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产业规模首破2000亿元,AI驱动数字音乐高速发展|《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2024)解读

更新时间:2025-09-23 13:09  浏览量:1

“2024年包括在线音乐、在线K歌,以及以音乐为主要素材或者内容的音乐短视频和音乐直播在内的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总规模约为2113.5亿元,相较2023年增长了10.8%。”

今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数字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敖然表示,其中,在线音乐收入达293.5亿元,同比增长22.39%,音乐短视频(含以音乐作为背景的短视频)市场规模达538.5亿元,同比增长10.1%,音乐直播(包括以音乐作为背景的直播、演艺直播等在内)市场规模达1192.3亿元,同比增长11.2%

9月20日,敖然在2025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2024)》,显然,回顾2024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在政策东风与技术浪潮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无论是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总规模,还是细分赛道的在线音乐、音乐短视频和音乐直播,市场规模的同比增速均超过了两位数。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两千亿元大关,用户规模持续领跑全球,在《“十四五” 文化发展规划》攻坚之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另一方面,产业在高速增长中也直面结构性挑战,版权价值重构与内容生态平衡成为关键命题,而 AI 创作的崛起又带来新的版权界定难题。

譬如,内容端呈现“两极分化” 特征,根据腾讯音乐发布的《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2024年,华语新歌年产量同比激增 66.2% 达 135.1 万首,较2023年增长66.2%,其中67.4%是独立发行作品,年播放量少于1000次的新歌数量同比增92.6%,如何让优质内容突围、平衡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成为行业共识。

《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2024)》基于对国内30家主要数字音乐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同口径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同时剔除部分边界不清晰的业态形式,并在对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报告还参考了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监管数据、数字音乐企业财报、权威媒体的专题报道以及第三方调研机构的分析报告与统计数据等,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了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现状。

那么,具体来看,刚刚发布的这份产业报告又有哪些新的亮点?释放了哪些行业发展的信号?

产业规模首破2千亿元

AI加速渗透全产业链环节

“在政策层面,2024年呈现出强化版权保护、规范授权模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特点。”敖然在大会上表示,这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制定“十五五”文化发展相关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AI更是全面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

我们先来看看具体的数字。经协会测算,2024年包括在线音乐、在线K歌,以及以音乐为主要素材或者内容的音乐短视频和音乐直播在内的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总规模约为2113.5亿元,相较2023年增长了10.8%。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几年以来,数字音乐产业规模的较高增长主要来自于音乐在视频平台上的广泛使用,其中以音乐直播和音乐短视频最为突出,这一点在2024年也不例外。

上述图表显示,自2019年以来,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总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从853.1亿元一路上涨至2024年的2113.5亿元,首次突破了2千亿的产业规模,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数字,显示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依然还能实现强劲增长。

市场总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增速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依然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速度。从图表来看,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增速2019年的26.1%,在2020年达到峰值28.9%,之后增速连续两年下降,2022年降至16.8%,而在2023年又回升至22.7%,去年再度放缓至10.8%。

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增速的阶段性起伏,始终与行业环境迭代、技术应用节奏及消费需求变迁深度绑定。

譬如,2020 年增速攀升至 28.9% 的峰值,核心得益于 “宅经济” 效应,线下娱乐场景受限倒逼用户向线上迁移,在线音乐付费率从 2019 年的 6.9% 跃升至 10.2%,叠加短视频平台带动的音乐传播裂变,共同推高市场增长势能。

2021 至 2022 年增速连续下滑至 16.8%,则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如头部曲库争夺趋于缓和,版权成本对营收的拉动效应减弱,用户付费习惯培育进入瓶颈期,而新场景、新业态尚未形成规模贡献。2023 年增速回升至 22.7%,离不开 AIGC 技术的破圈应用、演出市场火热等带动音乐新消费场景的爆发。

2024 年增速放缓至 10.8%,本质是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期的体现。因为AI技术创新的红利持续释放,在进一步驱动产业规模增长的同时,AI 生成音乐的版权争议与内容同质化问题显现,用户对音乐内容的品质要求提升,市场从 “规模扩张” 正式进入到 “质量提升”的 转型过程中。

从细分板块来看,2024年,助推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在线音乐、音乐短视频和音乐直播产业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增速均有所下滑。

其中,经协会测算,2024年,我国在线音乐收入达293.5亿元,同比增长22.39%。

在线音乐作为数字音乐产业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通过持续扩大的市场规模、日益丰富的音乐内容与不断增强的用户付费意愿,推动音乐产业向智能化、社交化方向发展,助力整体生态的创新与多元发展。

经协会测算,2024年,中国音乐短视频(含以音乐作为背景的短视频)市场规模达538.5亿元,同比增长10.1%。

在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以及多元场景融合的推动下,音乐短视频已成为大众参与音乐消费和创作的重要渠道,虽然增速有所下滑,但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了500亿元,同样取得了一个里程碑阶段的成绩。

经协会测算,2024年,我国音乐直播(包括以音乐作为背景的直播、演艺直播等在内)市场规模达1192.3亿元,同比增长11.2%。

在2023年产业规模首次破千亿元之后,音乐直播依然还能保持高达两位数的增长,原因在于技术发展和业态创新持续扩大音乐在短视频中的使用范围,丰富着使用场景,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有效提升了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以及团播等新形态迅速成长,都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线K歌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在2024年有所缓解。2024年,我国在线K歌市场规模约为89.2亿元,虽同比下降16.17%,但跌幅有所下降。

AI驱动新歌数据飙升

流行音乐占绝对主导,多业态融合趋势加快

根据协会数据测算,2024 年中国数字音乐平台曲库规模以 2.63 亿首的总量创下新高,相较于2023年的2.13亿首,去年新增了5000首新歌。

如果对比2022年1.32亿首新歌,虽然每年新歌发行的数量在不断膨胀,但增速已大幅下滑。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测算数据的覆盖范围较广,不仅包括了洗歌、AI 生成歌曲等多元形态的音乐作品,还计入了同一首歌的多版本、多格式发行情况。不过,即便剔除这些因素,从数据整体趋势中仍能清晰看出,数字音乐内容供给端正呈现“爆发式增长” 的态势。

从曲风来看,流行音乐以 60.72% 的绝对占比持续垄断市场,电子音乐(9.23%)、嘻哈说唱(4.56%)等亚文化类型虽稳居第二梯队,但与流行音乐的份额相比,差距显著。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仅占 2.32%,民谣占比 2.25%,小众类型的生存空间仍受挤压。正如本文开篇所述,新歌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同等质量的多元化发展,同质化竞争非常明显,反而加剧了 “长尾内容” 的曝光困境和独立音乐人的宣发困境。

从场景破界来看,数字音乐在 2024 年完成了从 “听觉内容” 到 “场景媒介” 的关键跃迁,全面融入到游戏、影视、综艺等数字内容生态。

细分领域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游戏音乐年度新增 9200 首,同比增长 31.4%,400 家制作公司与 2.5 万名创作者构筑起成熟产业链路;影视音乐新增超 5300 首,微短剧的爆发催生了大量轻量化 BGM 需求;动漫音乐新增超千首,国风化创作成为差异化竞争核心;综艺赛道同样表现亮眼,30 余档音乐综艺贡献 1800 首新歌,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孵化池,也提升了音乐的商业价值。

在C端市场,音乐财经注意到,音乐内容的用户触达正处于革新阶段。

从《报告》的数据来看,2024年音乐彩铃用户规模达 9.36 亿,日活超 3.2 亿,动态视觉彩铃通过短视频互动重构了 “创作 - 传播 - 反馈” 闭环,让这一经典业务焕发新生。

值得关注的是,音乐播客则借助技术实现体验升级,AI 语音生成与虚拟主播降低了创作门槛,视听融合的沉浸体验推动听众规模持续扩大。更具行业意义的是周边生态的深度融合,譬如音乐与教育、文旅、疗愈等领域的跨界项目显著增加,数字化转型让音乐从内容消费延伸至生活服务场景。

这种多维度的用户触达体系,正逐步缓解数字音乐单纯依赖会员订阅的增长瓶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数据导向与艺术价值偏离

推动创作者报酬公平和数据透明度

“音乐创作者收入分配机制存在显著失衡,资源进一步向头部集中,绝大多数中尾部音乐人的实际版权收入低于国际平均水平;AIGC内容使得音乐供给呈爆炸式增长,持续稀释版税收益池的单位价值,加大了传统音乐人的生存压力和被替代风险。”敖然在今年的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上再度强调道,行业的精品创作氛围有待加强。

当前,数字音乐创作领域面临算法与流量导向的严峻挑战,在创作模式、创作理念和版权环境三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一是创作模式趋同问题突出,例如,数据驱动型创作模式盛行,使得作品在风格、内容上高度同质化,难以形成差异化特色;二是深度创作空间被压缩,由于“15秒前奏法则”等快餐式创作理念泛滥,这使得创作周期大幅缩短,创作者更倾向于追求短期流量效果,深度打磨作品的意愿降低,艺术创新能力受到抑制;三是抄袭及“洗歌”现象加剧行业困境,音乐模仿、改编的技术门槛降低,操作更为简便,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竞争,还挤压了优质原创内容的传播渠道与生存空间。

这背后的原因也很清晰,由于平台的数据算法推荐机制已成为主导的音乐分发方式,流量与经济收益直接挂钩,使得价值判断标准趋于单一,而用户又被动接受算法推送的阶段,收听选择日益集中,审美视野不断窄化。

与此同时,产业数据基础设施薄弱、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加之技术、法律与运营等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既难以支撑算法优化与内容品质提升,也制约了艺术创新活力的释放,形成了“数据绑架创作” 的行业困境。

在大会上,敖然呼吁道,全行业需进一步加大优秀原创音乐的创作扶持与推广力度,推动更多导向正确、制作精良的数字音乐作品持续涌现,从而更好地培育行业精品创作的良好生态氛围。

事实上,政策对“内卷” 的整治力度不断升级。从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 “强化行业自律、遏制内卷式恶性竞争”,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纳入年度工作部署,这一变化标志着各行业已迈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

那么,如何在技术赋能下优化内容供给结构,推动数字音乐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反内卷”的背景下,如何让原创音乐人、小众类型与传统文化音乐获得更多曝光,同时深化场景融合的商业价值?这些将成为决定产业能否突破增速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敖然在大会上建议道,行业需从“分配机制、监管体系与基础设施”三方面系统施策。

在创作者保障层面,应建立公平透明的版权分配机制,明确分成比例并简化环节,同时构建融合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多元评价体系,拓展音乐人多元收入渠道;监管领域加快适配 AI 时代的内容审核与版权监管机制,明确独创性标准与侵权认定规则,规范 “洗歌” 等行为,推动平台弱化算法对创作的干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统一数据标准、打破数据隔离,完善反造假机制与算法优化,同步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艺术创新提供支撑。

展望未来,报告显示,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正迈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跨界融合为显著特点。

第一、随着“十五五”期间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将突破单一内容合作的传统模式,向全链路深度开发转型。这一转变将推动产业形成以音乐为核心的多业态价值共生体系,使其成为连接多元消费场景、延长产业链条的关键动力。

第二、AI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数字音乐产业在内容创作、版权管理、用户服务等环节朝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深度迈进,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潜力。

第三、依托短视频平台等多元化传播渠道,集内容孵化、流量赋能、技术驱动与商业变现于一体的音乐传播生态体系将逐步建成。我们将迎来更加开放、共生和可持续的数字音乐产业新生态。

总的来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2024)》的发布,不仅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洞察,也为数字音乐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将迈入 AI 驱动与跨界融合的新发展阶段,在政策引导与行业革新下深入推动数字音乐行业“反内卷”,预计一个更开放、共生、可持续的数字音乐产业新生态将会在明后年加速形成。

撰文:董露茜

排版:河清 / 审核:容容

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洞察丨聚焦改革与创新:AIGC浪潮下,版权解药何在?

财报丨CTS Eventim股价回落至18个月前水平,创始人对此并不担心

【音乐财经】 入驻第三方平台腾讯新闻丨网易财经|36Kr|新浪财经 百度百家 | 搜狐 知乎 | 虎嗅网 | 文旅中国|界面《音乐周报》-《音乐财经》专版 微博(4.7万订阅) | 抖音(18万订阅)|小红书(2000订阅)官网网站:www.livemusichina.com客服/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