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音乐行业如何突破困局?
更新时间:2025-09-30 12:48 浏览量:1
作者|Mia
长期以来,音乐行业面临着多重发展瓶颈。
“宣推断层”导致优质作品困于小众圈层,难触达更广泛大众;“线上线下割裂”使线下演出覆盖有限,线上传播又缺乏即时互动感;“媒体生态单一”让传统渠道难以捕捉年轻受众需求,音乐人破圈之路充满阻碍。
在这样的行业困境下,如何构建一个集宣发、社交、互动、跨媒体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成为推动音乐领域持续进化的关键。
刚刚落幕的2025年WMA微博音乐盛典,恰好为行业提供了一条破局思路。
经典仍旧是打破时空界限的法宝。当《千年泪》《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黄昏》《Superstar》等旋律响起,Tank、张栋梁、周传雄、Ella等歌手的演绎不仅引发全场共鸣,更在直播间掀起“DNA动了”“爷青回”的刷屏热潮。
故事总能激发更强的情感链接。张艺兴在微博音乐盛典现场收到鸟巢主题礼物、王源与周深领奖时互相谦让至几乎“退到后台”,从2005年《超级女声》舞台上的08号素人女孩,到如今的“影响力音乐人”,李宇春的20周年音乐之路分外动人......
社媒的裂变式传播也会进一步卷动泛人群的入局。精彩瞬间在热搜持续发酵, #刘宇宁戴佩妮十指紧扣# 引发不少关注;# 王源 好听 #获网友刷屏夸赞;莫文蔚绝佳状态让 #谁敢相信这是55岁的莫文蔚 #引发热议,网友纷纷感叹“岁月在她身上只留了魅力”。
从线下到线上,从歌手故事到时代回忆,这些充满共鸣的片段共同构成了2025WMA微博音乐盛典的独特记忆。让它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音乐春晚” 。某种程度上,行业破局与进化的核心逻辑,正藏在它的传播发酵过程中。
以“聚”破“隔”,构建音乐共鸣场
近两年来,在大众和行业的讨论中,音乐行业的核心困惑在于传播的有效触达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人将“圈层化”视为风格细分的必然结果,甚至认为“小众化、垂直化是行业未来方向”。
但随着优质作品困于单一群体、跨代际共鸣缺失等问题凸显,一点正愈发清晰并成为行业共识:当传播场景分散、受众偏好割裂,只有通过“聚合”思维重建集体共鸣场,才能让音乐突破“小而美”的局限,回归“大而强”的生态活力。
越来越多音乐类盛典的出现,恰好印证了这一行业逻辑。以微博音乐盛典为例,落幕当晚李宇春、周深等数十位艺人同步发文,“感谢音乐把我们聚在一起” 的表述里满是对音乐联结价值的认可,相关互动量突破百万。
从数据维度看,本次音乐盛典仅官方账号直播观看人次便超9.1亿,用户不仅在直播中沉浸于现场体验,更在社交社群、话题板块分享感悟、形成二次讨论,分散的听众重新凝聚成有共识的群体。
在当前多元且圈层化的网络环境中,注意力分散与价值认同割裂构成了优质作品破圈的核心障碍。前者导致传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后者则使作品难以引发跨群体共鸣。
而音乐盛典所展现的“聚”,恰好为行业提供了解决方案,一方面,集中曝光场景让优质作品摆脱单一平台限制,触达更广泛的潜在受众;另一方面,话题传播让作品符号变得更立体,通过舞台表现、互动细节收获跨圈层好感。
更关键的是,这种“聚合” 并非简单的人数叠加,其本质是行业对全链条价值认可的探索,核心目标是让不同圈层的参与者在同一舞台找到价值落点。
从微博音乐盛典搭建的多元艺人阵容来看,孙楠、周传雄等前辈锚定情怀,周深、张艺兴等中坚力量展现行业风采,闫桉、黄誉博等“拿云计划”新人代表潜力新生,海外艺人DEXX、叶芷妤等打通国际通道,盛典还特别设立 “金叶荣耀”,向默默耕耘的幕后音乐人致敬。
“聚”的价值不止于短期流量聚合,更在于为行业提供“深度对话”的契机。盛典金叶荣耀幕后短片《流行的风吹到了哪》中,既直面快餐音乐泛滥、音乐剧卡司依赖症、原创力不足等痛点,也传递出从业者对真诚创作的信念,凝聚行业共识。
而王源在盛典上的感言,“每个做音乐的人都在做一场很盛大的梦,希望我们每一个喜欢音乐的人都能够把这场梦做得更加盛大。”,让这份对音乐的热爱跨越屏幕,也让盛典成为了全民参与的“音乐春晚”。
从线上到线下,打通“音乐破圈”的全链路
在建立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音乐行业还面临着另一个关键挑战:如何将瞬间的共鸣转化为持续的影响力。当前,线上流量分散在多平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线下演出覆盖有限,与线上用户的连接薄弱,制约着音乐作品的长期价值释放。
要突破这一瓶颈,首先需要在作品宣发端构建全人群、全场景的触达体系,这构成了音乐破圈的“上半场”。
从行业实践来看,具备高用户基数、广传播半径与强互动属性的综合性传播场景,已成为突破圈层限制、覆盖多元人群的关键。判断宣发价值的关键,在于能否激活用户的参与感,让听众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分享、讨论,最终形成自发传播的热度。
直播正是实现这一转化的核心载体,也是行业主流的线上互动形式。例如,李宇春在巡演中为线上歌迷开设专属微博直播间合唱《和你一样》,拉近与非现场用户的距离;陈楚生在演出前以“云探班” 形式直播舞台搭建细节、分享创作灵感,甚至拆解伴手礼设计,满足用户沉浸式期待。
不过,线上宣发的规模化仅仅是破圈的“上半场”,当前行业面临的核心瓶颈在于平台间的壁垒。音乐传播分散在社交、流媒体、票务等多个独立平台,用户数据割裂导致难以精准评估作品潜力,消费路径的中断更造成宣发热度的流失。
这一难题,需要从两个维度破解:
平台间的深度联动,正重构行业对作品价值的评估体系。以QQ音乐巅峰榜为例,其以Z世代音乐审美为切入点,引入微博的热度指数,将听歌量、收藏量等流媒体数据,与话题讨论度、用户互动量等社交数据结合,形成更全面的评估标准。
这种协同不仅能更精准地发掘具备大众潜力的新锐艺人,还能通过双平台同步宣发,让作品快速触达跨平台用户,黄子弘凡等艺人的作品接连出圈,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例证。
消费路径的跨场景打通则构建了从内容触达到消费转化的闭环。以陈奕迅 “FEAR AND DREAMS” 巡演为例,巡演官宣后 ,用户可直接在微博内跳转票务小程序购票,演出后的观演repo、短视频形成二次传播,延伸了演出的生命周期。
此外,构建覆盖全周期、多维度的艺人扶持机制,也成为全链路的重要一环。
例如,“微博拿云计划”通过凝聚行业、平台、专业人士的合力,为新人提供从资源对接、舞台输送到曝光推广的全周期支持;而 #七号打歌中心# 等IP栏目,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音乐人,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打歌场景,助力艺人持续积累影响力。
随着用户对音乐体验的需求从听觉向沉浸式延伸,行业破圈的“下半场”正聚焦线下场景的拓展。
线上流量向线下转化的能力,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盛典当晚路透的微博首届音乐节「微博大眼音乐节」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据悉,这场微博的音乐节首秀将融合稀缺演出阵容、深度粉丝互动、跨界IP合作等要素,既用线上流量反哺线下,又通过线下独特的互动场景,探索音乐行业的新可能。
如何支撑华语音乐“长期生长”?
在突破短期传播瓶颈之后,音乐产业面临着更为根本的命题,如何构建一个让优质内容持续涌现、音乐人稳步成长、产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微博此类具备生态整合能力的平台型力量,核心策略逐渐清晰。作为最大的星粉互动平台,以流量服务作品;作为不可替代的观点讨论平台,通过讨论传递作品价值;同时,依托丰富的媒体生态,为优质内容提供强大的口碑背书。
在此次音乐盛典的年度荣誉趋势中,更能窥见音乐产业的趋势与方向。
反映社会情感、契合文化潮流、传递时代精神的音乐,往往具备更长的生命周期;小众音乐风格与边缘化受众逐渐获得话语权,打破了主流风格垄断市场的格局;编曲、制作、企划等幕后角色的价值进一步显性化,行业对音乐全链条的关注,正从台前聚焦转向全环节重视,这是产业成熟度提升的关键标志之一。
另一侧,全球化传播已成为音乐突破地域边界、实现增量生长的重要路径。
从此次盛典的海外艺人参与便能看出,具备跨文化连接能力的平台,正成为海内外音乐生态的枢纽。无论是获评年度新锐团体的A2O_MAY、NexT1DE,还是带来精彩舞台的段宜恩、Samui苏梅,海外艺人不仅带来了多元的海外音乐风格,更推动了海内外音乐的创新合作与融合。
而在行业长期发展中,做出好内容、放大“人”的价值,是平台留住用户并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
对音乐人而言,价值放大不仅是曝光量的提升,更是成长路径的清晰化与专业价值的认可,当前新人音乐人面临的核心痛点,正是缺曝光、缺资源、缺成长标准,行业对华语音乐的长期支撑,恰恰需要构建扶持有方向、成长有路径、价值有认可的全链路体系。
微博“拿云计划”便是这类体系的典型实践。除了代表性标杆艺人黄子弘凡,今年,黄誉博也实现个人演唱会开票即售罄,获得市场认可;王赫野也借助计划的舞台输送,登上“湾区升明月”这一高国民度舞台。
或许,正如此次WMA微博音乐盛典“乐享心声,乐见万千”的主题所传递的,音乐行业的长期生长,需要的是一个能让好作品被听见、让音乐人被看见、让不同文化能共鸣的生态土壤,让优质音乐内容在时光流转中始终保持其独特的生命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