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琴童练曲,“放手”才是智慧

更新时间:2025-10-12 10:33  浏览量:1

文 | 李邱晨

前几天,一位新学生的家长带孩子来见我,困惑地说:“孩子前一年就只练了一首曲子,虽说拉起来还挺好听,但实在太无聊了。”我想,这该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常遇到的问题——对于业余学琴的琴童,到底要把一首曲子练到什么程度,才该“学会放手、换换口味”呢?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排除备赛备考的孩子。如果孩子即将面临比赛、升学考试或是重要的考级,那就不必考虑“练得无聊”这件事。除此之外,在日常学琴过程中,对个别曲目过分“执着”,不仅没必要,更是有害的。

对专业演奏者来说,一首曲目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音乐处理上,都肯定希望做到自己的极致,达到让听众满意的演奏程度。但业余琴童时间有限,水平也还在逐步提升,“什么时候该换曲子”,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考验着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我个人认为,业余琴童没必要执着于把每首学过的乐曲都练到精益求精。这种偏执的反复“捶打”,不仅会耗费大量精力与热情,还会在有限的学琴时间里缩小孩子的曲目库,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宽度”。长期盯着一首曲子练,固然能让技术动作更熟练,但这样练下来,你所接触的,真的还是“音乐”本身吗?

心理学上有个“语义饱和”现象,就是我们盯着一个字使劲看,过一会儿就会认不出这个字了。其实练琴也是如此,盯着一首曲子反复练,大脑也会有麻木或“断片儿”的时候。所以,练曲子时学会“暂时放手”,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训练方法。等隔一段时间再把曲子捡回来,你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发现。拿我自己举例,12岁时我第一次练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二十年里,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新拿出来练。虽说直到现在,我都不敢说已经把这首曲子练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但这种“常练常新”,让我每次都能有新的体悟。

那么,到底该用什么标准判断是否该“放手”呢?我以小提琴教学为例,推荐从以下几个方面参考:

一、选曲层面:选择适应自身技术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乐曲。

这是学习乐曲的第一步,一定要选适应琴童技术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曲目,否则你面临的就不是“放手”,而是“放弃”了。曲目太简单,会荒废时光;太困难,即便勉强练下来,也无异于拔苗助长,从长远看没什么益处。同时,老师也要关注琴童的音乐理解力。这种“理解力”是抽象的——大多数琴童对所谓的“音乐性”“乐曲情感”没什么概念,只是单纯觉得旋律“好不好听”。老师要学会放下自己的年龄和阅历,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才能选出真正适合他们的曲目。

二、基本功层面:能够进行准确、熟练、流畅的演奏。

毋庸置疑,学一首乐曲,首先要在音准、节奏等基础技术层面做到准确无误。只要选的曲目难度合适,这一点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连基础要求都达不到,就算是学习失败了。我对学生的要求通常是:能连续三节课做到基本准确无误,这首曲子就可以暂时放下了。当然,练琴时难免会有小卡壳、小失误,只要这些是偶发错误,就没必要过于纠结。

不过有一点要提出探讨的,就是关于乐曲速度的要求。我们日常给孩子选的曲目中,快速曲目占了相当一部分,目的是训练准确性和熟练度。有些老师会认为,没达到标准速度,这首曲子就不算过关。这种高要求固然没错,但速度要靠熟练度提上来,而熟练度又得靠大量课后练习实现——这样的时间消耗,未必是业余琴童能承受的。要是硬要追求速度,就只能靠长期“磨”曲子,又回到了最初那种单调的死循环里。我对业余琴童的要求通常是“100%准确性+85%速度”,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考虑先“放手”;之后如果考级、比赛或演出需要用到这首曲子,再捡回来精细化训练。

三、技术层面:学会演奏技术,运用基本准确。

学琴阶段,练乐曲的根本目的是应用演奏技术。演奏技术一般会通过练习曲学习,但只有在实际曲目中,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项技术有什么用”。比如连顿弓,你可以通过《克莱采尔》第四课学习,但在克莱斯勒的《美丽的罗斯玛琳》里,更能感受到这种弓法的趣味。所以,学曲目本身也是练技术——得把这首曲子里重点教的技术学明白、用正确,才能考虑“是否过关”;反过来,如果技术没掌握好,这首曲目就不能轻易搁置,不然教学就成了“虎头蛇尾”。

四、音乐性层面:点到为止,多讲故事。

音乐性教学是乐曲教学里很重要的一环,但对业余琴童和专业学生,教学方式、侧重点有很大区别。老师切忌用自己的素养、审美标准去要求孩子,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音乐性教学要讲究“侧重”:早期阶段点到为止就好,等孩子年龄增长、思想成熟、审美逐渐形成后,再一步步铺开、深入音乐性教学,才有实际价值。

教学时,我会更多让孩子们通过乐曲认识作曲家、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多讲点故事、趣闻轶事,既能丰富他们的音乐常识,也能激活音乐兴趣,让他们内心真正燃起喜欢古典音乐的火种。

回归到乐曲本身的风格教学,我推崇“多听少讲,不玩抽象”。毕竟我们学的大多是一两百年前的乐曲,它们的表达方式、审美取向,和现在差别很大。与其让本来就懵懵懂懂的孩子去理解什么是“歌咏性”“自然性”“严肃”“华丽”,不如让他们多听、多看、多模仿。比如教巴赫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时,有学生问我:“为什么非要按这个速度奏?不能按我想的加更多变化、情绪吗?”我于是找了个萨拉班德舞的视频,陪他一起看——答案不用我说,孩子自己就明白了。又像初级启蒙常练的《小步舞曲》,你有没有想过让孩子们看看“小步舞”到底是怎么跳的?说不定有些老师教这首曲子时,自己都不知道“小步舞”是什么。教学的真谛,是让孩子能听懂、能理解;玩抽象并不能体现老师的博学,相反那都是有害的无用功。

以上四个方面达到一定标准,曲目的教学就算“阶段性完成”了。音乐学习里,广度和深度同样重要。老师千万别搞错了“授课对象”——别用专业演奏者的标准,过分执着地消耗业余琴童的精力。音乐美育的使命,从不是把每个孩子都逼成演奏家,而是让乐器融入孩子的成长,让音乐变成流淌在琴童血液里的积极元素,共同培育出一个美好的“人”。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