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赤湾的传说》朗诵音乐剧在深圳文博宫圆满举办
更新时间:2025-10-15 06:33 浏览量:1
崖山忠魂映改革,赤湾传说谱新篇。2025年10月10日16时,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国庆大成文博庙会第十九场演出落下帷幕。由中国诗歌诗词春晚联合主办、湾区艺术团与深圳市榛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朗诵音乐剧《溯——赤湾的传说》,在深圳文博宫温情启幕。这部以“时空对话”为核心的作品,打破传统朗诵边界,将历史叙事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厚度与审美价值的千年文化盛宴。
据悉,《溯——赤湾的传说》改编自冯兴民原著,由秦锦屏担任总策划,戴梅任顾问,钟晴改编并执导,黄金荣负责艺术指导。演出当天,广东省摄影协会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赵青,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秦锦屏,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汤奇云,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王立新,凤凰网记者小王亲临现场,与观众共同见证这部作品对“民族精神传承”的创新诠释。
艺术创新:以“三维叙事”激活千年精神
作为一部聚焦历史与时代的朗诵音乐剧,《溯》的核心亮点在于其“以朗诵为骨、音乐为魂、舞蹈为韵”的三维艺术结构。不同于传统朗诵的单一表达,作品通过九大环节层层递进,构建起“历史回溯—文明孕育—时代奋进”的完整叙事链:从“崖山海战”篇章中12位朗诵者以铿锵语调还原十万军民的壮烈,到“虹吸”“孕”环节用奇幻想象串联起赤湾与历史的精神联结,再到“潮”“涅槃”篇章以《春天的故事》《我爱你,中国》等旋律唤醒改革记忆,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语言张力”与“艺术感染力”的双向赋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时空对话”的具象化呈现——深海氛围音与“魂兮归来”歌声交织的“招魂”环节,让千年忠魂仿佛跨越时空;而“崖山海战”中“只有断头的宋人,决没有被俘的大宋皇帝”的集体合诵,与“改革篇章”里“向华夏大地迅猛拓展”的时代呐喊形成呼应,让“坚守气节”与“敢闯敢试”的精神内核实现了古今共鸣,真正让“民族精神”从历史文本走向了可感可知的艺术体验。
内容价值:让“文化传承”有了当代温度
《溯》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其跳出了“历史题材”的刻板表达,用当代视角解读“精神传承”的意义。作品没有将崖山海战的历史停留在“悲壮记忆”,而是通过赤湾“化浆池”的隐喻,将其转化为“文明孕育的源头”;也没有将深圳改革精神孤立呈现,而是将其与崖山“坚守气节”的精神根脉相连,诠释出“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历史精神在当代生长”的深层逻辑。
这种“古今贯通”的内容设计,让不同年龄层观众都能找到情感共鸣:年过六旬的观众李女士在“崖山海战”篇章后动情表示,“第一次通过艺术感受到先辈气节的震撼,这种精神该代代传下去”;年轻观众王先生则对“改革篇章”印象深刻,“原来深圳的敢闯敢试,和千年前的坚守是相通的,这让我对城市精神有了新理解”。
嘉宾点评:一部“有筋骨、有温度”的文化力作
演出结束后,与会嘉宾对《溯》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广东省摄影协会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赵青指出:“《溯》最难得的是‘不悬浮、不空洞’,它用扎实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让‘文化传承’有了看得见、听得懂的表达,是一部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深度的佳作。”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秦锦屏评价:“作品打破了朗诵与音乐剧的边界,既保留了文字对历史的尊重,又用音乐、舞蹈激活了情感共鸣,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的初心,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借鉴。”
深圳大学博导王立新从文化自信角度分析:“‘溯’字是作品的灵魂——它不仅让观众追溯历史事件,更引导观众追溯精神源头,这种‘从历史中找精神力量’的创作思路,正是当下文化自信建设需要的。”
深圳大学博导汤奇云则强调其当代意义:“《溯》没有把历史做成‘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让千年精神有了鲜活的当代表达,这才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让过去照亮现在,让现在连接未来。”
此次《溯——赤湾的传说》的成功上演,不仅为国庆大成文博庙会增添了文化厚度,更以创新的艺术形式探索了“历史题材如何与当代观众对话”的路径。正如作品结尾全体人员共唱《我和我的祖国》时的热烈氛围,这部作品最终传递的,是“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向时代奋勇前行”的精神共鸣,也为深圳的文化创作注入了“扎根历史、面向未来”的新活力。(钟晴)
《溯——赤湾的传说》作者 冯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