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暴走团”高调闯入香港,助威音乐让老外发懵!
更新时间:2025-11-13 09:49 浏览量:1
11月11日,一支从深圳出发的“暴走团”在香港多处热门点高音量列队行进,内地网友几乎一边倒指责其不体面,香港警方称暂无报案但提醒可作非紧急噪音投诉
维港夜风凉快,灯带一条条铺到海面上,蓝色队服的人群踩着鼓点齐步过来
领队举着旗,音箱放得很满,伸展动作做得像操课,吆喝口号在走廊回响
我看到有位金发游客先是张望,随后学着抬臂伸腿,笑着跟走了几步;
几位抱着孩子的游客皱眉起身,往远处的栏杆边挪了挪
说白了,这队伍把自己的节奏搬进了他人的休憩时刻
同一天的西九草地、麦理浩径的步道,也出现了这支队伍
蓝白旗在风里甩,脚步齐到能踩在同一块地砖上
我一边看拍摄者的镜头晃来晃去,一边在想
在景点里开着助威音乐,和在客厅里开电视那是两码事,前者永远有边界感的考验
网上的反应几乎没悬念
评论区里“丢人现眼”三个字被顶到最上面,更多人说“这不是健身,是扰人”,也有人回忆在老家被外放音乐“追着跑”
更扎心的是,很多内地网友不是第一次见这个场面,才会有如此齐刷刷的反感
我理解那种不舒服:旅行的街景本该是海风、街音乐与人声的混合,不该被单一的扩音器占满
“暴走团”并不陌生
大多由中老年人组成,有领队、有旗帜、着装统一、配节拍音乐,行动讲求整齐划一
它的初衷是健身,但呈现方式常常越界,尤其是音量和占道,最容易与公共秩序相撞
有业内人士提到,近年不少地方把它视为“广场舞之外的第二扰民源”,爱运动与守规矩之间,一直在拉扯
历史的警示也摆在那里
2017年,暴走团占用机动车道晨练,出租车冲进人群,造成1死2伤,成为舆论的痛点
那之后很多城市开始劝导、疏导,但并未根治
2025年7月,辽宁朝阳大凌河景区又曝出上百人队伍在非机动车道与两辆消防车、一辆救护车僵持近两分钟,最终逼得救援车倒车
对比之下,这次在香港没有出现伤亡与交通事故,影响主要集中在噪音和空间占用,但敏感神经已被反复触碰
回到香港这一回合
香港警务处相关人士回应称,若市民遭遇类似噪音困扰,可通过电子报案室或警署热线进行非紧急报案,警方将按实际情况介入,当前暂无相关报案与处罚记录
这句“暂无”并不代表没问题,只是程序尚未启动
根据香港《游乐场地规例》,若在公共场所进行音乐活动令他人烦扰,经定罪可罚款1万港元并可判监14日
规则写得很清楚,关键在于如何落地到具体场景
旅游圈也给了提醒
有旅游业内人士说,内地团队赴港,出发前最好把当地公共空间的噪音与秩序规范讲清楚,习惯差异不是挡箭牌
我赞同这点
旅行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半径搬迁,而是进入他人的生活空间
看现场视频,我更在意组织责任
领旗的,一嗓子就能让音量下去,停半分钟让路人通过也不是难事
更何况,有流出讨论指称这类队伍可能带有商业色彩,但具体是否如此仍待核实,公众的质疑主要来自过往案例里的“商业旗帜”和“统一装备”
如果真的有组织运作,那对规则感的要求只会更高
我想问一句:既然能组织整齐划一的动作节拍,为什么就组织不好与公共空间的和解?
当然,健身的需求是真实的
我不想把中老年人的健康热情打成“洪水猛兽”,但任何热情一旦放大到公共场域,就必须换算成他人可接受的分贝和可让渡的通行权
简单四件事,随手能做:不占机动车道,不外放扩音器,不切断人流通道,遇到劝阻立刻降噪或暂停
规则不是冷冰冰的,它是让每个人都能舒服地呼吸几口海风
接下来会如何?
有观察者关注,11月13日前后是否会出现市民针对这次噪音问题的报案记录
同时
11月14日左右,旅游行业是否会推出面向内地游客的公共行为提醒,也值得看一眼
还有一条线
这支队伍是否会在舆论压力下作出说明或调整路线与音量,这将直接影响后续类似团队的“示范效应”
说到底,这并不是“谁怕谁”的对抗,而是“怎么一起待着”的学问
公共空间是大家的起居室,谁声音大,谁就更需要克制,这不是道德勒索,是相处的最低成本
如果说这次风波有积极的一面
那就是它提醒了每个出行的人:在不同城巿里跑步、散步、暴走,先问问自己,声音和脚步有没有替别人做减法
等海风再起的时候
我希望看到的是更松弛的步伐、可控的音乐,还有被照顾到的表情
这样
运动的快乐,才不会被争议的噪点盖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