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电影版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公映60年

更新时间:2025-10-01 15:54  浏览量:1

60年前的1965年10月1日,电影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全国上映,引起强烈反响。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在周总理的倡议和主持下,集中全国音乐、舞蹈、诗歌、美术等各方面著名艺术家和演员,集体创作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1964年7月,周总理倡议创作一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大型歌舞作品在国庆15周年演出,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民主革命时期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等有关负责人一致赞同,迅即组成13人的组织指挥小组(又称“大歌舞指挥部”),调集著名诗人、作曲家和舞蹈家进行创作。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大歌舞指挥部从1964年7月3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调兵遣将。到1964年8月12日,短短12天的时间内,全国、全军的文艺精英都到齐了,这其中有当时国内最有名的诗人,国内一流的作曲家、舞蹈家,可以说是超豪华阵容,个顶个的大腕。

同时,组织北京、上海等地方和部队系统70多个文艺单位音乐、舞蹈和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北京工人、学生等业余合唱团成员共3500人参加,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编演准备工作。遵照周恩来确立的“努力做到用艺术形式将中国革命这首史诗再现在舞台上”的主旨,以歌唱、舞蹈和戏剧相结合,全面反映近百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的伟大革命历程,共分八场:“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选取了中国革命历史各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以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革命历史歌曲作为各场音乐的主题,由30多首革命歌曲和20多个舞蹈组成,包括5个大合唱、7个表演唱,还穿插18段朗诵,定名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紧张排练,1964年10月2日晚7时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等,与来自全国参加国庆观礼的工农业劳动模范、陆海空三军战斗英雄、少数民族代表以及各界群众代表共一万多人,观看了演出。

《东方红》首演节目单

当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大合唱声中结束时,大厅内灯火通明,上万名中外观众全体起立,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东方红》首演产生轰动效应,各方面人士纷纷要求拍成电影,以产生更为广泛有效的宣传作用和教育功能。周恩来对此十分重视,10月16日陪同毛泽东接见《东方红》全体创作人员之后,即把有关负责人召集到中南海西花厅商议,希望电影工作者与舞台工作者努力协作,使国内外观众都能够得到观赏机会,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并将任务交由在京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起承担。各厂纷纷调集最强艺术力量,积极投入准备。

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也为了电影拍摄工作的需要,会上决定扩大和调整原《东方红》组织指挥小组领导成员,除原有的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副部长陈亚丁、文化部代理副部长兼艺术局长周巍峙外,增补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司徒慧敏和八一、北影、新影等3个电影厂的负责人王牧、李牧、彭后嵘等,仍由陈亚丁担任总指挥,确定八一厂王苹和北影厂李恩杰为导演,八一厂薛伯青、北影厂钱江和新影厂张邵滨、董健担任摄影。拍摄电影的具体组织领导以八一厂为主,八一厂党委陈播、张景华、王牧负责领导。无论从哪个单位抽调的人,都归八一厂领导,为了加强电影的艺术领导,指挥部还专门成立了“电影导演团”。

电影《东方红》拍摄现场,中坐者为导演王萍

电影《东方红》的拍摄,对1964年的舞台演出版本进行了必要的删减。根据毛主席观看完《东方红》演出后的意见:“开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表现,现在还没有定论,《东方红》写到1949年就可以,将来再讨论怎么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事。” 于是,第七场“祖国在前进”、第八场“世界在前进”都删掉了。原来设计的农民丰收歌、军队士兵舞和工人舞,换成了天安门前各民族的舞蹈,结束整场演出。

为了让电影能在国庆节准时上映,摄制组分成了三个小队,分别在人民大会堂的大礼堂、北京体育学院的田径馆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大棚子里拍,这三个地方都给予大力支持。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特别批准把大礼堂的椅子都拆掉,好腾出地方来安装轨道和升降车;北京体育学院新建的田径馆,自己还没用过呢,就拿出来给拍摄用了;北影厂虽然生产任务忙得不行,但还是把设施齐全的大棚子让了出来。

为了这部更好地表现这部中国革命历史鸿篇巨制,周总理特批摄制时采用当时非常珍贵的进口彩色胶片,并且拍摄了普通银幕和宽银幕两种拷贝。

《东方红》在拍摄过程中采用了多机位拍摄手法,巧妙融合了舞台全景与台下观众的画面,既保留了舞台艺术的精髓,又实现了电影化的创新表达。同时,也是把周总理所反复强调的“不要离开舞台”的指示,很好地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所以,拍摄完成的舞台艺术纪录片,既丝毫没有脱离舞台,又大胆创新,把舞台演出和艺术纪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今后同类样式的电影拍摄,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东方红》开拍后,周总理依旧领导摄制工作。李光曦曾回忆:有一天,李光羲正在北京饭店为电影录音,乐队成员突然放下乐器开始鼓掌,他回头一看,发现是周总理来了。总理听完《松花江上》后说:“歌词最后呼唤‘爹娘’,这是最直接的情感,但我们这个歌要影响到全民族,把影响范围扩大,改成‘同胞’吧。”艺术家们欣然接受,在录制中把歌词改成了:“同胞啊,同胞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1965年9月18日,电影《东方红》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这天晚上至第二天拂晓,周恩来不辞辛苦,一口气审看完了全部样片。

剧组的人员考虑到周总理为了《东方红》付出的心血,曾请他题写片名。周总理建议用毛主席字体作为片名。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电影片头的“东方红”三个字,是从鲁迅先生的字体中挑出来的。

从鲁迅先生的字体中挑出来的“东方红”三字

1965年10月1日,电影《东方红》如期在全国上映,使得更多的人观赏到这部宏大的音乐舞蹈史诗,并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

音乐舞蹈艺术片《东方红》广告

合唱《东方红》

王昆《农友歌》

寇家伦《西江月·井冈山》

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舞蹈《飞夺天险》

贾世骏《七律·长征》

歌舞《游击战》(歌曲《游击队歌》)

郭兰英《南泥湾》

歌舞《伟大的节日》

胡松华《赞歌》

演出最后全场起立高唱《国际歌》

不过从舞台版《东方红》到电影版《东方红》,演员有些调整。比如总政歌舞团当年参与《东方红》一期排演的徐有光(《情深谊长》)、张越男(《松花江上》)和张海仑(《南泥湾》),后来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电影版阵容。银幕上与李光羲演唱《松花江上》的女歌唱演员为张满燕,是总政歌舞团的女高音。彝族舞蹈《情深谊长》演唱者也由首演的陈若菊(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独唱演员)换为煤矿文工团的邓玉华。

电影版《东方红》中《松花江上》演唱者张满燕,很多人误认为张越男。不信者可以找一下张越男照片对照一下。

网上所谓的《东方红》首演剧照,实际上这都是1965年的电影剧照,1964年首演时唱《情深意长》的不是邓玉华!

电影版《东方红》还有一处重要改动: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人民解放军全都戴上了红领章。而实际上当时是没有红领章的,1949年下半年解放军开始佩戴“八一”五角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在舞台版《东方红》就是如此。那么电影版为什么改了呢?原因是在电影《东方红》拍摄期间,1965年6月1日,解放军取消了军衔制,同时进行了军服改革,全军官兵统一佩戴全红五角星帽徽和领章,被称为“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人民解放军这一形象立刻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并深入人心。在拍摄《东方红》时,有人提出解放军应该有红领章,于是……后来“文革”的文艺作品中,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解放军都戴红领章,如京剧《智取威虎山》、舞剧《沂蒙颂》、电影《难忘的战斗》《南征北战》(重拍)等,这都是后话了。

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舞蹈《进军舞》

第五场扮演解放军女战士的演员在人民大会堂西门厅留影

《东方红》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歌舞艺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它以恢宏的气势、精湛的编排、优美的舞蹈、脍炙人口的歌曲,以及革命精神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艺术氛围,使观看者受到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双重感染。其中一些著名的舞蹈和音乐流传至今,带给人们长久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东方红》是一部不朽的作品,《东方红》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最重要的一部文艺作品。只有唯一,没有之一!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