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调性音乐与表现主义创作
更新时间:2025-09-23 08:00 浏览量:1
杨罕琚
2025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一大亮点,将是贝尔格歌剧《沃采克》的中国首演——今年距此部划时代经典的世界首演刚好一百年。说实话,对于这样一部时代之作,它的中国首演来得有些晚。不过,作曲家的另一部歌剧,比《沃采克》更为激进复杂的《璐璐》,早在2002年便完成了其中国首演,且同样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更具历史意义的《沃采克》则被留到了别具意义的“百年纪念”时刻。
1914年5月5日,贝尔格出席了格奥尔格·毕希纳剧作《沃伊采克》在维也纳的首演,并很快萌生了以其为蓝本创作歌剧的想法。彼时,作曲家的代表作《三首乐队小品》已基本完成,他对无调性语汇下交响写作的理解达到一个新高度。也是从1914年起,贝尔格从《沃伊采克》中选出一些桥段,着手创作《沃采克》,并亲自写作唱词。不过,由于“一战”爆发,贝尔格的创作一度因短暂入伍而被迫中断;即使1917年他离开军队,不停传来的战况讯息仍冲击着作曲家的创作思路。1922年,历时八年创作的《沃采克》终于完成,并于1925年末在指挥家艾里希·克莱伯的执棒下于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演。就在前一年,贝尔格的作曲家老师勋伯格的独幕剧《期待》(创作于1909年)于布拉格上演。这一时期起,“第二维也纳学派”的新语汇深刻改变了20世纪的歌剧创作。
多数人对《沃采克》的第一印象或许是“无调性”写作带来的“不和谐”感;这一点固然是“第二维也纳学派”这一阶段重要的语汇革新之一——所谓“表现主义”音乐解放了音乐语汇广阔的表现力。自布鲁克纳、马勒与理查·施特劳斯开始,传统功能调性在音乐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便频频受到挑战,而以勋伯格为首的“第二维也纳学派”的横空出世更是将音乐表达从调性的枷锁中彻底解脱出来。比《三首乐队小品》更进一步,贝尔格的“表现主义”毫不忌讳地写下并不取悦感官的音响与音程,以及并不符合传统价值观的人物:在与歌唱并存的念白、嘶吼与喘息中,作曲家空前有力地塑造了沃采克、玛丽、队长等角色的癫狂、阴郁与孤僻。在聆听这些扭曲的音乐形象时,我们需要想到,它们与表现主义名家蒙克、席勒等人的画作正是出现在同一历史阶段。
不过,在音响的表面“无序”中,《沃采克》具有极其严密的“内在秩序”:它的写作方法上承瓦格纳与施特劳斯,甚至可以追溯至古典与巴洛克曲式!来自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是贝尔格刻画人物、推进剧情的重要手段;当然,比起瓦格纳,贝尔格对于主导动机的使用更加微妙隐晦。比如,沃采克这一角色就拥有多个主导动机:一个“悲伤”动机着重刻画他的无助与痛苦;一个“愤怒”动机刻画他压抑的狂躁;另外,有学者指出,一个“B”音在歌剧中其实起到了象征凶杀的主导动机的主体性作用,在第三幕第二景(沃采克杀死玛丽)中在不同的八度上不断出现。刻画那些相对次要的人物,比如队长、医生、鼓手时,贝尔格则赋予他们相对明显的主导动机,使其形象鲜明突出。
整体观之,贝尔格写下了独树一帜的结构,这部三幕十五景的歌剧宛如一部拥有三个乐章、十五个小乐段的声乐叙事交响诗。而且,每一个“乐段”都具有形式相当传统、高度聚焦重复性主题素材的紧密结构;这一点上,他既不追随挥洒的瓦格纳,也与其老师勋伯格刻意拒绝重复性主题的《期待》大相径庭。从结构上看,《沃采克》几乎可以说是一部放大版的《三首乐队小品》(后者的三部分分别是颇为传统的“前奏曲”“回旋曲”“进行曲”):第一幕像是“五首小品”,其中第四景是一支精妙的帕萨卡利亚;而第二幕则几乎是一首“五乐章交响曲”,奏鸣曲式的首乐章,其后是幻想曲与赋格、广板、谐谑曲,还有一个回旋曲的终章;第三幕则由六支形式与主题各异的变奏曲,或曰“创意曲”组成。因此,《沃采克》的结构高度凝练,具有巨大的戏剧性张力。
《沃采克》的石破天惊,不仅为贝尔格赢得了巨大声望与财富,还真正推动了20世纪的歌剧乃至整个音乐领域的创作发展。1965年,另一部跨时代的德语歌剧——B·A·齐默尔曼的《士兵们》首演。这部同样关于士兵与玛丽的十五景歌剧有着新时代的先锋语汇,也同样继承着《沃采克》的古典与巴洛克内在结构,足可见其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