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讣告!他因病逝世,享年59岁
更新时间:2025-10-16 08:59 浏览量:1
艺术界的每一位耕耘者离去,都是行业的损失。2025 年 10 月 14 日,武汉音乐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该校中国器乐系荣政教授,因疾病医治无效,于 10 月 12 日 10 时 35 分在武汉逝世,享年 59 岁。这一消息让音乐教育界与笛乐领域陷入悲痛,荣政教授一生深耕笛乐教学、演奏、创作与科研,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与教育成果,他的离世,是中国笛乐艺术与高等音乐教育领域的重大损失。
一、讣告发布:音乐界痛失良师 院校缅怀致敬
10 月 14 日清晨,武汉音乐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以 “沉痛哀悼 | 武汉音乐学院荣政教授逝世” 为题,发布了正式讣告。讣告中简洁而庄重地告知了荣政教授的逝世时间、原因与享年,并提及他在学校的任职与贡献,字里行间满是惋惜之情。
讣告发布后,很快被国内各大音乐院校的官方平台、音乐领域的媒体账号转发,众多音乐界人士、荣政教授的学生与同行,在评论区留言表达哀悼。“荣老师是我的专业课老师,他上课特别认真,对笛乐的热爱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巫之舞》是我学习骨笛演奏的入门作品,没想到再也见不到荣教授了”“愿荣老师在天国仍能吹响心爱的笛子”,一条条真挚的留言,汇聚成对这位笛乐艺术家的深切怀念。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的师生,第一时间在系楼大厅设置了简易的缅怀角,摆放荣政教授的照片、演奏专辑与教材,供师生驻足悼念。照片中的荣政教授,或手持笛子站在舞台上,神情专注;或坐在教室里,耐心指导学生,笑容温和。不少学生自发带来白色菊花,轻轻放在照片前,默默鞠躬致敬。
据武汉音乐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学校已成立治丧委员会,将根据家属意愿与学校规定,妥善安排后续悼念活动,“会尽快公布吊唁时间与地点,方便社会各界人士缅怀荣政教授”。
二、生平履历:出身艺术世家 深耕教育三十余载
荣政教授 1966 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艺术世家,家庭的艺术氛围让他从小就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尤其钟情于笛子这一传统民族乐器。年少时,他便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先后师从著名笛乐演奏家孔建华先生、李协勤先生,系统学习笛乐演奏技巧与理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1990 年,荣政以优异的成绩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因表现突出,被学校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他长达 35 年的高等音乐教育生涯。在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任教期间,他从一名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每年承担大量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任务。
三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中,荣政教授始终秉持 “教书育人” 的初心,对待学生耐心细致,不仅传授笛乐演奏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热爱。他常说 “笛子是中国传统乐器的瑰宝,我们不仅要会吹,还要懂它背后的文化”,在课堂上,他会结合历史背景与地域文化,讲解不同风格笛乐作品的演奏要点,让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凭借出色的教学成果与高尚的师德,荣政教授多次荣获国家级、校级荣誉 —— 他曾斩获国家级比赛 “优秀指导教师” 称号,被武汉音乐学院授予 “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教书育人贡献奖”“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 等多项荣誉,2020 年,他还获得学校 “教书育人 30 年” 表彰,成为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
三、艺术成就:立足中原笛乐 创作出众多经典
在笛乐演奏领域,荣政教授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演奏始终立足中原笛乐,深刻诠释了这一笛乐流派 “鲜明的地方风格,流畅的音乐语言,浓厚的戏剧色彩,充沛的感情激流” 的艺术特点。无论是传统曲目还是原创作品,经他演奏,总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听众感受到中原笛乐的深厚底蕴。
多年来,荣政教授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重要音乐演出,赴多地举办个人笛乐独奏音乐会,将中原笛乐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他的演奏不仅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还曾在国际民族音乐交流活动中获得好评,为中国传统笛乐艺术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
创作方面,荣政教授同样成果丰硕。他先后创作了数十首笛乐独奏曲、重奏曲与练习曲,这些作品既保留传统笛乐的精髓,又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其中,他与武汉音乐学院童忠良教授共同创作的骨笛独奏曲《巫之舞》,堪称中国笛乐创作的经典之作 —— 这是首部以 “舞阳骨笛” 为载体的独奏作品,将距今八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舞阳骨笛仿制件,首次搬上国内与国际的独奏舞台,填补了骨笛独奏作品的空白,为传统乐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与学习笛乐,荣政教授还出版了多部笛乐教材与演奏专辑。其中,《中国笛子新作品曲集》《巫之舞 —— 荣政笛子作品与演奏专辑》《故乡的回忆 —— 荣政笛子独奏专辑》《笛曲经典》(一至三集)等,成为众多笛乐学习者的必备资料。他还参与监制《李协勤笛子作品专集》,整理传承恩师的艺术成果,用实际行动推动笛乐艺术的代际传承。
四、科研与学科建设:助力笛乐领域发展 推动专业进步
除了教学、演奏与创作,荣政教授在笛乐科研与学科建设领域也投入大量精力。他深知,传统乐器的发展需要理论支撑与科研助力,因此,多年来他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围绕 “中原笛乐风格研究”“传统骨笛的现代应用”“民族器乐教学模式创新” 等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针对骨笛这一古老乐器,荣政教授不仅创作出《巫之舞》这样的经典作品,还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从历史、演奏技巧、作品创作等多个维度,系统探讨骨笛在现代音乐创作与演出中的应用,为这一古老乐器的 “活态传承” 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在民族音乐研究领域,推动了骨笛艺术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
在学科建设方面,作为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的骨干教师,荣政教授积极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提出多项关于笛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助力学校形成更完善的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体系。他还经常参与国内外笛乐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教学与研究成果,为推动全国笛乐专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
一位与荣政教授共事多年的同事回忆:“荣老师对工作特别执着,有时候为了完善一个科研项目的数据,会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学科建设会议上,他总能提出很有建设性的意见,考虑得特别周全。他常说,我们做民族音乐的,要对得起传统,也要对得起未来。”
五、亲友与学生眼中的他:温和谦逊 热爱与坚守并行
在亲友与学生眼中,荣政教授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与严谨负责的教师,更是一位温和谦逊、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中的他,性格温和,待人真诚,从不摆架子,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都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
他的学生记得,每次上完专业课,荣教授都会主动询问 “今天的内容有没有听懂,有问题随时来找我”;遇到学生在演奏上遇到瓶颈,他会耐心示范,一遍又一遍讲解,直到学生掌握为止。有学生毕业后从事笛乐教学工作,遇到问题向他请教,他总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给予支持。
荣政教授的家人透露,他对笛子的热爱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 家里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笛子与音乐书籍,闲暇时,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书房里,研究新的演奏技巧,或者构思新的作品;即便在生病期间,他还惦记着未完成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毕业论文,偶尔会在身体好转时,通过电话指导学生。
10 月 12 日,荣政教授在武汉逝世的消息传来,他的学生们纷纷从各地赶来武汉,希望能送老师最后一程。一位学生在朋友圈写道:“荣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吹笛子的技巧,更是对艺术的热爱与坚守。以后再拿起笛子,我会想起他说的每一句话,带着他的期望,继续把笛乐艺术传承下去。”
如今,武汉音乐学院的校园里,偶尔还能听到学生练习笛乐的声音,其中不乏荣政教授创作的作品。那些悠扬的笛声,仿佛在诉说着对这位笛乐艺术家的怀念,也见证着他一生坚守的笛乐艺术,正在被新一代年轻人传承与发展。荣政教授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作品、教材与教育理念,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笛乐领域的发展,成为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