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会《诗的中国》上演,奏响一场穿越千年的诗乐对话 | 艺术节
更新时间:2025-11-13 18:01 浏览量:2
11月12日至13日,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上海民族乐团年度大型原创音乐会《诗的中国》于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
音乐会由罗小慈担任策划与艺术总监,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担任文学顾问及文学策划,青年作曲家孔志轩担任整场作曲,并由著名指挥家汤沐海与乐团驻团指挥姚申申分别执棒,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赵琳担任视觉影像顾问。
演出汇聚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胡晨韵、俞冰、金锴、王音睿、赵臻、陆莎莎、赵韵梦等,特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霍永刚担任人声演唱,上海民族乐团全编制大型乐队、苏州交响乐团附属合唱团与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合唱团,逾三百位艺术家同台献艺。整场演出以一场贯通古今的“诗乐对话”,赢得观众热烈回响。
为了让观众们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会的意蕴与创作匠心,乐团把公益活动“海上乐谈”第五期既《诗的中国》演前谈活动搬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大堂,并于12日18:00与观众会面。《诗的中国》主创团队和主要演奏家们齐聚一堂,展开一场跨越文学、历史、音乐与视觉的深度对谈,嘉宾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共同解读如何将流传千年的中国诗文,揭开这场视听盛宴背后的灵感来源与艺术构想。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表示:“我们试图用民族乐器构建一座声音的博物馆,让《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唐诗的豪迈、宋词的清雅在当代舞台上对话。音乐不只是演绎诗歌,更是在重构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图谱——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天人观、家国情怀与生命哲思,本就有着诗的音律。”
音乐会以“诗”为主线,展现了中国诗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远,以及蕴含其中的思想与精神。正如文学顾问骆玉明教授在导言中所阐释:“诗卷绵延,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智慧与风骨,映照中华文明在融合、生成与更新中生生不息的壮阔图景。” 音乐会由此立意,将六个音乐篇章构建为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引领观众体悟文明进程中的“浪漫与坚韧”。
演出以《万物生息》开篇,混声合唱与大型乐队的丰满织体在混沌中构建秩序,音乐从《诗经》的“天命玄鸟”与“七月流火”中汲取灵感,再现先民在农耕文明中“与天地立约”的敬畏之心。这一篇章以庄重而充满生命张力的音响,展示了中华文明根系深植的精神原点。
第二篇章《江河滔滔》以混声合唱、童声合唱与乐队共同构筑出历史的磅礴气象。合唱的雄浑气势,呼应着从“牧野洋洋”至“与子同袍”的历史画卷,音乐在冲突与融合中行进,生动诠释了华夏文明如何将一次次内外交融转化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一篇章以宏大的音乐叙事,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兼收并蓄的宽博胸襟。
第三篇章《朝日流霞》是一场器乐与人声的精致协奏。琵琶的清脆、笛子的悠扬、箜篌的空灵、人声的苍茫与打击乐的节奏交相辉映,勾勒出“胡旋若风,剑器如龙”的盛唐气象。音乐以丰富的器乐对话展现了文明在积蓄力量后“向世界舒展”的自信姿态与多元共生格局,李白“天生我材”的盛世豪情与生命恣意在这一篇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音乐表达。
第四篇章《空山月明》转为室内乐重奏的静谧氛围。尺八的幽玄、笙的温润、古筝的清澈、阮的醇厚在精巧编排中相得益彰,精准捕捉了中国诗学中“禅意入诗”的灵性瞬间。“采菊东篱下”的闲适、“行到水穷处”的从容,在音乐的留白与韵律中,转化为“心灵与天地相契”的永恒顿悟,展现了中华美学特有的超然境界与回归本心的生命哲思。
第五篇章《风骨铮鸣》在唢呐与乐队的激烈竞奏中,将民族精神中的刚毅与赤诚推向极致。唢呐的高亢激昂与乐队的雄浑厚重形成强烈对比,音乐有力地抒发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赤诚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丹心,展现出在历史风云激荡之际,无数个体微光汇入民族星河的精神图谱,铸就了华夏永不屈服的精神丰碑。
第六篇章《星河共潮》作为终曲,再次集结了混声合唱、童声合唱与全体乐队的宏大编制。宣告了从“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到“青春中国,山河不老”的现代自信。音乐昭示着一个笃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正以坚韧与智慧,不断书写着文明的新篇章。
《诗的中国》不仅是上海民族乐团在艺术创新上的又一次探索,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一次生动实践。作品用丰富的音乐语言,讲述了深邃而磅礴的中国诗心,让千年诗魂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音乐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