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离真正的美育还有多远?答案取决于……
更新时间:2025-11-13 15:43 浏览量:1
文 | 吴洪彬
“我女儿班上的音乐课,以前常被语文、数学老师占用,现在因为上级要抽考,音乐课总算被重视起来了。但音乐老师会反复提醒孩子们,要求必须学会某首歌,下节课会随机抽人,让孩子站到全班面前单独唱……考核什么,学校就重点抓什么,只是至于孩子是爱上了音乐,还是对音乐产生抵触,没人在意。”这是音乐教育家郭声健在其创办的“音为有爱”音乐教师群里分享的一段家长留言。
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局
家长留言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音乐教育的困境,更是当今美育的普遍困境。音乐课从“被随意占用”到“受特殊重视”,绝非音乐老师的个体行为。不抽考时,学校为保障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学科成绩,会默认音乐课被占用,甚至直接取消;一旦要抽考,音乐老师就得在极短课时内让孩子掌握考点内容,死记硬背成了无奈的必要措施。但其实上级主管部门将音乐列入考试学科,本意是从“培养人全面发展”出发,倒逼学校重视美育。如此,音乐教育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它在努力向美育靠近,却困难重重、多方掣肘,说是在夹缝中生存也不为过。
从普及程度来看,当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师队伍正逐渐壮大,且呈现专业化、高学历化趋势。2015年至202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显著增加,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大部分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通识艺术课程,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较以往有明显提升。硬件设施方面,许多学校配备了专用音乐教室、现代化音乐厅、专业排练厅等,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与此同时,音乐教育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通音乐教育中,“低配版专业化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过度追求知识的全面性、体系的完整性和难度的进阶性,既超出了中小学生的现有艺术水平与接受能力,也不符合中小学美育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上,同质化问题突出,特色课程与新兴音乐领域的拓展相对匮乏,把学生的音乐审美局限在认识论层面,忽略了音乐感觉培养、审美经验积累背后的人文意义。
音乐教学背离美育核心
真正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与健全心灵,是一种“浸润行动”——依托美的内容与形式,陶冶学生的精神、滋养学生的灵魂。然而现实中,不少学生和家长将音乐学习视为“低分上名校”的捷径,部分学生选择艺术专业,正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艺考分数要求低,更容易过关”。这种功利化心态让音乐教育偏离了“以美育人”的核心轨道:学生学习时更关注能否通过考试、能否拿到证书,而非真正感受音乐之美、提升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
美育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强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提升审美能力。但实际音乐教学中,部分方法却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例如,一些音乐教师习惯用理性分析替代感性体验,过度关注“最终演唱/演奏质量”,却忽视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现代音乐教学越来越依赖技术图谱展示音乐形式,导致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停留在机械解读符号层面,陷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丰富而细腻的音乐感知与情感表达被忽视。还有教师用成人思维中的表层情感符号设计教学场景,在理性控制的课堂情境中,学生最初的音乐直觉、蕴含的真实情感与个性化学习体验,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本质是感性的教育、情怀的教育。但许多音乐教育者对美育内涵的理解较为片面,认为传授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本身就是美育。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走了技术化、知识化的弯路。最终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却缺乏核心的美育素养,无法真正理解和传递音乐中的美。
缩小差距的路径探索
要缩小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差距,首先需转变认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意识到,艺术不是升学的“敲门砖”,而是人格的“净化器”;学习艺术不是为了走捷径,而是要在识谱中学会严谨,在练琴中懂得坚持,在音乐表达中找到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需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基于“感觉唤醒”的教学路径——通过具身体验、沉浸式感知、生成性创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中要打开学生的多种感官:音乐不只是听觉艺术,还能通过联觉激活视觉、嗅觉、味觉、运动觉等。比如,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感受音乐节奏,通过绘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等。同时,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音乐学习情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强化教师的美育意识,是缩小差距的关键环节。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需重点提升其美育素养,使其深刻理解美育的内涵与目标。可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开展学术研讨、搭建教学交流平台等方式,让教师系统学习美育理论,了解音乐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掌握将“以美育人”理念落实到课堂的具体方法。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美育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可以说,音乐教师对美育的理解越准确,音乐教育离美育就越近;反之,则会越来越远。
真正的美育,应该像阳光一样无声无息地滋养心灵,而不是像枪口一样瞄准一个个考核目标。音乐教育离真正的美育还有多远?答案取决于我们能否打破应试思维的桎梏,重新认识美育的核心价值。当我们不再仅用“会不会唱”来衡量孩子的音乐素养,而是关注他是否愿意主动倾听、是否能够真诚表达、是否能在音乐中收获快乐、获得慰藉与力量时,我们就向真正的美育迈进了一步。美育从不是教育的“附加题”,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培养完整人格的必要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滋养下,成长为更美好的自己。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