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建筑|青岛音乐厅:潮汐与钟声交汇的记忆剧场
更新时间:2025-10-31 19:30 浏览量:1
在青岛湾畔,兰山路1号,一座建筑静静伫立。它与栈桥回澜阁对望,与老火车站为邻,与中山路商业母脉相接。这里是青岛市礼堂旧址,如今已成为青岛音乐厅,承载着几代青岛人的集体记忆,也成为青岛老城文化地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循着历史的足迹,回到上世纪30年代。第四公园的地皮被出售给中国银行、中国实业银行、金城银行等金融企业建设银行大楼,同时由这些金融家捐资3万元建造一座公共会堂。于是在兰山路检疫所的原址上,这座礼堂开始孕育。从1934年4月动工,到1935年7月竣工,这座由基泰工程公司郑德鹏设计、美化营造厂施工的建筑终于落成。
图|《青岛艺海》
青岛市礼堂旧址呈“凸”字形平面,正前面是两层楼房,中间主体部分三层,轴线居中对称。整个前两层为办公用房,与中部凸出部分同宽的后边为大礼堂。礼堂正门是木制并用铜皮包面的大门,门两侧是凸出的壁柱,柱顶用花纹刻石。外墙壁用三遍剁斧石面,正前上方装设大钟一座。大厅内地面为黑白相间的磨光人造石,厅顶雕有图案,处处细节流露出庄重与典雅。整体建筑为商业古典式风格。正立面中间部分凸出,4根花岗岩贴面石柱将大门分割为3部分,柱头有蝶形雕饰。柱头上方为四个钝方锥形花岗岩石装饰,中央为一圆形大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座建筑的独特外观。
图|《青岛艺海》
落成后,最终定名为“青岛市礼堂”。在1959年前,它一直是青岛最大的公用礼堂。从1940年起,青岛市礼堂开始转型为戏曲演出的重要舞台。这里以演出京剧为主,曾迎来众多名家:著名老生奚啸伯的《空城计》《伍子胥》,著名花旦毛世来的《十三妹》,著名青衣白玉薇的《玉堂春》,都曾在这里赢得满堂彩。“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也曾前来献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胜利时,著名花旦童芷苓正在青岛演出。喜讯传来,她立即与青岛京剧票友共同赶排《三堂会审》,在青岛影剧院、永安戏院和兰山路礼堂公演3场,与青岛人民同庆抗战胜利。
图|市南区文化馆
青岛市礼堂还曾与平度路的永安大戏院、东镇的光陆戏院和中山路北头的华乐戏院,并称为“青岛四大戏院”。话剧兴起时,这里也曾成为话剧演出的重要剧场。解放后,这里依然延续着艺术使命。许多京剧票友的“票房”在此演出,众多单位的文艺会演在此举行。1957年8月,电影《海魂》剧组来青岛拍外景,赵丹、崔嵬、王丹凤、刘琼等明星都曾在此与青岛影迷联欢。
2006年,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经过精心修葺,改为“青岛音乐厅”,以新的姿态继续在此矗立。
组图|小红书@南四十亩
今日的青岛市礼堂旧址,依然静静地伫立在兰山路上,与周边景色相映成趣。从太平路向兰山路西望,具有新文艺复兴风格的火车站作为对景正好收住视线,增加城市空间美感的同时,也突出了重要建筑的位置。
这条长度仅447米的兰山路,是著名的海岸观光道,也是城市道路对景设计的典型。它东与太平路相连,西接青岛火车站,虽然后来兰山路两边的建筑百年来几经毁建,但与火车站的对景关系至今留存。站在青岛音乐厅门前,能感受到历史的流转与延续。这座建筑见证了青岛从1930年代到今天的发展变迁,从政治议事的殿堂到艺术展演的舞台,从市礼堂到音乐厅,它始终与城市的文化共同迈进每一个时代。
图|《阅读青岛:历史建筑地图》
青岛市礼堂旧址,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一个城市文化记忆的鲜活载体。它以凝固的音乐,回应着大海的涛声,以不变的沉稳,观望着市南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