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使人向上
更新时间:2025-09-29 08:00 浏览量:2
▌李培禹 著
王洛宾选的是臧克家写于1956年的题为《送宝》的一首短诗。他略作构思,便放开喉咙。歌声婉转抒情,十分动听,臧老听罢高兴得站起来,连声称赞,并意味深长地说:“好听的曲子在生活中,你的旋律是从哪儿来的?”王洛宾郑重地对老诗人说:“我要再为您的诗谱写一首曲子,会更好的。”臧老说:“谢谢你了。”
离开时,臧老执意要送一送,于是,两位耄耋老人相互搀扶着,慢慢地穿过弥漫着丁香花香气的庭院,来到大门口。洛宾老人再次与他景仰的老诗人紧紧握手,臧老则一直目送着“西部歌王”远去……王洛宾没有食言。他在给我的信中,附有一页歌谱,是他为他的“艺兄”臧克家的名篇《反抗的手》创作的,旋律高亢而有力度。王洛宾去世的噩耗通过电波传进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房,臧老在病床上对女儿说:“要尽我的意思……”女儿以他的名义,代他向“王洛宾艺兄”敬献了花圈。
王洛宾历尽人间苦难,在民歌领域辛勤耕耘60余载,无愧于民间民众授予他的“西部歌王”的称号。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位老艺术家弥留之际,1996年1月29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急件致函王洛宾,明确表示:“关于民歌的著作权问题,我会认为,谁改编、整理的,版权就应归谁。”然而,老人对这一切已淡然处之,他看重的唯有观众。他对我说过,一个音乐家,他的歌没有人唱他就死了;我希望我的歌,500年后还有人在唱。
我庆幸有缘与洛宾老一起度过了他在北京的最后一段时光,许多难忘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1995年6月16日下午,我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的负责同志以及朋友到首都机场接洛宾老,安排他住在磁器口宾馆。宾馆的刘总出于崇敬,每天派人打来热乎乎的豆汁儿、焦圈儿,放到老人的餐桌上。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有一天,我们设宴为洛宾老饯行。不揣冒昧的我,竟提出请洛宾老为我刚刚发表的一首诗谱曲。老人微笑着,说:“好,你把它写下来吧。”我把题为《这支歌不再有旋律》的诗写在纸上。洛宾老默吟了一会儿,说:“这是写给心上的姑娘的啊。”他站起身,轻声唱了起来。若干年后,这首歌发表在《音乐周报》“创作版”上。
第二天,我和朋友们送洛宾老去首都机场。在机场,不少人认出了“西部歌王”,请他签名留念。一个小伙执意让老先生在他的背心上留言。于是,洛宾老微笑着提笔写了这样一句话:“音乐使人向上!”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与王洛宾先生的永别。
1996年3月14日,王洛宾老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溘然长逝。新华社当天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洛宾老走了,他带着最后的辉煌走了,他带着满足与欣慰走了,他也带着许多还未了却的心愿永远地走了……敬爱的洛宾老,这篇文字没有能够在您生前写出,您永远看不到了,这全是我手懒的罪过。就在我写就此稿时,报社合唱团的同事来催我:“今晚排练王洛宾的歌,别忘了带上歌谱……”是啊,洛宾老,您的歌,您留在人间那无数优美的旋律,以及您用全部真诚与爱心写就的人生乐章,人们会永远永远地传唱下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