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音韵:定西传统音乐里的千年回响
更新时间:2025-09-26 14:39 浏览量:2
泥土芬芳,曲调悠扬,这片黄土地深藏着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而生长于此的定西传统音乐,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相反,在岁月的沉淀中,这些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越发珍贵,成为记录当地人民生活与情感的声音档案。
通渭小曲戏:黄土高原上的非遗明珠
在通渭县,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小曲戏。它起源于隋唐燕乐,兴盛于清代,盛行于当代。
通渭小曲戏演唱使用当地方言,唱词浅显易懂,故事情节完整,乡土气息浓厚。其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清曲清唱,自唱自奏,自娱自乐;一种是戏曲表演,依剧本分行当角色、化妆表演、说事唱情。曲调有喜、怒、哀、乐、忧、思之分,角色有生、丑、净、旦之别。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由于运用乡语而音随地改,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
洮岷花儿:跨越六百年的心灵之歌
定西市的岷县和临洮县是花儿的重要传承地。这种传统音乐形式已传唱600余年,形成了南北两派独特风格。
南路派以“啊欧怜儿”为代表,曲调粗犷高亢,充满原始之美;北路派以“两怜儿”为代表,曲调自由舒缓,擅长叙事抒情。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人们都会自发相聚,以即兴创作的方式,用“花儿”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这一传统已经持续了数百年,成为当地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临洮“缸盖缸”:洮河之畔的相思曲调
“缸盖缸”属于临洮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小调,流传区域广泛,在青海湟水河流域、甘肃大夏河流域的临夏,以及洮河流域的临洮、渭源、康乐等地均有传唱。其历史颇为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上承秦汉《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之遗风,以及隋唐时期的“伊凉诸曲”。
这首歌的歌词和曲子相对固定,因地方差异略有不同。临洮民间对其有两种称谓,一为“缸盖缸”,源于演唱过程中,每句歌词中间会不断重复“盖缸”“缸盖缸”这类与歌词内容无关的衬词;另一种称谓是“相思病”,因其讲述的是旧时一对青年男女悲戚的爱情故事,曲调凄婉,歌词动人,极易感染听众、催人泪下。它将爱情主题升华到人性本真层面,区别于其他爱情歌曲,是洮河之畔民众情感的细腻抒发。
《刮地风》:吹遍陇原的“四季小调”
《刮地风》是定西家喻户晓的民间小调,几乎人人都会哼上两句。它的曲调灵活多变,春天演奏时,能让人听出麦苗返青的轻快;秋天奏响,又带着丰收的喜庆氛围。后来,有人将其改编为民乐合奏,加入笛子和唢呐,演奏起来仿佛能让人看见陇原大地上风吹麦浪的景象,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息。村里的文艺队下乡演出时,每次奏响《刮地风》,台下老乡们都会跟着拍手打节拍,互动十分热烈。
这些民间器乐,没有复杂的理论体系,却藏着定西人的生活智慧——牛皮鼓敲出的是红火日子,弦乐奏出的是真挚情愫,就连小调里的音符,都裹着庄稼地里的阳光。它们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仍在“说话”“唱歌”的文化载体,陪伴着定西人度过每一天。
岷县宝卷:民间说唱里的文化传承
岷县宝卷是流传于岷县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其宣唱活动分布范围较广,涵盖岷县广大城乡以及原明代岷州卫所辖的漳县、临潭、卓尼、宕昌、舟曲、渭源、康乐、和政等地。
岷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融合地带,这也深深影响了岷县宝卷的形成与发展。岷县宝卷的内容丰富多样,流传的宝卷有300多种3000多部,像《泰山娘娘宝卷》《菩萨宝卷》《目连宝卷》等较为流行。说唱基本形式为散韵结合,讲究平仄押韵,并配以不同曲式,宣唱时均需经长领唱。常用演唱曲调多达120多种,如《挂金锁》《打莲花》《清江引》等。从教义角度看,它包含佛教、道教、儒家、民间信仰、传统家训等内容;从音乐角度分析,融合了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俚曲音乐等元素。农闲和春节期间,各村宣唱宝卷之声此起彼伏,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记忆。
渭源皮影戏:灯影里的千年唱腔
渭源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传统的民间戏曲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明清时期走向兴盛,在陇中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以兽皮(多为牛皮、驴皮)雕刻成人物、道具剪影,通过灯光投射在幕布上,配合唱腔与伴奏,演绎悲欢离合的故事,是“光影”与“音乐”结合的古老艺术。
渭源皮影戏的唱腔极具地域特色,融合了当地民间小调、山歌与俗曲,唱腔声线偏粗犷激昂,擅长演绎历史传奇。唱词多为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像《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常被改编成皮影戏脚本,一唱就是三五天,成为农闲时村民最爱的娱乐项目。夜幕降临时,灯光亮起,皮影舞动,唱腔响起,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一圈,听得入迷。
这一方幕布上跳动的皮影,一段粗犷激昂的唱腔,不仅是农闲时光里的热闹消遣,更藏着渭源人对历史故事的偏爱、对传统韵律的坚守,让这门“光影与音乐交织”的古老艺术,在岁月里始终温暖着一方百姓的生活。
定西秦腔:黄土高坡上的激昂梆子
秦腔作为西北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在定西也有着广泛流传,经过数百年的本土化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西秦腔”,成为当地群众表达情感、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定西秦腔既保留了秦腔“慷慨激昂、粗犷豪放”的核心特质,又融入了陇中黄土高原的质朴气息,唱腔高亢嘹亮,充满力量感。
定西秦腔的角色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专攻,其中“净角”(俗称“花脸”)的唱腔最具冲击力,吼声能穿透黄土沟壑,尽显西北人的豪迈。经典剧目丰富,既有《三滴血》《火焰驹》等传统秦腔名剧,也有结合定西本地历史故事改编的《陇上英烈》等剧目,唱词中常夹杂定西方言词汇,让观众倍感亲切。现如今,定西秦腔早已超越了舞台艺术的范畴,成了当地人骨子里的情怀、生活里的热闹。它藏着陇原人的豪迈,裹着家乡的烟火气,在代代传唱中,始终是定西大地上最动人心弦的声音。
定西的传统音乐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研究古代戏曲文化的活化石。这些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它们是定西文化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定西历史文化的浓缩缩影。
在现代化浪潮中,定西的传统音乐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音符,继续在黄土高坡上回荡,讲述着定西的故事,传递着定西人的情感。每当弦音响起、歌声唱响,我们仿佛能听见千年文化的回响,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