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歌里的烟火与热爱——2025山东省新时代乡村歌曲创作征集展演颁奖典礼暨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音乐会侧记
更新时间:2025-09-29 15:45 浏览量:2
当渐入深秋的凉风轻抚过家门口的老树,当家乡的稻田开始泛起淡淡的金黄,这是收获的前奏,奏响歌声飞扬的时刻。村歌嘹亮,9月28日上午,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等承办的2025山东省新时代乡村歌曲创作征集展演颁奖典礼暨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音乐会在临沂开唱。
纯真清澈的序曲合唱《沂蒙山小调》,唱响了“魅力家园村歌嘹亮沂蒙精神永续荣光”主旋律。随后,以各类形式演绎的村歌节目轮番上演。
唱的就是咱自己的日子
写给村民的歌曲,离不开村民自己的故事——《门前有条幸福路》《幸福安驾庄》《烟墩角的诗》《乡村如画桥这边》……这些作品多角度展现了新时代新农人掌握致富新技术、拓宽致富新路径,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幸福生活新图景。
歌曲《城市霓裳》
歌曲《门前有条幸福路》
歌伴舞《烟墩角的诗》
唱得不过瘾,咱就演出来。《黄河大集》《小村微信群》等歌曲均融入了情景表演,正因为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在观众看来,这场大集赶得十分亲切,熙熙攘攘,仿佛听见了小贩的叫卖声,孩童的欢笑声,大人的讨价还价声……从打不开产品销路愁容满面,到建立小村微信群,线上有了应接不暇的网络订单,贫穷山坳里的小小村落蜕变成青山绿水间游客络绎不绝的蓬勃家园,村民们的奇思妙想可真多,观众随着节奏轻轻点头,那是看到自家故事被搬上舞台的会心一笑。这股子沾着泥土、冒着热气的村味很“对味”。
情景表演唱《黄河大集》
别有另一番“风味”的,是这村歌并没有听上去那么“村”。从南宋“穿越”而来的辛弃疾,化身AI虚拟形象,独唱歌曲《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将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淄博市高青县来了一支摇滚乐队。歌曲《我的番茄是干净的》用妙趣横生的歌词一下子把大家吸引住了,幽默诙谐、自然欢快的演唱风格赢得了热浪般的掌声,观众不由地跟随节奏自由舞动!
歌曲《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
歌曲《我的番茄是干净的》
乡村题材的乐曲与最前沿的科技同台,用多元的演绎方式表达内心的炙热,这是乡村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是传统与潮流的热烈合拍,这些创新形式让村歌超越了简单的表演,成为现代乡村精神风貌的时尚表达。
村歌舞台绽放“星”光芒
歌声里有泥土的芬芳,更有一个个“村民”变“明星”的动人故事。几乎每个节目都有村民演员参与,这些朴实的乡亲们中,有从事专业种植的农民,有村办企业里的工人,有忙碌工作在乡村基层一线的村党支部书记,有在村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他们说着淳朴的乡音,讲述自己家乡的发展故事。
情景表演唱《小村微信群》
“耿儿庄村有四千多位村民,村风文明、民风淳朴,养殖业、种植业、电商直播等业态齐全,恰如歌曲《小村微信群》中所描绘的乡村图景。于是,我们便选定这首歌作为教唱内容。”来自聊城市冠县的文艺志愿者赵安营谈起“造星”,十分兴奋。“养殖大户、种植能手、幼儿园老师、乡村超市老板都加入了演唱队伍。‘东家的网店开张生意忙不忙,西家的果园树苗长势壮不壮……’我们从歌词入手,逐句解读、反复教唱。”赵安营说,起初,姚大哥、王大姐等几位村民总是小声跟唱,第一次参与学习难免羞涩。但是经过一次次排练,几个月坚持下来,大家不仅能够齐声高唱,还能根据情景设计演绎各自的角色。”
为了让村歌从“舞台唱”走向“全民唱”,主办单位先后发动120余名省级、市级文艺志愿者与近40支当地群众演唱队伍开展了200余次“结对子”辅导培训,在全省掀起村歌学唱、教唱、传唱的热潮。就像登台演出的那一刻,姚大哥眼里有光,王大姐笑容舒展,台下掌声如潮,他们不再是当初那群羞涩的学歌人,而是真正用歌声讲述家乡故事的歌者。
深耕在广阔的创作一线
在村歌嘹亮•2025山东省新时代乡村歌曲创作征集展演活动中,共有三十余首歌曲获评优秀作品奖,八支演唱队伍获评村歌教唱结对帮扶优秀演唱团队奖。那么,这些优秀作品奖又是如何诞生的?
“深扎”主题短剧《村歌诞生记》、歌曲《乡村如画桥这边》
“深扎”主题短剧《村歌诞生记》就讲述了桥子村的村歌《乡村如画桥这边》从无到有的创作历程。村歌的词作者、章丘区普集街道文化站站长王红梅与乡村振兴文化顾问张帅化身“故事讲述人”,与曲作者王松一起走遍了桥子村的每一处角落,在村头巷尾、荷田果园,与村民聊村庄的过去和现在,从中发掘亮点,寻找灵感,最终以桥子村为背景,通过青石桥、戏台、合作社等具象元素,将乡村振兴愿景融入旋律与歌词。歌词中“五大门”“康养院”等场景的选取,既还原了乡村文化图谱,又通过艺术化处理增强了叙事性。
歌曲《我是你》
在“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创作采风活动中,一组名为《红色沂蒙》的雕塑作品给青年作曲家、音乐制作人王龙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组雕塑作品把“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歌曲《我是你》因此而来。“自己的歌曲能被百姓喜爱,被村民传唱是最大的欣慰。”王龙说,“我很珍惜每一次扎根基层、采风创作的机会,把专业技能立足实践,为百姓服务也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歌伴舞二重唱《我的名字叫义堂》
临沂市义堂镇分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徐晓蕾全程参与了歌曲《我的名字叫义堂》从采风到创作的过程,“这首歌是义堂人的共同记忆,有板材车间的机器轰鸣,有物流新城的蓬勃生机,也有百姓生活的幸福滋味。”她说,“当歌声能凝聚起发展的力量,它自然就成了大家心中的精神纽带,这正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真谛。”
歌曲《大地回响》
歌曲《跟着共产党走》
合唱《拉着老区人民的手》
从大众共享到大众共创,三年来,山东各地共推出村歌作品3000余首,评选出优秀村歌作品120余首。山东省音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武洪昌表示,村歌是为乡村、为基层量身定制的文化产品,在乡村有天然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播优势。“村民心里早有旋律,需要我们帮它发芽。”
今天,嘹亮的村歌不仅回荡在社区里,唱响在田间地头,还将随着村民们的脚步传唱四方,成为村庄的“有声名片”,化为建设家乡的无穷力量。这歌声,是文化自信的最美和声,也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