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与叹息》:爱情易逝,李斯特的音乐长存
更新时间:2025-10-15 22:02 浏览量:2
喜欢一个人,喜欢与这个人相关的所有话题到了无法独享的地步,怎么办?李惟臻的策略是写一本小说。
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流光与叹息》,没有序和跋,扉页上的文字也非常简单:“李惟臻,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居上海。致力于用文字记录思想走过的漫漫长路“——她怎么连自己酷爱古典音乐这一条目都不允许出版社加上呢?
李惟臻酷爱古典音乐,尤其是李斯特的作品。在李斯特品类繁多、数量惊人的作品中,她又更青睐钢琴曲,从大名曲《钟》到相对小众的《叹息》,李惟臻都喜欢到了刻骨铭心的地步。喜欢,让李惟臻想让更多的人听到李斯特,而有着题材优势的爱情小说,也许是吸引人们由跌宕起伏的情节进入李斯特世界的良方。
《流光与叹息》是一本读得人撕心裂肺的爱情小说。
沈一宸,是小说的叙述着,也是小说的男主角。李惟臻采用了倒叙手法开始讲述她的故事,小说的第一章,“我”已是不入流的钢琴演奏者,正捧着《流光协奏曲》的总谱到处寻求指挥家的帮助,以求这首钢琴协奏曲能够走上舞台被爱音乐的人听到。尽管李惟臻在小说的标题中将“流光”与李斯特的练习曲《叹息》并置,但《流光协奏曲》毕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的作品,所以,屡屡被音乐家拒绝。只有当地一家并非一流的交响乐团的指挥回复了“我”,愿意考虑演出《流光协奏曲》,条件是必须见一面聊聊这首指挥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作品。两人见面后,“我”背谱将《流光协奏曲》在钢琴上弹了一遍。“你能把这一段再弹一遍吗?”“我”把一段速度不快、和声色彩独特的如歌的行板又弹了一遍后,指挥家又说“我听说,你在个人音乐会上只演奏两个人的作品,一个是李斯特,另一个是你这位(创作了《流光协奏曲》)朋友”,沈一宸的成长故事,就此打开。
可以用“巧遇”来概述沈一宸爱上钢琴、学会弹奏钢琴、成为钢琴家的过程。
桐,是最初告诉沈一宸古典音乐之美那个小姑娘,虽然她不会弹钢琴,但是,天赋让桐听得懂向来被认为是天才之作的李斯特的《叹息》。小姑娘异常灵敏的耳朵,让自己不惧怕被同学孤立,还顺手扶住了刚刚转学来而备受歧视的沈一宸。可惜的是,没多久桐便死于疾病。
夏悦:是沈一宸听到的第一个《叹息》现场的弹奏着,那时夏悦还是一个想要成为钢琴家的高中生,但在钢琴弹得磕磕绊绊却就是想坚持下去的沈一宸的眼睛里耳朵里,夏悦已是最完美的《叹息》的诠释者。他想尽办法追随她接近她。几近成功时,在沈一宸很久以后才知道的一场家庭变故后,夏悦从沈一宸的生活中消失,并在几年以后死于非命。
小涵,不仅钢琴弹得漂亮,还腹有诗书。如果说,在遇到小涵之前,沈一宸只是一个会弹钢琴的大学理科生以及非常懂得古典音乐特别是钢琴作品的打工人,小涵的出现慢慢改变着沈一宸的精神世界。是小涵,让沈一宸相信刘勰的《文心雕龙》、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和曹植的《七哀诗》等等中国古典文化经典著作,能提升他对李斯特的认知程度。眼看着这部爱情小说就要让屡失至爱的沈一宸修成正果,小涵却又死于一场意外,唯留下她创作的《流光协奏曲》陪伴沈一宸执着地追寻李斯特那辉煌的音乐世界。
就小说而言,李惟臻的创作手法显得有些稚嫩,尤其是小说中的爱情主线,一而再再而三的巧遇,多少让人觉得不那么可信。但是,李惟臻创作《流光与叹息》的意图,是要让沈一宸完成一次爱之旅吗?不是的,她是想借一个摄人魂魄的爱情故事,引读者走进李斯特的《爱之梦》里,以及李斯特的所有作品里。
像《简爱》中罗切斯特调侃爱小姐时所说的那样,就李惟臻流露在《流光与叹息》里的音乐素养,她一定是“会弹一点”,而非专业人士的背景又让李惟臻非常清楚爱乐者与李斯特音乐之间的通道在哪里,所以,在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间隙她那些关于李斯特为人做事的华丽文字,能帮助我们听懂李斯特的音乐语言:
“在决赛中弹李斯特的第六首狂想曲无疑是个大胆的决定。李斯特的作品本来就难度很大,他的狂想曲又以光芒四射的钢琴技巧而著称。”——作为一种音乐体裁,狂想曲通常指有着英雄史诗般气概与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作品。李斯特的这首狂想曲,有着强烈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的风格,所以要求演奏者在完成李斯特写在乐谱里的演奏技巧要求外,还要讲究演奏速度,故而不少钢琴家穷尽一生都在要求自己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既不能错音又要以速度体现出狂想曲中的一个“狂”字。
“《叹息》是李斯特的极尽唯美之作。乐曲开头的琶音需要左右手交替快速弹出,听起来就像海浪般滚滚扑来。”——只要我们打开耳朵去听《叹息》,李惟臻所谓“海浪般滚滚而来”的音型,都能听得到,但是,演奏家要将这样的音型传递给我们就不那么容易,“它需要左右手交替弹奏旋律”,这一“需要”实在奇妙,我们聆听时尝试分辨那条旋律究竟出自左手还是右手时,叹息声竟会一声紧似一声地涌来。
“肖邦的气质是水:他的作品是清晨树叶上滑下的露水,是六月湖面上卷起涟漪的一阵细雨,是黄昏时笼罩在海面上的一层薄雾,情思敏感细腻;李斯特的气质是火:他的作品是破晓时东方燃起的朝霞,是旅人在茫茫冰原上堆起的熊熊篝火,是雷雨天划破天际的紫色闪电,充盈着饱满的热情和生命的活力。”——心里装着李惟臻的这段对比,再去听肖邦或者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岂能分不清是谁在浅唱低吟?
“只要你读过《浮士德》并且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当你听到《浮士德交响曲》你就绝对不会觉得它不好听。相反,你会领略到这首交响曲的妙处,作曲家用音乐表达了深刻的哲思。”——当然,熟读了歌德的《浮士德》后想用音乐再创作《浮士德》的李斯特,限于音乐的表现手段,只能从原著中选出三个主要人物浮士德、少女格蕾琴、魔鬼靡非斯特来分别表现激情孤独苦恼、纯真善良和否定一切的情感。被李斯特浓缩了的《浮士德》,若没有歌德的原著打底,不知所云地去听《浮士德交响曲》,怎么会觉得好听?李惟臻借沈一宸之口所说的如何听懂李斯特这首作品的途径,是给想要听懂这首作品的人,递了一副拐杖。
除了李斯特和肖邦,《流光与叹息》涉及到的古典音乐家还有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李惟臻说自己正致力于用文字记录思想走过的漫漫长路,那么,《流光与叹息》就是慢慢长路的起始段。就小说而言,《流光与叹息》有其不足之处,但是,贯穿其中的古典音乐知识,值得我们以认真阅读来回应作者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