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80年前的今天,人民音乐家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

更新时间:2025-10-30 05:00  浏览量:2

1945年8月15日,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消息传到遥远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病房,冼星海躺在病床上,心脏鼓动得厉害,把胸腔里的眼泪都震出来了,沾湿了枕头的两边。

他颤抖着双手,用力招护士过来,让她拿谱纸来,他控制不住了,他要立即写一首歌庆祝祖国的胜利。

两个月后,1945年10月30日,也就是80年前的今天,冼星海溘然长逝,年仅40岁。

病房的桌上,放着他留给祖国的最后一份礼物,《胜利交响诗》。

在冼星海去世多年后,光未然依旧忘不了第一次见到他的场景。

1931年东北沦陷,再到后来北平沦陷,1937年,抗战已然到了最严峻的时刻,群众救亡运动四起。

就是在这样水深火热的情况下,光未然见到了冼星海,鲜活、蓬勃有生气的冼星海。

在宽大的操场上,冼星海站上桌椅,奋力地指挥台下成千上万的群众,高歌《五月的鲜花》。

五六月的日头烈得灼人,冼星海身上的汗洗了一遍又一遍,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影渐斜,太阳慢慢沉入冼星海的身体,他指挥的激情越发膨胀,甚至比方才的烈阳还刺眼。

光未然当时23岁,不可控地被这样的热情所感染,1937年到1938年两年间,他与冼星海陆续合作了十几首抗日歌。

最后一次合作,在1939年。

那时,光未然在晋西吕梁游击区山沟里坠马受伤,几番辗转,被送到延安边区医院养伤。

尽管光未然左臂肿胀,全身动弹不得,可一路行军的种种感触在他心里翻涌,早已萌生了创作新歌的念头。

他喊来一个同志,由他口述,那人将歌词记在纸上,一天晚上,冼星海来探病,光未然把那张纸塞给他。

冼星海凝神看着纸上的歌词,光未然躺着,一字一句把歌词念给他听。

念毕,冼星海肃然站起身,纸张被他攥皱了,他拍拍自己胸脯说,“让我来写吧,我有把握写好它!”

光未然等的就是他这句话,他相信冼星海,一个如烈日般的人,一定能谱出最扣人心弦的曲。

冼星海拿着歌词,回到小窑洞里,他在土炕上支个小书桌,伏在上面,忘我地进行创作。

他一进入创作状态,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丝毫不知疲倦,偶尔斜靠在床头小憩,忽然又激动直起身,手里的笔挥得飞快。

写着写着写兴奋了,情难自持,他就抓一把白糖塞进嘴里压压神。

这般亢奋的精神状态,冼星海持续了整整六天,日夜不辍,六天后他交出了至今都无法超越的爱国战歌——《黄河大合唱》。

一个星期后,在陕北公学大礼堂,冼星海指挥着抗敌演剧第三队,纵情歌唱。

当时的合唱队不足30人,乐队也不过30人,但那天黄河仿佛冲垮了堤坝,裹挟着泥沙、带着雷霆之势的滔滔巨浪,朝舞台奔涌而来: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字,从每一个演唱者的胸腔里迸出,台下的观众似乎也被这场黄河之水“要挟”,被卷上了浪尖,亲历着它的壮阔与激荡。

直到歌停,大家仍久久不能平复心情,周总理激动起身鼓掌,大夸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会后还送给他一支钢笔和一瓶墨水,拍拍他肩膀说,“希望你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冼星海缓慢而坚定地点头。

以音乐为刃,为祖国与同胞献身,这一直是冼星海心底从未动摇的信念。

1905年,冼星海出生于澳门,人还在娘胎,便与父亲阴阳两隔了。

他从未拥有过父爱,命运似乎有意补偿他的遗憾,只是不多,就一点点。

他唯一的女儿冼妮娜8个月大,冼星海刚为人父,就接到任务,远赴莫斯科,此后生离长达6年之久,6年后一面未见,便遁入了永远的死别。

可以说,冼妮娜从小跟着母亲生活,如同冼星海从出生开始,就与母亲相依为命,跟着母亲到马来西亚打工,直到13岁才又回国。

他先是在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后升入岭南大学,又到北大音乐传习所专修小提琴及音乐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

期间所有的学费、费用,冼星海都是边读书边打工,当过乐队指挥,在夜校教过工人,还跟亲戚借了不少钱。

后来他去巴黎留学,为了学习和生计,他更是化身为拼命十三郎,餐馆跑堂、指甲店杂役、咖啡店服务员,什么杂活他都干过。

他还好几次饿晕倒在大马路上,差点被扫尸车扫走,幸好流浪汉发现他还有口气,连忙把人拉到一边。

与他一样在巴黎饿昏倒的画家滑田友,他就住在专门用来接济贫穷艺术家的楼层里。

他的邻居就是冼星海,他住的那间房子,冼星海也住过,床头墙壁还刻着他写的一行字:“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

冬天房子阴冷无比,冼星海没钱买棉被,冷到睡不着,只能半夜爬起来写作,悲愤交加的三重奏《风》,就是在寒冷的夜晚诞生的。

(冼星海在巴黎音乐学院与老师同学们合影)

冼星海也因为这首歌,在巴黎音乐学院大放异彩,学院给他颁奖,问他有什么想要的都可以说,冼星海没有片刻思索,说了两个字:饭票。

东北失守后第二年,法国有节日盛典,周围人欢呼雀跃,冼星海却哭了,法国和他的子民正聚在一起,而他却与他的祖国分离两地,祖国此时还处于炼狱般的世界里。

冼星海越想,眼泪越多,他跑回打工的店躲起来哭。

眼泪哭干了,胸口汹涌般的潮水退去,那块炙热的心便裸露了出来。

夜晚,寒风溜进窗缝,冻得冼星海打了个寒颤,但他笔下的字,却越来越热,滚烫得让他止不住的打颤,《游子吟》《中国古诗》等思念祖国的歌相继诞生。

可思念的歌越写越多,却解不了心头半分对故土的牵挂,他再也控制不住了,他要回去,回到祖国母亲最温暖的怀抱,靠在她胸口倾听她的痛苦。

于是,1935年夏天,冼星海将毯子、被单全给了滑田友,与他告别,与巴黎允诺他的优渥条件告别,毅然决然回了国。

回国后的冼星海,几乎把整颗心都付之一炬,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前后参加过不少剧团,大众救亡歌曲一首接一首。

《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拉犁歌》《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救国进行曲》《流民三千万》……

《黄河大合唱》更是进一步把冼星海的爱国情怀,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的这一年,冼星海也拥有了自己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孩子,冼妮娜出生。

看冼星海当时的日记,初为人父的喜悦跃然纸上:

“夫人玲在早上十时五十分生下一个女孩子,她长得很大很胖。从今日起我们做了父母亲了,我们叫小孩名妮娜!中央给玲二十元生产特别费。”

不久,冼星海便接到任务,化名黄训,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作主题曲。

然而很快,那边爆发战争,冼星海不仅工作被迫中断,他的回国之路也被横刀斩断。

他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偶遇了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

当时拜卡达莫夫眼中的冼星海,头发稀疏、瘦骨嶙峋的身材衬得他背后那把小提琴好大。

音乐家之间惺惺相惜,拜卡达莫夫不忍看他流浪街头,便邀请他到自己姐姐达娜什家中住。

达娜什的女儿卡拉姆卡斯回忆:

“我放学回来,鞋里已经灌满了雪水。他把鞋子放在炉子边烤着,然后抱着我在屋里来回踱步,一边用体温帮我暖脚,一边响亮地唱着中国歌曲。”

祖国离他越来越远,又近在咫尺,在他心口上跳个不停。

他回不去了。

在他肺病加重病倒后,他愈加绝望地意识到这个铁的现实。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孤苦伶仃走向人生的尽头,年仅40岁。

在冼妮娜1岁时,她收到了父亲寄回来的玩具,父亲还在信里央求夫人,“听说妮娜长大一倍了,我好高兴,替我吻吻她吧!”

他最后都没能亲自吻一吻他亲爱的女儿,1983年1月25日,冼妮娜终于见到了父亲,遗像里的父亲,她吻了吻父亲的脸,瞬间泪如雨下。

那年她44岁,已经活过了父亲逝世时的年纪。

后来,她经常见到父亲,也经常流泪,在《黄河大合唱》激昂的旋律里,在一次又一次泪水蓄满眼眶中,她一次次看见了父亲,他振臂挥舞,后背那两块跟着一起摆动的肩胛骨,如蝴蝶振翅,高飞,不停地高飞……

参考资料:

1、广东党史|纪念冼星海诞辰120周年‖5首歌曲,回顾“人民音乐家”的光辉一生

2、緬懷冼星海 弘揚愛國志

3、光未然|回忆冼星海同志

4、广东省情网|冼星海致妻子的信

5、中国新闻|1945年10月30日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

6、人民日报|冼妮娜:父亲回来了

7、广州日报|“每次听到,我的心都在颤抖”,这位祖籍广州的音乐家,作品影响了一代代的人

8、浙江日报|高尚的歌

9、电影《音乐家》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