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音乐的传承创新
更新时间:2025-10-09 18:27 浏览量:1
由山西省晋剧院创排的大型晋剧现代戏《金谷飘香》自去年12月推出后,多次登上舞台。该剧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吴瑛半个世纪倾心培育优良谷种的事迹为主线,展现时代变迁,赞美主人公的奉献精神。作品扎根基层,彰显坚守与奉献之美,堪称精良之作。
音乐作为戏曲的结构性部分,功能不仅在于体现剧情,更用来表现作品的环境背景,渲染舞台气氛,透过时代音符反映特定时间背景,于旋律中抒发人物情感。特别是贴近时代的现代戏,戏曲音乐往往更加强调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感,以及人物在戏剧发展线索中的多面性与成长性,体现典型人物形象与鲜明时代特征。而《金谷飘香》的戏曲音乐恰恰是紧扣人物和这些表达要点,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创作,收效显著。
独具匠心 传承创新
20世纪50年代,戏曲音乐的创作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参与到戏曲工作中,使传统戏曲音乐的创作方式由民间性、集体性逐渐进入到专业性。《金谷飘香》作为一部现代戏,体现了新一代音乐工作者在戏曲音乐创作领域的推新和发展。该剧承袭了《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的诸多优秀创作技法,如合唱、对唱的运用,曲牌曲调的素材发展,根据剧内人物改编新创唱腔旋法等,展现出作曲者丰富的专业技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汾河流水哗啦啦》《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种特定年代歌曲的反复贯穿,有效唤起观众的时代记忆。
《金谷飘香》对晋剧现代戏唱腔创作的继承,主要体现在调式与过门的处理上。作曲者在上句落音中,改变调式落音规律,使剧目风格清新更贴近时代。在保持下句落音传统唱法的同时,产生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呈现出新技法表现时代音的创作理念。板腔体唱腔过门主要起连接句式、转换板式、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具备拖腔保调、刻画人物、烘托气氛的诸多功能。在本剧中这些功能都被更大限度地延展,以至于剧情在过门的推进中实现了更为丰满的表达。比如,在大段开场音乐后,唱腔首次亮相,吴瑛与丈夫周家福的对唱中,每一个过门都是新创作的,它与之前的大段音乐一脉相承,有延续,也有与承接唱腔之间的差异,曲调优美、富含新意并独有特色,在保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过门旋法,通过种种技术的运用接通了晋剧传统唱腔与现代风格表达的戏剧体验。
推陈出新 延续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起中西混合乐队配器戏曲以来,经不同阶段发展创新,一直沿用至今。乐队丰厚、层次立体、音响饱满、色彩丰富、包裹唱腔等都是其显而易见的优点,但对于戏曲作曲家们来说颇具考验,如戏曲乐队建制不够完备,组合方式也因剧团实际情况而变等。《金谷飘香》的乐队沿用了中西混合乐队,其配置以晋剧“四大件”乐器为主,西洋弦乐和民族吹奏、弹拨为辅,乐队规模不大,但较好地选择了能突出剧目风格及与现代相融合的乐队编制,这也是作曲者熟识本院团建制取舍而来的。这种配置具备了弦乐与弹拨的互补、中西乐器音色的互补、单线条与多声音乐的互补,呈现出长短相间、明暗相兼、点线相融、错落有致的效果,通过较为明显的对比变化,展现剧中人物的惊喜、紧张、欢愉等情绪特点,架构起舞台的情绪节奏,获得了厚重且浓烈的艺术效果。这些特点,观众从观演的第一幕就深有感触。漫漫古筝犹如潺潺流水,引入琵琶铺陈的主题后渐渐勾起了主人公吴瑛的回忆。这种以乐队演绎新创曲调的形式,已经完全脱离了对基础曲调的改编,很大程度上建立起新的意义和内涵,但它又与传统唱腔的程式紧密结合,绘制了独特的音乐发展线索。
一以贯之 曲调绵长
主调贯穿与中西混合乐队都是新文艺工作者加入到戏曲音乐工作后的创作产物。现代戏曲音乐中所用的主调贯穿主要来源于西方歌剧,通过创作主导动机并不断变化重复再现,来突出人物性格。戏曲音乐中的主调贯穿借鉴并移植西方创作手法,不只有对人物音乐主题的运用,也有音乐部分主题的变奏再现,这些通过作曲技术变化并不断发展的旋律,展示出剧目结构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则,也使剧情的发展连贯并相互呼应。
本剧中,较有特点的是开场曲的主调贯穿,乐曲作为主题多次在剧中重复再现,似乎是对吴瑛这一人物角色内心世界的诉说。这种主题贯穿一语双关,既有人物主题贯穿的意义,使人物线索不断串联,时常提醒关注;也有音调主题贯穿的内涵,呈现剧目的风格特点,展现晋剧特有的音乐品格。这样的运用促使戏剧画面在观众内心定格,使乐曲嵌入到观众的脑海中,将饱满的人物形象和场面情境输送给观众。
另有一个浸入人心的曲调也反复贯穿于全剧中。《汾河流水哗啦啦》是1963年上演的电影《汾水长流》的主题曲,全剧多次将曲调或原样、或变奏、或截取再现,既是用音乐语言来呈现山西地域特性,也是对上世纪60年代刚毕业大学生热情投入到农业工作的赞许与回忆。
让优秀曲调赋能优秀作品,让优秀作品托举曲调传承,应该是戏曲与音乐相互融合、双向奔赴的意义所在。我们要继承传统,也应守正创新。悟透传统,并实现于现代作品之中,才能具有时代的力量。这也是本剧音乐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