满足激增的消费需求?挖掘商业潜力、拉长消费链条,同时也要拓展消费空间。
沈阳、大连凭借地铁快速通达的优势,将场馆场地周边的范围向地铁沿线延展,加之“地铁延时运营”“免费乘车”等服务,不仅能快速疏散人群,也用地铁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沈阳希尔顿逸林酒店虽然并非紧邻演唱会场馆,但凭借地铁直达、毗邻沈阳故宫等优势,还是在演唱会期间吸引了大量歌迷入住。酒店总经理彭佳说,“整体营收同比上涨10%左右,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
城市之间的“去”与“留”
“歌迷之都”福利多多!沈阳文旅驿站志愿者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沈阳北站、沈阳站,为远道而来的歌迷送上饮用水、文创产品、文旅地图等,让他们感受城市的热情。同时,推出“景区优惠”“酒店、洗浴优惠”“餐饮打折”系列等歌迷套餐,让歌迷“跟着演唱会旅行”。
“街头的‘连小旅服务驿站’帮我规划旅游路线,‘宠粉能量站’免费提供矿泉水和充电服务……这些细节太打动我了。”来自河北的赵朗被大连的诚意留住了,看完演唱会后在大连多待了三天。大连市文旅、商务等部门还放大“票根经济”,十多家景区、400多家餐饮店以及商场、酒店等推出优惠活动。
“到达—参与—休闲—消费—离开”,到访的歌迷球迷几乎都要循着这样的轨迹。而当数万名球迷歌迷涌入的那一刻,他们目光就不仅仅在活动本身、场馆周边,而是审视着整座城市。活动之后,他们选择“去”还是“留”?看“诚意”,也看“味道”。
各地围绕活动IP统筹城市的资源,突出便捷性、互动性、本地特色相结合,让城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值得专程到访的“体验中心”,推动活动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最大化。
邻近沈阳奥体中心的时光里酒吧街全长2.5公里,被称为“沈阳最长吧台”。酒吧街有70余家店铺,线上线下为球迷歌迷定制专属优惠,并和大奥莱、浑河外滩市集共同打造沈阳特色街区,年客流量达千万人次。“因为演唱会、球赛的引流,年客流量增加30%。”总经理王英莹说,“在这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一起喝酒聊天,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氛围。”
时尚风、烟火气、国际范儿、人情味,浓缩沈阳魅力的特色街区引来大量人群,时光里酒吧街也愈加火爆、一铺难求,头部、连锁业态纷纷在此布局。一家蜜雪冰城“十一”前后即将开业。负责人郭晓彤说,“街区兼具文旅吸引力和旺盛人气,门店入驻不仅能提升品牌影响力,也能填补街区业态空白,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在音乐中解压,在烟火气中治愈。明年还要来!”湖南歌迷邹江在沈阳停留了三天,畅游在城市大街小巷,回家后还是感到“后劲儿”十足。更多球迷、歌迷和他一样,回忆、期待、向往的不仅仅是一场演唱会,更是一座城。
如何让歌迷球迷不仅为活动而来,也为城市而来?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宋妍认为,远道而来的球迷歌迷一般是充满活力的成熟旅行者,相比奔走于标准化的网红打卡点,他们更倾向于寻找带有城市烟火气、生活温度的日常体验,希望在异地获得一种“日常治愈感”。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水平,让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都充满“烟火气”,让到访者感受原汁原味,愿意停留。
大连财经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姜新长期关注体育产业与城市经济互动关系,他在调查中发现超过85%的观众有消费意愿。怎么推动流量变留量,变成经济增量?姜新提出了具体建议:要构建完整的“活动经济”生态系统,建立“活动经济”信息共享平台、大型活动信息提前发布机制,允许在特定时段和区域设置移动餐车、临时摊位,将大型场馆周边街区升级改造纳入城市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