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被央媒“点名”的鸡排哥,在全国巡炸中迎来了“反噬”
更新时间:2025-10-31 14:46 浏览量:1
他因一句“差点拒单”的小视频在9月火到出圈,被央媒报道、粉丝一个月猛增百万,但开启“全国巡炸”后立刻引来争议,10月31日他又抵达南昌继续第二站
说白了,大家最先被打动的,是一个人站在三轮车旁、一口铁锅翻滚油花的那种笃定
他手起刀落、夹起裹粉,嘴里不紧不慢地安排顺序,给人一种“有我在,别慌”的踏实感
有人回看那段“差点被拒单”的视频,注意到的不是拒绝,而是他那套人味儿十足的“控场话术”
“我先给这位做好,再给你,大家都能吃到”,几句话排好优先级,情绪也跟着稳了
从南昌到景德镇,他的轨迹并不悬浮
1992年学陶瓷、1996年下岗、改行学厨、摆摊熬日子,这些节点凑在一起,像很多普通人绕不开的生活弧线
他卖过烤串、酱香饼、臭豆腐,最后落在一块鸡排上,这块鸡排定价6元,一守就是十年
学生价再便宜一块,下午四点半以后专门给学生供餐,他还会让顾客提前把袋子打开,只为让“脆”不被闷坏
这不是讲故事,是他摊位前反复出现的小动作
火起来之后,他并没端起“话筒”
央媒报道那天,他第一反应不是欢呼,而是谢谢,“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功,是你们把小摊捧起来”,这句话很“摊主”
也有人质疑摆拍,他以前的老顾客说起一个细节:下雨天,他真就在摊位边等过一位托他“留一份”的人,等得耐心,说,“你不要等时间,我来等你”
这种慢,恰好与平台上的快打了个对照
他会顺嘴抛出一些“鸡排哲学”,听起来好笑,却是有章法的
“你可以拒绝我,但别拒绝美味”,是把否定变成邀请;
“油温像谈恋爱,要拿捏”,是把专业讲给非专业听
这就是被反复提到的“情绪价值”
有人把账算得通透:6元一份,情绪可能值60
可当热度往上蹿,温度也最容易跑偏
巡炸两个字一出来,好评和不适同时涌上来
10月25日,南京汽水音乐节成了第一站
4个小时卖出1000份,每人限购一份,想进场还得先买门票,这些现场规则对很多“想随便尝一块”的人来说,门槛显眼了
有网友吐槽,“这世界真新鲜,鸡排也开始巡演”,也有人干脆在本地社交平台发起“别来我们这”的呼声
更扎心的是,代排生意又一次浮出水面,有的几十块,有的被标到二百多,主办方辟谣最夸张的价码,可排队的难,确实难上加难
我能理解这种反弹
大家喜欢的是摊边烟火、顺手递过来的热乎,喜欢的是“我就站在这里,你来我就给你做”
当他穿梭各地、配套专车、保安护送,画风变得更像一场“活动”,那点朴实的对等感就开始稀释
但换句话说,把涌来的流量完全挡在门外,既不现实,也未必对他公平
有业内人士提到,他或已着手更系统地运营,比如注册工作室之类,真真假假,外界捕风的本事一向不差
他自己倒算清醒:“不曾拥有,何谈失去?
希望由网红变成长红”
这句“平常心”,既像自勉,也像给好奇的人一个交代
把鸡排哥放进更大的图景看,故事就不孤单
郑州那家“实惠小吃店”被大博主探店后一夜爆火,队伍绕街、号源被黄牛倒卖,平台跑腿也蹭热度;
景德镇“尧仔炒粉”因为专门为受伤顾客上门做饭而出圈;
“人生的意义”小店十几年只卖家常面,靠干净和透明赢来口碑
它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是:火了之后,原本的秩序会被挤压,原来的关系被重新定义
更远一点,山东“拉面哥”尝试直播带货,热度退了;
而湖南剪发的晓华坚持30元不涨,也婉拒了大量合作,选择把手艺和店面守住
这几条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选择与代价
回到鸡排哥身上,裂痕出现在哪里?
当“我在固定摊位等你”变成“你来某个音乐节找我”,当“随到随买”变成“门票、限购、安保流程”,人们对“亲民”的想象就被打乱了
情绪价值并非不能复制,但它难以被舞台化
如果巡炸是必选项,是否能留下一扇“原位窗口”,让那些为这份鸡排专程来的普通人,仍能在景德镇那口锅旁等到现炸的香?
这大概是目前最让人期盼的一个“调和术”
当然,爆火以后,他也没把“真心”丢在后厨
有人排了三四小时没买上,他记住脸,说“下次来不用排,没人的时候我送你一份”,这种不按套路的人情,才是他最初的底牌
央视关于他用油的选材也引发讨论,有记者科普了如何选食用油,这类“把细节讲明白”的沟通,反而帮他立住了专业
他经常说,最好的危机处理是真心,我也愿意再给这句话多一点观察时间
最新的动向是,10月31日他到南昌继续第二站,之后还宣布下月会去赣州的品牌音乐节
一边是“巡炸计划”继续推进,一边是“别离我们太远”的呼声在背景里嗡嗡作响
说到底,大家并不是非要他原地不动,大家在意的是,那块6元的鸡排背后,还是不是那个“你可以拒绝我,但别拒绝美味”的人
只要他还能在热闹之外,给到普通人可达、可感的那份热度,热搜之外,故事就能继续
愿他掌勺时仍盯着那口油温,别让它太冷,也别让它过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