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张艺兴再次让世界刮目相看!这一次,他让整个娱乐圈沉默了
更新时间:2025-10-09 15:30 浏览量:1
在流量更迭如流水、热搜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娱乐圈,有一个名字的成长轨迹却显得格外沉静而笃定。
他不是一夜爆红的流星,而是用十三年时间,将自己从一块璞玉打磨成传世之器的匠人。
他,就是张艺兴。
众所周知,张艺兴的起点并非坦途。
以EXO成员身份出道,最初被大众熟知的,是他在团队中“小绵羊”的乖巧形象。
回国发展后,凭借综艺《极限挑战》打开知名度,他青涩、真诚甚至有些“轴”的个性,让他收获了关注,也承受了非议。
彼时,有人笑他“玩不起”,有人质疑他除了努力一无所有。
然而,在几位前辈的扶持与自身的坚守下,张艺兴默默开启了一条艰难的“满级”之路。
拍电视、演电影、发唱片、当选秀制作人、创办公司……
他似乎在用行动证明,脚踏实地,是通往梦想最可靠的路。
但令人惋惜的是,尽管多栖发展,音乐始终是他的初心与灯塔,却似乎总差一部能让他“封神”的、具有国民穿透力的代表作。
大众认可他的努力,肯定他的品行,但对于其音乐实力,仍存有“流量偶像”的刻板印象。
直到今年,当张艺兴的“大航海”巡回演唱会最终章在北京鸟巢震撼启航,所有质疑的声音,在这一夜,被一场史诗级的音乐盛典彻底击碎。
相信看过这场演唱会的人,都会由衷地感叹:张艺谋导演团队亲自操刀的舞台,果然不负众望。
为了复刻2008年奥运开幕式的震撼,团队打造出2200平的超大地坪屏,让《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在舞台上流动起来。
整场演出更融汇了安塞腰鼓、敦煌舞等二十余种非遗元素——这已不仅是一场演唱会,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宣言。
再说张艺兴在演唱会中的表现,堪称颠覆。
在《飞天》的表演中,他融入敦煌壁画意象,以驼铃、风沙声效重构丝路文明,人在画中舞,画随人动,营造出极致的沉浸感。
一曲《安塞腰鼓》,他携手舞者与非遗艺人,将黄土高坡的磅礴生命力与电子节拍碰撞,谱写出一曲华丽的民族史诗。
在古风歌舞片层出不穷的当下,关于“国风融合”的舞台并不少,可惜大多流于形式,或元素堆砌,或隔靴搔痒,硬生生将文化底蕴,演成了浅薄的“视觉噱头”。
譬如,某些舞台虽也使用传统乐器,但表演者姿态僵硬,与音乐情绪脱节,仿佛只是道具的展示者;
某些所谓的“国风歌舞”,编曲现代感过强,传统文化元素沦为背景板,未能与表演者的气质神魂相融。
而张艺兴的表演,贵在“融合”而非“拼接”。
他的身形或许清瘦,但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经由长期严格训练而来的控制力与力量感。
为了《饕餮》中的一段快板舞,他专门设计节奏与动作,让传统曲艺在流行舞台上焕发新生;
为了演绎《霸王别姬》篇章,他与伴舞的一段双人舞,将虞姬的决绝与破碎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戏剧张力拉满,不输话剧现场。
再加上张艺兴骨子里对舞台的敬畏,为呈现最佳效果提前数月秘密排练,将每一个走位、每一次呼吸都刻入肌肉记忆。
最终呈现的结果,是身手利落、唱跳俱佳、气场全开的舞台王者模样。
他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用身体语言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韵。
而且对细节的把控也堪称极致。
一个眼神,从敦煌召唤时的虔诚,到化身齐天大圣时的桀骜,转换自如;
一段独白,声音里的叙事感,将观众瞬间带入他所构建的宏大世界观中。
当《画卷》的尾声,全场响起《水调歌头》的大合唱,呼应家国团圆主题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音乐人。
张艺兴演出了国风的灵魂,唱出了文化的厚度,堪称近年将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结合得最为成功的音乐人之一。
我就欣赏这种不炒作、用作品和舞台说话的音乐人。
期待张艺兴在未来,能带着他的“染色体”,为华语乐坛开辟出更广阔的疆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