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听音乐还能悄悄锻炼大脑!多项研究: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单纯听音乐,都能减缓认知衰退,预防痴呆,甚至还能增强记忆
更新时间:2025-11-13 19:59 浏览量:1
转自:生物谷
音乐,这个流淌千年的神秘语言,从清晨唤醒你的第一首闹钟铃声,到通勤路上的私人歌单;从健身房让人血脉偾张的动感节奏,到深夜助眠的轻柔白噪音......它早已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我们依赖它调节情绪,用它集中注意力,甚至靠它度过难熬的时光。柴可夫斯基更是将音乐比作“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而如今,这份礼物正被赋予新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音乐的娱乐属性之外,其功能性正不断被发掘与拓展。你是否也好奇:听歌真的能提升工作效率吗?童年学的钢琴,真能成为对抗老年遗忘的“秘密武器”?音乐,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今天,我们就带你深入三篇前沿研究,揭开音乐与大脑之间的奇妙关联~
1. 弹琴唱歌,能减缓认知衰退
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4年在《国际老年精神病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终身参与音乐活动是否能够减缓认知衰退,特别是在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方面。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寻找一种低成本、易推广的认知保护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研究纳入的参与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有计算机及互联网使用史且没有诊断为痴呆。研究人员采用PROTECT研究平台中的计算机化认知测试系统来测量参与者的认知表现。所有参与者已加入PROTECT队列,并拥有至少1年的认知数据。经过收集整理,最终共获得1107名PROTECT参与者数据。该队列中83%为女性,平均年龄为67.82岁。
这些参与者完成了ELMEQ问卷,该问卷询问了参与者演奏乐器、唱歌、听音乐的经历以及对自己音乐能力的评估情况。
结果非常有趣:弹奏乐器与显著更好的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相关,效应值在0.15至0.24之间。具体来说,弹键盘乐器的人在配对联想记忆任务(评估情景记忆和关联学习的能力)中表现尤为突出(效应值0.26),而吹奏铜管乐器者则在数字广度任务中(衡量工作记忆,特别是言语工作记忆容量)表现更佳(效应值0.14)。唱歌则主要与执行功能改善相关(效应值0.15)。此外,目前仍在坚持音乐活动的人,其工作记忆显著优于曾经弹过但已停止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听音乐”在本研究中并未显示出与认知功能的显著关联。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主动参与音乐(如弹奏、唱歌)需要协调视觉、听觉、运动与认知多个系统,更能激发大脑的“认知储备”。研究也指出,音乐活动的社交属性(如参加乐团、合唱团)可能进一步放大了其益处。
2. 每天听音乐,也能预防痴呆吗?
如果说第一篇研究关注的是“音乐能力、专业技能”对认知的长期塑造,那么2025年发表于同一权威期刊的澳大利亚研究,则将视角转向了一个更贴近生活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喜爱音乐却未必擅长演奏的普通人来说,单纯听音乐,是否也能成为守护大脑健康的有效方式?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依托规模庞大的ASPREE老龄化队列,展开了一场历时9年的科学追踪。他们对近1.1万名初始认知健康的70岁以上老年人(招募时均无痴呆症),进行了系统性的随访。根据听音乐(收音机/音乐)和演奏乐器(包括唱歌)的频率,参与者被分为“从不/很少/偶尔”、“经常”、“几乎每天”等类别。并且从第三年起,参与者开始接受一套系统且连续的年度认知评估。
这套评估精准地聚焦于几个关键指标:一是临床上的痴呆诊断,二是其前驱阶段——“非痴呆性认知障碍(CIND)”,三则是在多项认知测试中具体得分的变化轨迹。这种设计使得研究者不仅能观察音乐活动与“是否患病”的关联,更能捕捉到它在漫长岁月里对认知能力细微变化的动态影响。
结果显示,在初始认知健康的 7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参与音乐相关休闲活动与降低痴呆症及轻度认知障碍(CIND)风险、改善部分认知健康指标存在显著关联,且这种关联受教育水平影响。具体而言,相比从不/很少/偶尔听音乐,几乎每天听音乐可使痴呆症风险降低 39%、CIND 风险降低 17%,还能长期维持更好的整体认知功能和记忆力,但对其他认知领域(如语言流畅度)及主观认知健康无显著影响;经常/几乎每天演奏乐器与痴呆症风险降低 35% 相关,对 CIND 风险及认知测试分数无明显改善;同时经常参与听音乐和演奏乐器的参与者,痴呆症风险降低 33%、CIND 风险降低 22%,实现了两种活动的协同益处。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教育水平可能调节音乐的保护效果——在受教育16年以上的人群中,每天听音乐的痴呆风险降低了63%,而在中等教育组中效果不明显。这提示,音乐可能在与高阶认知资源的互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上两项研究清晰地表明,音乐活动——无论是需要演奏乐器,还是单纯地听音乐,都展现出作为认知保护剂的潜力,特别是有利于延缓老年人的认知衰退!
那读到这里,或许会有年轻的朋友心生疑问:这些好处听起来都很长远,那对我们年轻人来说,音乐还有什么更立竿见影的作用吗?或者说,音乐除了这种长期的“保健”作用,能否在更短的时间内,直接干预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核心过程呢?
3. 音乐还能“调记忆”?
2025年发表于《神经科学杂志》的这篇实验研究则深入探讨了音乐如何通过影响情绪而在记忆形成的关键时刻“微调”我们的大脑。研究者试图回答:音乐是否能增强记忆?何时听?听什么样的?
要解答这些问题,研究者先明确了一个关键时间点——“编码后”,也就是我们刚学完一段信息(比如记单词、看图片)之后。他们认为,这个阶段是记忆巩固的关键期,此时的外界刺激(比如音乐)最容易影响记忆效果。
于是,研究人员找了 130 名18-35岁的大学生做实验,把大家随机分成 6 组:4 组听不同类型的高唤醒古典音乐(有的是积极情绪且熟悉的,比如常听的欢快古典乐;有的是消极情绪且陌生的,比如低沉少见的古典乐),1 组听中性声音(比如白噪音、壁炉燃烧的声音),还有 1 组啥也不听,保持安静(这两组是对照组,用来对比音乐的作用)。10分钟后,这些大学生们会接受记忆测试,重点测量“整体记忆”(目标识别)和“细节记忆”(诱饵辨别)。
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者得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结论。首先,音乐确实能让情绪更“活跃”:和听中性声音、安静休息的人比,听音乐的人情绪唤醒程度明显更高,尤其是消极情绪的音乐(不管熟不熟)和不熟悉的积极音乐,唤醒效果最突出。
其次,情绪唤醒对记忆产生了“取舍效应”:想记牢“整体”(比如认出学过的图片),那情绪唤醒得“走极端”——要么大幅升高(比如听了让人很兴奋的音乐),要么适度降低(比如听了让人稍微放松的音乐),这两种情况都会让整体记忆更好。但要是想记清“细节”(比如分清相似但不同的图片),就得让情绪唤醒“刚刚好”——适度升高(比如有点兴奋但不激动),这时候细节记忆才最好,要是唤醒太高或太低,细节记忆都会变弱。
最后,研究发现,音乐对细节记忆的影响很“独特”。和对照组比,听音乐且唤醒适度升高的人,细节记忆比听中性声音、安静的人好;但听音乐且唤醒降低的人,细节记忆反而比对照组差。反观对照组,不管是听中性声音还是安静,他们的情绪唤醒变化都不会让整体记忆和细节记忆出现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这说明音乐对细节记忆的调节作用,是其他声音或安静状态替代不了的。
小结
综上,这三项研究共同揭示:音乐,堪称我们随身携带的“大脑健身教练”!弹奏乐器能长期塑造我们的大脑结构,提升记忆与执行力;日常听音乐也能为认知健康保驾护航,降低痴呆风险;甚至其还能通过调节情绪,在关键时刻优化我们的记忆细节。
现在,可以播放起那首你最爱的歌,来一场3-4分钟的沉浸式大脑养护呀~
参考文献:
[1]Vetere G, Williams G, Ballard C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cognitive trajectories: Analysis from a UK ageing cohort.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24 Feb;39(2):e6061. doi: 10.1002/gps.6061. PMID: 38281509.
[2] Jaffa E, Wu Z, Owen A et al. What I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usic-Related Leisure Activities and Dementia Risk? A Cohort Study.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25 Oct;40(10):e70163. doi: 10.1002/gps.70163. PMID: 41088732.
[3] Clark KR, Leal SL. Fine-Tuning the Details: Post-encoding Music Differentially Impacts General and Detailed Memory. J Neurosci. 2025 Jul 30;45(31):e0158252025. doi: 10.1523/JNEUROSCI.0158-25.2025. PMID: 40550693; PMCID: PMC123117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