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席 | 瞿小松与他的乡土回响
更新时间:2025-10-01 21:44 浏览量:1
9月30日下午3点,秋日静谧中的贵阳,一场由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倾力打造的音乐分享会徐徐拉开帷幕,旅居瑞典的贵州籍知名音乐家瞿小松教授,跨越山海、重返故土,以“《雨》与非暴力”为主题,在贵阳市森林公园与家乡的老友新知展开一场关于音乐与心灵的真诚对话。
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何京介绍音乐分享会主题。
1977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恢复高考后作曲系招收的首批大学生之一,瞿小松和同班同学郭文景、谭盾、叶小纲、刘索拉、陈其钢等音乐人多年来不断活跃在国际乐坛的舞台。曾经,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演出,并被西方乐评称为“寂静的大师”“节制的大师”。
“交响合唱作品《雨》,并非写自然界之雨,而是写态度。写人类的态度,写人类对同类的态度、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分享会上,瞿小松分享了他的两首作品《雨》《敦煌魂》,以及创作经历。从音乐理论到现场欣赏,观众沉浸在声音哲思与情感共振之中。音乐厅内,乐音与心流静静交汇,时间似乎也为之驻足。
瞿小松做交响合唱作品《雨》主题分享。
第一首《雨》开场,将人们带入另一个时空维度。这部创作于世纪之交的作品,如今听来依然充满警示与悲悯。瞿小松把舞台当成了一面回声壁:凡人的呵斥、童谣的应答,都被抛出去,再折返为自我审判。作品伊始,女声以保加利亚田野调式遥遥相呼,像天边刚聚拢的积云;男声劈头一句“Shut up!”却似雷击,把温存劈成两半。
接下来的40分钟,作曲家有意让“暴雨”与“静水”轮流掌舵:金属打击乐以非对称重音砸出滂沱,合唱立即哑然,只剩弦乐在高音区“晾”出大片空白,仿佛雨水被按了暂停键。观众席的翻谱声、空调嗡鸣,甚至邻座的脉搏,一时都成了配器——这种“留白”不是美学修辞,而是把非暴力现场化:当暴力骤停,世界裸露出自己的呼吸,谁也不敢保证下一次开口不会再次溅起伤害。
末章,男声潜行,音区低得像雨后渗入地心的暗流;弦乐持续泛音,紧张的和弦并不消散,只留下“天未晴”的湿意。此刻让人意识到,瞿小松所谓的“非暴力”并非道德答案,而是一种持续自我盘诘的“悬置”——雨停了,泥仍滑,每一步都可能跌倒,也因此每一步都需重新选择温柔。
“作为20世纪末中国作曲家国际表达的代表作,《雨》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法和跨文化表达,更在于它用特别纯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一个人类共同的命题:在暴力本能与从善之心的博弈中,如何通过自省与选择走向和平。”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何京说。
“包容、融合、非暴力,敦煌艺术之魂,远远超越其博物馆意义,越过千年,直指未来。”从《雨》的自我盘诘到《敦煌魂》的文明包容,瞿小松用数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精神的朝圣。当《敦煌魂》的音符响起,木鱼轻叩,竹笛上扬,贵阳这个秋凉的下午,被推开一道缝——敦煌的风,吹进来了。
若把敦煌壁画比作一条色彩汹涌的河流,《敦煌魂》便是河床的留白——水退去,才看见砂砾的悲悯。第一乐章“世界久远”里,混声合唱以近乎气声的梵文嗡鸣悬在极高音区,弦乐持续以1/4音差滑动,像砂岩被风剥落的微粒。这种“不饱和”写作把听众的耳膜磨成一张半透明纸,壁画上的金粉、氧化后的暗红、烟熏后的灰黑,全在这纸上投下晃动的影子。
进入“乐舞飞天”,作曲家突然让竹笛吹出一串锯齿状跳音,节拍游离于8拍与11拍之间,仿佛飞天在零重力下翻袖;而背景的小提琴却用平直的长音“拽”住旋律,不让它真的飞走——西域的洒脱与中原的含蓄,被一只无形之手拧成一股麻绳,张力由此而生。
摄人的是末章“魂越时空”。合唱团退回胸腔共鸣,持续低吟,音量被压到很低的分贝;打击乐手放弃鼓槌,改用指尖轻敲石板与木鱼,发出类似壁画泥皮剥落的“嚓嚓”声。此刻观众席的任何异动——椅子的“吱呀”声、翻谱的“沙沙”声——都会被吸进总谱,成为“敦煌”的一部分。40分钟过去,该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收尾,最后一记木鱼像敲在很远处的洞壁,回声被空气慢慢吃掉,留下“未完结”的悬念。
分享会上,嘉宾们现场交流。
“从音乐元素来说,瞿小松用了很多国家地方民族的音乐要素,但他不是拼贴而是用严格的结构将地方音乐元素融合成一种极富表现性和象征性的音乐形象。我把这种音乐称为古典气质宏大叙事的世界音乐,这样的世界音乐和流行娱乐化的世界音乐有巨大的区别。他用了高级的作曲技法去做到很哲学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即内容,能做到这样是很高级的美学。”贵州大学哲学系教授王良范说。
“作为中国当代音乐‘文化自觉’的代表作之一,《敦煌魂》的启示性在于:它既未陷入民族主义的符号堆砌,也未迎合西方现代派的技法崇拜,而是以敦煌为镜,映照出人类文明共生的可能路径。这部作品犹如一剂声音的良药,提醒我们:包容而非征服,方能成就真正的永恒。”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闵令嵩说。
会场外桂香暗涌,会场内弦起风生。瞿小松用《雨》的清澈与《敦煌魂》的厚重,在全球化与本土性之间,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提供了参考样本:文化自信,既需要立足传统的底气,也需要对话世界的胸怀。乐声渐隐,余韵未绝,当最后一缕音符融入林城的夜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精神还乡,更是一种文化力量的见证:那些从高原启程的声音,终将以更丰沛的生命力,回馈这片孕育它们的土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刘彦青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