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观察丨从《胜利的回响》看抗战音乐如何响彻新时代

更新时间:2025-10-13 14:52  浏览量:1

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钟声在时光长河中回响,我们总会追问:如何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不只停留在史料的字里行间?如何让那股支撑民族在绝境重生的精神力量,依然能使当代人的血脉滚烫?

答案,或许藏在那些穿越八十载风雨的旋律里——是《抗敌歌》中“四万万同胞心一样”的铿锵誓言,唤醒过无数沉睡的国人;是《黄河大合唱》里奔涌的乐章,镌刻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是《嘉陵江上》流淌的深情,承载着游子收复家园的决心。

带着这些思考,第1眼TV-华龙网与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策划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作品《胜利的回响》,用80首经典抗战音乐,让那段壮怀激烈的岁月,在新时代再次激荡在耳畔。

《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线下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

10月12日下午,《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线下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山城,进一步挖掘反法西斯音乐作品的时代价值,共探抗战音乐响彻新时代的新路径、新方法。

01

融合创新

以旋律为刃、歌声为火讲好时代故事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如何回望那段峥嵘岁月、将伟大的革命精神发扬传承,是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1眼TV-华龙网主创团队深入研讨发现,1931年至1945年,在中国抗战的至暗时期,一批凝聚民族魂、传递必胜信念的文艺作品喷涌而出。

《抗敌歌》中“四万万同胞心一样”的铿锵誓言、《黄河大合唱》中奔涌着民族不屈精神的澎湃乐章、《嘉陵江上》所抒发的流亡者誓死收复家园的决心——这些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的作品,不仅曾激励亿万民众奋起抗争,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不可磨灭的艺术丰碑,理应被永远传唱、永远铭记。

《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线下研讨会现场。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团队发现抗战音乐作为民族记忆的艺术载体,其精神力量跨越时空,亟待创新传播。于是,团队从浩繁的选题中聚焦这一形式,以融媒手段让承载民族深情的旋律再度响彻时代。相较于文字史料的“理性叙事”,音乐更擅长“情感唤醒”——它能绕过认知的隔阂,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让年轻一代在旋律的共鸣中,与先辈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

那么,抗战音乐在当代传播中,如何完成从“历史教科书”到“情感共鸣器”这一关键转变?新时代的爱国情怀,需要怎样的“文艺注脚”?

研讨会上,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汪洋分享道:“抗战音乐如果留在教材中、留在学术研究论文中,永远是一个历史记忆。要把这段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青年人的价值建构,抗战音乐就要走出去,通过媒介传递给大众。”

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汪洋发言。

“抗战音乐史是所有有民族情怀、爱国情怀、报国情怀的中国音乐家共同书写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系主任、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冯长春认为,此次《胜利的回响》避免了刻板宣传,而是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感人的音乐,让所有的网友走进了历史中。

在天津音乐学院讲师牛蕊看来,抗战音乐的当地传播,需要短视频的加持,脱离宏大叙事的模式,用普通人的视角来讲故事,让人更能共情。以《胜利的回响》的回响为例,这种以普通人的视角为一个切入口,用“音乐+故事”的模式,就让80多年前非常经典的作品再次走到大众视野中。

天津音乐学院讲师牛蕊发言。

让经典走出象牙塔、跳出宏大叙事,以传媒为桥、以故事为引,让跨越八十载的旋律与当代人共情。研讨现场,专家们为抗战音乐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清晰路径和可行的方案。

02

凝心聚魂

让主流传播与青少年“同频共振”

如何将经典文艺作品重新呈现给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让他们在艺术感染中重温历史、感知精神?这是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核心挑战。

《胜利的回响》给出了有效探索:让抗战历史在旋律中重现,让主流传播与青少年“同频共振”——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喜爱的形式,解读他们需要了解的精神,让红色文化从“被动灌输”变成“主动接纳”。

不久前,重庆施光南大剧院内,“唱给山河的答案”主题音乐会上演,当《黄河大合唱》的熟悉旋律响起,全场观众自发跟唱,台下许多年轻人眼含热泪。“以前只是在课本上学过,今天现场聆听,才真正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名大学生激动地表示:“这些音乐让我们与历史对话,感受到了先辈们的热血与坚守。”

抗战音乐承载着民族救亡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力量,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以往年轻人不容易翻阅具体史料,《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通过新方式让大家了解抗战歌曲的同时,还认识到全国知名音乐学者。这种方式无论是在专业音乐学院还是社会青年群体中都能产生非常好的影响,是值得学习的成功案例和范式。”在座谈会现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宋一平认为。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高菁励表示,《胜利的回响》让《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跨越八十年时空,再次响彻耳畔、激荡心灵。这不仅是对抗战音乐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呈现,更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生动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洗礼。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高菁励致辞。

让主流传播与青少年“同频共振”,《胜利的回响》以音乐凝心聚魂,为抗战音乐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打破时空壁垒,让曾藏于档案馆的抗战音乐,化作青少年耳机里的旋律、校园活动中的回响;以青春视角重构历史叙事,用音符为那段峥嵘岁月注入青春共鸣,让青少年在旋律中触摸历史温度、在歌词里读懂先辈热血,让红色记忆从书本走向心间。

03

传播破圈

构建“媒体+学术+艺术”共创体系

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抗战音乐蕴含着深厚的精神价值,若缺乏创新的传播路径,也可能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成为“沉睡的经典”。

如何对抗战音乐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大众化梳理与“转译”,生产出既具思想深度又有传播广度的优秀作品?

主创团队的破题思路是:构建“媒体+学术+艺术”共创体系,策划邀请音乐大师、专家学者和创作者后代深入解读,让沉睡的音符与影像在数字时空重逢。

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打破单一主体的局限——媒体负责“连接大众”,用通俗的语言和多元的形式搭建传播桥梁;学术负责“夯实根基”,用专业的研究为内容提供权威支撑;艺术负责“激活美感”,用精湛的演绎让经典旋律焕发新的生命力。三者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华龙网集团董事长李春燕表示:“这种三方共创的融合报道模式,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段历史,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每日一首抗战经典的频率,最终我们通过老唱片原声重现、‘拨动留声机’互动体验以及‘旋律之源’‘岁月如歌’等专家解读板块,带领观众重回烽火岁月,致敬经典。”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华龙网集团董事长李春燕致辞。

“这是一次学术与媒体传播的深度融合,已经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研讨会上,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汤斯惟认为,《胜利的回响》打破地域局限,对抗战音乐进行深入挖掘与解读,使观众从“听过”到“听懂”再到“了解”最后到“记住”,重构了大众对抗战音乐的文化认知。“民族过往的那些悲苦,从不是该被尘封的过往,这些悲苦里藏着的精神力量,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扬。”

深度参与该策划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蒲方认为,在这个系列策划中,媒体发挥了其强大的内容策划与大众传播能力,高校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与人才资源,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则贡献了多元的研究视角与深度解读,这种“跨界共创”的学术传播模式,既深入又严谨。

以“大众传播+跨界联动”激活主流传播密码。自8月21日上线起,第1眼TV全媒体矩阵,联动全国多家新闻网站与政务新媒体传播。截至目前,系列策划已53期,发布全网累计阅读量已突破6000万,其中微博话题阅读量超 3600万,客户端阅读量破 2000万。

让抗战音乐走出档案馆,走进现代生活,让那段峥嵘岁月重新变得生动而深刻——这些作品既是“历史的证词”,用旋律记录下民族的苦难与抗争;更是“未来的序曲”,用精神指引着当代人传承与前行。

以音乐为媒,让主流价值传播得更远、更深、更动人——《胜利的回响》不仅是一次纪念,更是一次传承;不仅是一组作品,更是一种探索。

当八十载的旋律与青春的心跳同频,当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共振,那段烽火岁月的精神力量,便会在新的时代里,永远回响、永不褪色。

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文 李文科 石涛/图 首席记者 林楠/审核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