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南侨花木兰》唱响热血报国故事
更新时间:2025-10-24 09:14 浏览量:1
图为原创音乐剧《南侨花木兰》演出现场。 李宜涧摄
“爸爸别了,你的月美要远离爹娘,我在窗前披着月光,脑海中全是儿时的咿咿呀呀。妈妈别了,你的女儿要越过重洋,我眺望远方,远方的月亮,耳边都是你的唠叨咿咿呀呀……”伴随着动人抒情的旋律,南侨机工李月美将告别父母、回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复杂心绪缓缓吟唱。
连日来,原创音乐剧《南侨花木兰》在北京、云南省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多地展开巡演。以李月美为代表的南侨机工群像,借由音乐剧的艺术形式,从历史走上舞台,带领观众一同聆听南侨机工热血报国的时代回响。
展现赤子深情
193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火肆虐。连接中国昆明与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在崇山中蜿蜒。这条为抢运抗日战争物资紧急修建的公路,成为当时国际物资进入中国的“抗战生命线”。为招募当时国内急缺的驾驶维修技术人员,爱国侨领陈嘉庚以南侨总会名义,招募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女扮男装回国参战的李月美就是其中之一。
《南侨花木兰》以李月美奋战滇缅公路的故事为原型,以南洋各地华侨回国抗战及云南德宏民众英勇抗日的故事为主线,再现南侨机工群体以青春和热血捍卫“抗战生命线”的历史故事。全剧共分为《序幕》《万里赴戎机》《路漫漫而修远》《滇缅行路难》《边地温柔乡》《丹心照汗青》《尾声》7个章节,将李月美在滇缅公路上艰难作战,陈继业、陈继勋兄弟热血奋战直至牺牲、李月美与杨维铨在战火中相爱等故事交叉叙述,展现南侨机工热血报国的赤子深情。
“剧中,李月美等南侨机工,放弃在南洋的优渥生活,告别亲友回国参战,面对滇缅公路上险峻的地貌、敌军的轰炸、疟疾等疾病的威胁,坚持抢运抗战物资。他们的报国志、思乡情,他们与滇缅公路沿线民众互帮互助的情谊,在战火中舍身忘我的英勇行动,让人动容。”《南侨花木兰》陈继勋饰演者、德宏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演员刘永江说。
打造经典之作
以《木兰辞》为序,重温聂耳、田汉创作的歌曲《告别南洋》……在《南侨花木兰》中,近2个小时的表演中,独唱、合唱、对白、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巧妙编排,熟悉的诗作和旋律与创新音乐设计交融,演绎出抗战时期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的感人历史。
自2024年3月启动创排以来,《南侨花木兰》邀请多名云南省内知名艺术家参与,在剧本创作、音乐制作、舞蹈编排、服装设计、舞美策划等多个关键环节精心打磨。从编剧蒋明初、曾亭亭,到总导演唐伟,再到音乐监制岳少鹏、舞蹈总监张荣、导演吴瑕、舞蹈编导杨宏蓉……主创团队力求将《南侨花木兰》打造为一部讲述南侨机工历史的经典之作。
“整个团队是带着使命感来做事情,一起完成这个很有意义的剧目。”《南侨花木兰》副导演魏佳佳说,“我们要把他们保卫滇缅公路‘生命线’的事迹搬上舞台,让更多人缅怀、了解并致敬”。
深入观众内心
“在音乐剧的最后,南侨机工陈继业、陈继勋兄弟在滇缅公路上壮烈牺牲。硝烟散尽,时空更迭,抗战胜利。音乐剧的最后一幕,舞台背景屏幕上缓缓滚动3200多名南侨机工的姓名,宛如一座丰碑。”刘永江说,“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都是眼含热泪和我们沟通,我们作为演职人员也在表演的过程中接受着精神洗礼。”
在北京,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在观看音乐剧后向演职人员鞠躬感谢;在昆明,李月美等南侨机工的后人代表为演出流下热泪;在德宏芒市,观众的掌声久久持续……借由《南侨花木兰》,关于南侨机工的历史记忆,正深入更多观众的心中。
据悉,该剧由德宏州委宣传部、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德宏州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策划,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精心打造的剧目。截至目前,《南侨花木兰》已在国内演出6场,还将继续在国内巡演,并计划明年赴海外演出。
本报记者 高 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