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大湾区音乐晚会看艺考和内娱:在喧嚣中走失的艺术初心
更新时间:2025-10-01 02:47 浏览量:1
2025年大湾区音乐晚会的舞台如同一块多棱镜,既折射出周深演唱《故乡的云》时"人生CD机"般的专业质感,也映照出内娱生态的诸多沉疴。当刘涛的假唱口型与音频严丝合缝到无一丝气口偏差,当四人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唱出四种声调沦为"KTV团建现场",这场晚会早已超越娱乐本身,成为审视艺考导向与内娱现状的绝佳样本。
"预制菜"表演:摧毁艺术生命力的流水线产物
晚会中大量充斥的"完美表演",本质是内娱"预制菜"生产模式的集中爆发。刘涛演唱《想你的365夜》时全程口型与音频无缝对接,王丹妮、明道等人合唱的《外婆的澎湖湾》稳得如同播放原声,这类表演就像工业流水线量产的预制菜品——省去了食材甄选的用心、火候把控的磨合,仅靠后期加工便端上"艺术餐桌"。
"预制菜"表演的危害远超观众直观感受到的虚假感。从行业逻辑看,它彻底颠覆了表演艺术的核心价值:音乐的魅力本在于人声中流动的情绪起伏与现场的即兴张力,而假唱将其简化为技术层面的音画匹配,让歌手沦为"人形播放机"。更致命的是,这种模式形成了恶性循环:制作方因忌惮真唱失误选择预制音频,艺人因缺乏舞台锤炼愈发依赖后期,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现场表演能力集体退化。当"不开话筒也能完成表演"成为潜规则,艺术创作便失去了最珍贵的真诚底色。
少文化困境:艺考选拔与艺人培养的双重缺失
晚会舞台上的诸多翻车现场,实则是内娱"少文化、无文化"现象的具象化呈现。任嘉伦与萧煌奇合唱《你是我的眼》时一开口便跑调,暴露出的不仅是唱功短板,更是对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空白——这首饱含生命体验的歌曲,需要的是超出技巧本身的共情能力与文化感知。而这种能力的缺失,与当前艺考选拔和艺人培养体系的偏差直接相关。
艺考培训的"应试化"倾向正在制造一批"技能空壳"。许多考生为快速通过专业考核,将精力集中于发声技巧、肢体表现等表层技能的机械训练,却忽视了文化素养的积累与艺术审美的确立。这种选拔逻辑延伸至行业端,便形成了"重流量轻底蕴"的培养模式:经纪公司更愿意将资源投入到热搜营销、粉丝运营中,而非让艺人沉心打磨唱功、研读作品背景,正如"流量爱豆"生产体系中压根没有"加强学习"的环节位置。当艺人连作品内涵都无法理解,自然只能在舞台上呈现出发声跑调、情感空洞的尴尬表演。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源世袭"对艺考公平性的侵蚀。晚会中佟丽娅之子、董璇之女等星二代未带作品便登上高规格舞台,印证了"有些人的起点就是别人的终点"的行业现实。这种现象不仅挫伤了普通艺考考生的积极性,更扭曲了艺考的选拔本质——当资源可以替代实力,当背景能够弥补底蕴,艺考便从艺术人才的筛选通道异化为特权阶层的"绿色通道",最终导致行业人才供给的质量失衡。
流量绑架:制造泡沫却吞噬专业的洪水猛兽
网络流量的无序扩张,是催生内娱乱象的核心推手。时代少年团的偶像剧歌曲串烧被调侃为"儿童节合唱水平",却依然能占据舞台核心位置,背后正是流量逻辑的主导作用。在"数据即价值"的评判体系下,艺人的专业能力让位于粉丝活跃度,作品质量臣服于话题热度,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
流量至上的危害已渗透到行业肌理。从创作端看,它催生了"三秒抓耳"的碎片化创作逻辑,让完整的艺术表达沦为段子式的梗集合,正如晚会中部分表演追求短期话题度而放弃艺术完整性。从艺人成长看,流量带来的短期红利让行业失去了打磨人才的耐心,新人未经过足够专业训练便被仓促推向市场,徐怀钰、周洁琼合唱《踏浪》时跑调与声音颤抖的尴尬,本质是流量催熟的必然结果。更严重的是,流量团队的控评模式屏蔽了理性批评,让艺人陷入"闭眼吹"的信息茧房,失去了提升专业能力的动力。
文化疲弱:在喧嚣中褪色的艺术灵魂
当晚会舞台被"碎片化表演"与"流量狂欢"占据,内娱正面临严重的文化疲弱危机。这种疲弱既表现为经典作品的解读失语——部分歌手演绎经典时仅停留在旋律复刻,却无法传递作品承载的时代记忆与情感重量;也体现为原创能力的匮乏,与单依纯《君》将十六首邓丽君经典串联的文化巧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表演的同质化与浅表化。
文化疲弱的根源在于艺术敬畏心的丧失。当范玮琪作为原唱在与希林娜依高的合唱中沦为"车祸现场",当闫妮的表演因缺乏艺术设计被调侃为"发疯的香蕉",可见部分从业者已将舞台视为曝光工具而非艺术载体。这种心态延伸至艺考领域,便导致考生重技巧轻内涵、重结果轻积累,最终形成"专业技能达标却文化素养缺失"的人才断层。而没有文化根基的艺术,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只能在流量浪潮中随波逐流。
大湾区晚会的落幕并未终结这些争议。艺考与内娱的救赎之路,或许始于对"预制菜"模式的坚决摒弃,始于对文化素养的重新重视,始于让专业回归本位、让流量服务艺术的行业共识。当舞台不再需要靠假唱维系完美,当艺人不再靠流量支撑地位,艺考才能真正成为选拔艺术人才的通道,内娱才能重获打动人心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