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从自恋到猫的形态!搞笑诺奖带你解锁科学新视角

更新时间:2025-09-27 14:08  浏览量:1

我前几天刷短视频,刷到个颁奖视频,不对,不是正经诺贝尔奖,是那种能让人笑出声的“搞笑诺贝尔奖”。

颁奖的居然是真诺奖得主,手里递的奖品是条湿纸巾,当时我就乐了,这奖到底是来搞笑的,还是来认真做学问的?

后来翻了翻它的获奖研究才发现,人家还真不是瞎闹,1991年就有了,是《不可思议研究年报》搞的,专门选那些“先让人笑,后让人想”的课题。

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几个我觉得最有意思的,看完你说不定也会跟我一样,觉得“原来科学还能这么玩”。

先说说心理学领域的两个研究,全是跟“人怎么看自己”有关的,特别贴近生活。

2025年有个搞笑诺奖心理学奖,是波兰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一起做的实验项目。

他们找了361个波兰成年人,先让这些人自己评评“我觉得我智商怎么样”,再做一套标准智商题,这样就能对比“自我感觉”和“实际表现”差多少。

之后有意思的来了,研究人员分了两组,一组说“你智商比平均水平高”,另一组说“你比平均水平低”,再看他们的心理变化。

观测结论出来我还挺意外,外界评价跟个“开关”似的,一按就动,就算是假的赞美,也能让人更觉得自己“比别人强”。

说实话,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上次被领导夸了句“聪明”,接下来一周都觉得自己啥都能搞定,后来做项目出了错才回过神。

这研究其实挺实在的,现在社交媒体上随手就夸“你好棒”“你真聪明”,听多了真容易飘,连自己到底啥水平都搞不清了。

还有个2014年的心理学课题,说“夜猫子更自恋”,这个我更有体会。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PeterJonason找了263个大学生,男女各一半,平均20岁,问了他们“平时几点睡几点起”,还测了个叫“黑暗三合一”的人格特质,就是自恋、权术主义、亚临床精神病态这三样。

结果显示,越爱晚睡晚起的人,这三项得分越高。

我自己就有过凌晨两点刷手机的经历,那时候看自己朋友圈的自拍,总觉得“哎,今天状态不错”,现在想想,可能真跟这研究说的有点关系。

研究里说,这可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以前晚上活动没人盯着,更容易找吃的、找对象,这种特质就留到现在了。

当然,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夜猫子,我闺蜜天天熬夜赶方案,她就特谦虚,只能说这是个概率问题,大家不用对号入座。

聊完了人怎么被外界影响,再说说咱们的大脑有多“会脑补”

2014年有个搞笑诺奖神经科学奖,多伦多大学李康教授团队专门研究“为啥有人能在烤焦的面包上看见耶稣的脸”。

本来我以为这课题是闹着玩的,直到看了他们的实验过程才发现,人家做得还挺细。

他们用电脑生成了一堆黑白噪点图,就是那种看起来乱乱糟糟的图,里面偷偷混了特别模糊的人脸,还有螺丝、帽子这类日常物品的图。

参与者看这些图的时候,研究人员用仪器盯着他们大脑的血流量,看哪个区域最活跃。

观测结果出来了,当人觉得“我看见人脸了”的时候,大脑里的“梭状回面孔区”会特别活跃,就算图里根本没有真人脸,这个区域也会“骗”视觉系统说“我看着是张脸”。

我突然想起以前看云朵,总觉得有的像兔子、有的像小狗,原来不是我“想象力丰富”,是大脑自己先“脑补”了。

如此看来,“眼(脑)见为实”有时候也不靠谱,大脑也会跟咱们开小玩笑。

再说说个更让人意外的研究,2004年搞笑诺贝尔医学奖给了个叫《乡村音乐对自杀的影响》的项目。

是美国两个社会学者在1992年发表的论文,他们统计了美国49个大都市的广播数据,还有当地的自杀率,发现一个规律,乡村音乐播得越久,白人群体的自杀率就越高。

一开始我还纳闷,乡村音乐不是挺舒缓的吗?怎么会跟自杀挂钩?

后来看他们分析了1400首乡村歌曲的歌词才明白,里面全是“老婆跑了、狗死了、工作丢了、卡车坏了”这类糟心事,听多了确实容易让人emo。

我自己偶尔也听乡村音乐,心情好的时候觉得挺治愈,可要是哪天刚好不顺心,听着歌词里的“人生苦”,确实会更难受。

不过研究人员也说了,不是听乡村音乐就会自杀,关键还是看听众自己的状态,就像下雨天有人觉得浪漫,有人觉得压抑一样。

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不能因为这个研究就否定乡村音乐,毕竟对喜欢它的人来说,它还是种情感寄托。

前面聊的都有点偏严肃,最后咱们来整点轻松的,看看那些让人笑出声的研究。

2005年有个搞笑诺奖给了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科学家,他们做的课题特别有意思,训练鸽子分辨毕加索和莫奈的画。

你没听错,就是广场上抢面包屑、看起来傻萌傻萌的那种鸽子。

他们先让鸽子啄毕加索的画,啄对了就给吃的,啄莫奈的画,就不给吃的。

等鸽子练熟了,又换了规则,改成啄莫奈的给吃的、啄毕加索的不给,确认鸽子不是因为“喜欢某种颜色”才选的。

最后拿了30幅鸽子没见过的毕加索和莫奈的画测,正确率居然有80到90。

就算把画弄成黑白的,或者过滤掉一些细节,鸽子还是能分清。

很显然,鸽子抓的不是颜色,是画的线条、构图这些特征,毕加索的画线条硬、偏立体派,莫奈的画色块朦胧、偏印象派,鸽子居然能get到这种区别。

我上次去广场喂鸽子,还觉得它们就知道吃,没想到还有“艺术鉴赏”的本事,下次去美术馆,说不定窗外的鸽子也能当“评委”呢。

还有个2017年的研究,把搞笑诺奖颁给了法国里昂大学的流变学家Marc-AntoineFardin,因为他回答了一个“吸猫人士”都好奇的问题,“猫到底是固体还是液体?”

这位科学家没做复杂实验,就翻了好多YouTube上“猫进容器”的视频,有猫钻进碗里的,有挤进球鞋盒的,还有挂在衣架上的,形状跟着容器变。

他的结论是,猫既是固体也是液体,关键看你观察多久。

就像番茄酱,晃一晃就变稀,能流进瓶子里,放一会儿又变稠,能成块。

猫待在容器里时间长了,也会慢慢“流”成容器的形状。

说实话,我家猫就爱钻我装化妆品的小盒子,明明盒子比它小一圈,它居然能缩进去,以前我总觉得是“猫会缩骨功”,现在才知道,这居然跟“流变学”有关。

看了这么多搞笑诺奖的研究,我总算明白它为啥叫“先让人笑,后让人想”了。

这些课题看着古怪,却都在帮咱们搞懂一些平时忽略的小事,可能是大脑怎么“骗”人,可能是鸽子居然懂艺术,也可能是猫的“形态魔法”到底是咋回事。

它让我觉得,科学不是实验室里冷冰冰的仪器,反而像身边会开玩笑的朋友,用轻松的方式告诉咱们“世界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事”。

以后再听到这类“奇葩研究”,我肯定先停下来琢磨琢磨,而不是直接笑人家“没用”,毕竟谁知道呢,说不定这些“没用”的研究,哪天就帮咱们解开了更大的谜题。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