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圆满落幕
更新时间:2025-10-30 13:32 浏览量:1
10月29日晚,随着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以下简称音乐周)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的最后一个音符缓缓落下,本届音乐周圆满落下帷幕。
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现场。记者 苏昭宇 摄
本场音乐会由新加坡华乐团副指挥、新加坡国家青年华乐团指挥连汶华执棒,广西交响乐团首席、一级演奏员黄金璎担任乐队首席。音乐会以多元交响作品为媒介,汇聚中国与东盟国家优秀音乐创作,在广西交响乐团演奏家们的精湛演绎下,每一部作品都如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演奏家们带来精湛的演绎。记者苏昭宇 摄
音乐会在新加坡作曲家王辰威的《融》中拉开序幕。作品融合东南亚各民族及西方音乐元素,乐思在交响语境中碰撞交融,展现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包容之美,奠定了整场“交流互鉴”的艺术基调。
演奏家们带来精湛的演绎。记者 苏昭宇 摄
中国作曲家陈牧声的《那里,永恒的中国》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别呈现。女中音歌唱家杨光深情演绎,与恢宏交响交织,以音乐回溯历史、致敬英雄,传递出家国情怀的深沉咏叹。
李劭晟(中国)的《梦天》2015以中国古典文化意象为灵感,在交响乐的创作中融入对宇宙、梦想的哲思,带领观众在音乐中“遨游天际”,展现了中国作曲家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交响化表达。
钟峻程(中国)的《春舞壮乡》为唢呐与交响乐队而作,唢呐演奏者钱蕊进行了精彩的现场演绎。作品将壮族民间音乐元素与交响乐进行创新性融合,唢呐的嘹亮与交响乐队的丰富层次交相辉映,生动描绘了春日的勃勃生机与民俗风情,是民族音乐现代化、国际化的生动实践。
秦文琛(中国)的《大地音诗》,这部为笙、筝与交响乐队创作的作品,改编自同名的室内乐作品,以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为核心,与交响乐队共同谱写“大地上,孤独歌者”的诗意。
许舒亚(中国)的《百川归海》以“百川归海”的意象,隐喻文化的汇聚与融合。交响篇章中,音乐线条如江河奔涌,最终归于浩瀚“乐海”,体现了中国作曲家对“和而不同”艺术哲学的交响化诠释。
Piyawat Louilarpprasert(皮亚瓦特·卢伊拉尔普拉瑟特)(泰国)的《克尔克科姆》为钢琴与交响乐队而作,钢琴演奏家Kerksakul Jaree(克尔克萨库·贾里)的演绎充满活力。作品展现了泰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韵味,为音乐周的“东盟视角”画上了生动注脚。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音乐周的艺术收官,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音乐创作与表演领域深度交流的集中展现。多元的作品、精湛的演绎,让“音乐无国界”的理念再次升华,也为中外音乐界的合作与友谊续写了崭新篇章。
据了解,本届音乐周共邀请中外300多名音乐家,参演规模达500余人,在为期6天的时间内,举办了20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以及中泰笙乐工作坊、论文评选、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等理论交流活动,实现了艺术盛宴与思想碰撞的完美结合。多场音乐会走出传统剧场,在南宁民歌湖国际音乐小镇、三街两巷人民剧院等南宁地标性建筑举行,将高雅艺术送到市民家门口,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