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如何变“留量”?泸州音乐节的城市品牌启示录
更新时间:2025-10-11 11:04 浏览量:1
让传统焕新,让流量扎根:泸州的城市“留量”哲学。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今年国庆假期,当全国30余场音乐节在各地竞相绽放时,四川泸州这座以酒闻名的城市,却以一场出乎意料的现象级音乐节,完成了从“工业名城”到“青春乐城”的华丽蜕变。
10月5日至7日,短短三天,15万年轻乐迷涌入这座主城区仅120多万人口的城市,其中省外观众占比过半……
泸州案例所揭示的,正是当下中国无数寻求转型升级的城市所面临的核心命题: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如何将短暂的流量高峰,转化为持续的发展“留量”?
这场音乐节远非一场简单的文化娱乐活动,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城市品牌重塑行动,一场文旅商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一曲传统产业与年轻消费群体的破冰交响。
按照业内资深人士的话说,泸州音乐节成功的密码,首先在于其打破了传统文旅营销的思维定式,将音乐节定位为“城市品牌宣传的高效载体”……
正如泸州市副市长靳地胜所言,“我们办音乐节,是将其视作一次高效的城市品牌宣传,是对城市新形象的全方位展示。”
这一清晰的定位,决定了泸州不是简单地“引进”一场音乐节,而是将整个城市作为舞台,将城市形象作为核心产品进行重构与输出。
据悉,泸州老窖、郎酒等知名酒企专设白酒免费品鉴区,玉蝉集团连放三晚的烟花秀,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实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体验系统,它们共同传递着“中国酒城”的热情、创意与开放,让每一位乐迷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全方位感知泸州的城市气质与文化底蕴。这种立体化的城市营销,远比单一景点推介或城市形象广告片更为深刻有力。
更为关键的是,泸州展现了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的系统性思维。音乐节期间,泸州通过精准的数据监控和快速的问题响应机制通过“及时改、不过夜”的高效服务,在年轻群体中树立了泸州政府高效、务实的形象,为城市积累了宝贵的信誉资本。
最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从产业维度观察,泸州音乐节最富启示意义的,是其对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消费群体的创造性连接。
泸州拥有深厚的白酒产业基础,但在年轻消费群体中面临认知断层。音乐节上,泸州创新推出“低度化、调酒化、游戏化、社交化”四步策略,将传统白酒升级为音乐节的潮流配饰,让年轻人在愉悦氛围中自然地端起第一杯白酒。
这种产业与文化的创新融合,不仅体现在音乐节现场,更延伸到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此外,泸州正依托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酒要会·中国白酒文化历史街区”等“国字号”重点项目,全力打造中国白酒文化新地标。同时,通过培育引进“一产业链一会展”,举办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汽车消费公园等项目,构建多元消费场景,推动城市从单一产业驱动向多元产业协同发展转型。
泸州通过音乐节这一超级场景,将白酒文化、城市服务、商业消费有机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泸州体验”,从而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明年再见”的情感种子。
毫不夸张的说,泸州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在体验经济时代,城市竞争正从资源禀赋的竞争,转向场景营造与体验设计的竞争。
一座城市能否吸引并留住年轻人,不再仅仅取决于它拥有什么,更在于它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记忆的体验。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苦于“如何吸引年轻人”时,泸州以其亲身实践给出了一个富有启发的答案:不是简单迎合年轻人,而是创造能与年轻人共鸣的体验;不是生硬推广传统,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不只追求一时流量,更致力于构建与年轻人的情感连接。
这或许就是泸州音乐节留给中国城市最宝贵的思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真正理解并拥抱新的生活方式、消费逻辑和传播规律,才能将转瞬即逝的流量,沉淀为城市发展的持久“留量”。
#白酒##爆料##媒体:特朗普威胁对华加征100%新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