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山音乐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西华籍女战士程迈与著名音乐家麦新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11-14 14:40  浏览量:1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胜利80年了,《大刀进行曲》听起来依然激昂雄壮、豪情满怀,被称为“不朽的战歌”。这首战歌出自麦新之手,后人称他“人民音乐家”。麦新在延安与程迈结婚,直到他在东北牺牲,两人共同生活了五年。

或许不少读者并不知晓,程迈原籍周口西华,是一位从黄泛区走出的革命战士。她的人生追求、革命经历和爱情故事,历经岁月流转,已成为那段烽火年代不朽的篇章。

到延安去!这是抗战时期无数热血青年共同的向往,程迈也不例外。程迈原名王俊岚,出身名门。其父王拱璧是早期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曾留学日本,在五四运动中担任中华留日学生总会的学生领袖。回国后,他在家乡西华县孝武营村(今属漯河)办学。

开明博学的王拱璧为女儿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1934年,13岁的程迈进入开封静宜女中读书。1935年12月,北平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程迈与数千名师生积极响应,参与卧轨请愿,呼吁政府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校园里琅琅书声变成了抗战的吼声,程迈与同学们一样,再也无法安坐课堂。她自作主张,报名参加妇女抗战服务团,随当地驻军到新乡、许昌、焦作等地。那时,她才16岁,身穿学生服,坚决要求到前线去打鬼子。

费了许多周折,程迈也没有走上战场。后来,她有幸结识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同学,又经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于1938年6月终于到达延安。

程迈在延安的时光,几乎全是在学校里度过的。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这几所著名的大学都有她求知的身影。在陕北公学期间,她担任分队副队长,改名“吴忱”,填写了入党申请书。组织上看她表现较好,多次找她谈话。程迈总是诚恳地说:“我还不够条件。”因此,她入党的事情一直没有进展。同年9月,她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党组织根据档案寻找“吴忱”,却找不到这个人。原来,程迈一到抗日军政大学再次改名,最后确定了“程迈”这个名字。直至10月,组织上弄清事情的原委,程迈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女子大学期间,程迈的身体出现问题。延安名医傅连暲诊断后,认为她的病症源于用脑过度,需休息一段时间。一向开朗活泼的程迈,常常一个人待在窑洞里难受。组织上派人来看望,并根据她的情况,推荐她到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工作。自1940年10月起,程迈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并担任党支部委员。

当初来延安时,程迈怕家人阻拦,选择了不辞而别。在陕北,每当想念慈爱的父母,她就给家里写信,并在信中坚定表明心志:不把日军打出中国决不回家。

其实,程迈的担心是多余的。其父王拱璧一直站在抗日救亡的最前沿。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王拱璧正在河南大学任教。他凭借丰富知识和深刻见解,向学生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七七事变爆发时,年过半百的王拱璧编写《抗战必胜》提纲,四处宣传,用激昂演讲鼓舞民众抗日士气。

程迈很快收到父亲的回信。父亲对她的行动表示支持,还寄来钱和鞋子。最令程迈感动的是,父亲随信附上的一首诗:“岚儿抗日在陕北,不胜倭寇誓不回。喜汝坚信持久战,莫负英明总指挥。”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在鲁迅艺术学院,程迈和几个女同学住在一个窑洞里,虽然生活艰苦,却天天乐呵呵的。为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程迈与同学们一起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她曾数次聆听毛主席的报告,每每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也曾在冼星海指挥的《黄河大合唱》中,放声高歌,青春的歌声响彻延河两岸。

在延安,程迈遇到了著名音乐家麦新——《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

麦新1914年生于上海,原名孙培元,曾用名孙默心、铁克等。1935年5月,他加入上海“民众歌咏会”,后被选为该会的领导者之一,主要工作是推广民众救亡歌咏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迎敌,挥动利刃近战肉搏,将桥上的日寇全歼。二十九军殊死搏斗的铁血精神,深深震撼了时年23岁的麦新。他心潮澎湃,创作灵感奔涌而出,一气呵成写下歌词,并谱就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这首歌很快传遍了上海,随后又在全国广为传唱,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抗日斗志与爱国豪情。1938年1月,麦新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11月底,经周恩来等人介绍,麦新奔赴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到延安后,组织上安排他到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负责编辑出版《歌曲》月刊,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在这里,有引领他参加革命、学习音乐的导师吕骥和冼星海,还有马可、瞿维、寄明等很多他仰慕已久的革命音乐家。

麦新初到延安时正值冬天。他穿一件灰布棉军装,外套陕北老乡常穿的光板羊皮背心,踩着泥泞的道路走进鲁迅艺术学院大门。一进门,他便打听吕骥的住处。

听说《大刀进行曲》的作者麦新来了,音乐系的师生们都想第一时间见见这位著名音乐家,程迈也在其中。中午吃饭时,她第一次见到了麦新,感觉他一点也不像个文化人,从衣着看像个陕北老乡,从动作看有些像军人。

麦新来到延安的头两年,正是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期。他积极响应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加入了纺线的队伍。那双惯拿指挥棒的手摇起了纺车。手中的纺线断了接,接了又断,令他有些心浮气躁。正忙乱间,身旁传来轻柔的笑声。他回头一看,是程迈。

“笑什么?”

“你过去没有纺过线?”

“没有。”

“看你急的!”程迈偷偷望了他一眼,轻声说:“车摇慢了,线抽快了。”

“噢!”麦新急忙调整,把纺车摇得快一些,把纺线抽得慢一些;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纺出的线又粗又顸,像根绳子,而且还不停打结。

程迈看到麦新这么着急、吃力,既感到好笑,又想上前手把手教他。可是,她不敢,姑娘家的矜持让她不便这样做。

收工的时候,程迈对麦新说:“你克服了急躁情绪,线就能纺好了。”说罢,她抬起头来,笑着看麦新一眼,转身走了。

从那以后,每当麦新坐在纺车前,耳边总会响起程迈那句话。他沉下心来,轻摇车,慢拉线,力求平稳。渐渐地,他掌握了纺线要领,纺出的线从三级升到二级,偶尔还能评为一级。当他取下沉甸甸的线穗时,就像又创作了一首得意的作品,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1941年,学校排练麦新创作的《纺织工人歌》,程迈担任领唱。她向麦新请教演唱技巧,麦新耐心细致地为她讲解。不知不觉中,歌曲中的一个个音符像一根根情丝,悄悄地将两颗年轻的心系在一起。

星期天,两人不约而同到后沟水边洗衣服。程迈见麦新洗得不干净,就从他手里拿过来重洗。那时,麦新工作起来没日没夜,十分辛苦。程迈看他累得瘦了,就用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来羊骨头架子和红枣,借来砂锅,悄悄为他熬上一大锅羊骨头汤。

生活上,程迈经常帮助麦新。他们相爱了,尽管一个活泼开朗,一个严肃刻板。爱,可以使一切变得美好而甜蜜。

1942年11月7日,时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在鲁迅艺术学院大礼堂里,师生们欢聚一堂,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文艺晚会结束后,音乐系的师生特意留下,共同见证一场简朴而温馨的婚礼——主角正是麦新与程迈。

他们的新房是一个简陋的窑洞,几枝从山上采摘的野菊花,增添了喜庆的色彩。然而,这方狭小的天地却因一群特殊的来宾而星光熠熠:《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创作者吕骥担任主婚人兼证婚人;《南泥湾》的作者马可自告奋勇担任司仪;《白毛女》的创作者之一张鲁则以唢呐领奏,与音乐系小乐队一同奏响欢快的旋律……在众人的簇拥中,新郎麦新憨厚地笑着,平日里活泼开朗的程迈此刻也羞涩不语。师生们纷纷送上美好的祝福。

接触过麦新的人都知道,他做事认真,待人真诚。延安整风期间,音乐系也开展了审干和“抢救运动”。身为党支部书记的麦新,每晚都会找其他同志谈心。

麦新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该让程迈知道的事,坚决不让她知道。程迈理解并支持丈夫,每逢麦新在家中与人交谈,她都会主动回避,借故离开。

可程迈能去哪里呢?黄昏中,她一个人坐在槐树下,静静地等着,望着那小小的窗口出神。天黑了,一排排窑洞陆续亮起灯火,唯有他们的屋子还黑着。她站起来,悄悄走进去。麦新说:“我们还没谈完。”程迈急忙解释:“我来给你们点灯,完了就走。”她划燃一根火柴,点着小油壶里的灯芯,微笑着走出屋。夜深了,其他窑洞的灯都熄了,只有她家的灯还亮着。她推门看看,见谈话仍在继续,便默默退出来。她在屋外转累了,就到还亮着灯的女同学宿舍坐坐;见她们也准备歇息,便一个人沿着那排洋槐树走来走去。山坡上偶尔传来一声鸡鸣或犬吠,一种紧张、漂泊与孤单交织的感觉,悄然将她笼罩。有家不能回,这是她对丈夫的最大支持。

在延安,麦新参加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及延安文艺座谈会。这个时期,成为他工作最繁忙、创作旺盛的阶段,他先后创作出《春耕小曲》《保卫边区》《毛泽东歌》等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陕北的秧歌运动蓬勃兴起,麦新积极参与,走上街头教群众唱歌。他创作的《红五月》当时在延安很流行,至今仍有当地老人能哼唱那段旋律。

1945年8月,为开辟新的根据地,党中央号召延安的干部奔赴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程迈、麦新与4位鲁迅艺术学院的战友原计划跟随陈毅率领的干部工作团前往华中地区开展工作。然而时局变化很快,日本宣布投降。党组织决定让他们立刻随干部工作团去东北。

8月30日,程迈和麦新离开延安。麦新在此度过了五年时光,程迈更比他早来两年。在这里,他们思想上更加成熟,生活上成为伴侣。如今,他们将共同迎接新的战斗与生活,心中满怀期待。

行军路上,麦新对程迈说:“又一个伟大的时代到了。我还只有31岁,抗战前搞了两年音乐,抗战中又做了八年。再来个十年、二十年,到那时我也才50岁。愚公移山,我此志不改!”

行军途中充满艰辛,干部工作团每天行军五六十里。麦新不顾劳累,经常承担打前站、号房子的任务。程迈也勤快地帮忙烧水做饭。一天,团队到达黄河东岸的一个村子,当地老百姓对八路军非常尊重,腾出自家的窑洞让麦新他们住,还把土炕烧得暖烘烘的。

夜晚,麦新出来小解,发现借宿那家的主人正睡在门前的石磨上。

“老乡,你怎么睡在这里?”麦新推了推老乡,轻声问。

老乡一骨碌爬起来,笑着说:“这里凉快。”

麦新想了想,问:“窑洞里睡不下?”

“不!这里凉快。”老乡憨笑着重复这句话。

黄河岸边的人们和黄河一样,那么宽厚、爽直、刚强、坚韧,给麦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这黄河般的品格,这人民的精神,不正是自己要学习的吗?

一轮圆月从山梁后探出头来,麦新掏出日记本,借着月色,把老乡说的话记了下来,并写道:“以后要多和老乡谈话,多记些关于群众的情形……这样,才是真正地向实际、向社会、向群众学习。”

第二天晚上,队伍来到一个小山村,住房仍然紧张。按照安排,程迈、麦新要与另一对夫妇同住一间小屋。就寝时,程迈摘下一块门板支到院子里。见麦新不解,程迈小声说:“老乡能睡石磨,我们也能睡门板。把屋子让给战友,别再给老乡添麻烦了。”听了这番话,麦新感慨万分——艰苦的斗争,让大家变得更加成熟了。

他们日夜兼程,翻山越岭,来到交城县白岸村。连绵阴雨阻断了行军,程迈与麦新暂住于一户老乡家中。老乡待他们很热情。每天他们二人外出归来,鞋袜尽湿,老乡总会燃起珍贵的炭火,待他们烤干鞋袜、安然上炕后,才将火封熄。

一天早晨,老乡领着妻子爬上对面的小山坡,将一面破铜锣敲得叮当作响,妻子更是冲着东方不停磕头。麦新看到这情景,把老乡13岁的女儿拉到身边,问:“你爸爸妈妈在做什么?”

孩子答道:“俺爹娘在为你们敲锣求老天爷放晴呢。”

麦新又问:“我们来之前,你们的炭火也是这样一天天地烧着吗?”

孩子急忙说:“不是的!不是的!炭快没有了,俺爹娘看你们来了,天又下雨,为了让你们烤鞋子才这样的。”

程迈、麦新十分感动。他们深知,只有不停地战斗,才能对得起这些如衣食父母般淳朴善良的百姓。

经过3个月的长途跋涉,麦新、程迈到达阜新。刚刚安顿好,麦新就找当地领导,请求安排工作。考虑到他们来自鲁迅艺术学院,组织上想把他们留在城市工作,但麦新、程迈坚决要求到环境最艰苦、斗争最复杂的战斗一线工作。

1946年的元旦,程迈、麦新是在冰天雪地里度过的。他们坐在一辆牛拉的大车上,在风雪中缓慢前行。由于恶劣的天气和紧张的行军,程迈病倒了,发起高烧。麦新心疼地为她加披一件大衣,只希望赶快到达目的地。

1946年2月,他们来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最偏远的开鲁县。在这个小县,麦新先后担任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他很快学会了骑马、打枪,学会了与土匪周旋、打游击。他还亲自编辑并油印《开鲁工作快报》,宣传党的政策,发动农牧民开展土改,并为新组建的农会创作了《农会会歌》。

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程迈、麦新和另一对夫妇同住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土房里,夜间仅以一道布帘隔开。尽管环境简陋,他们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精神,常常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土改与剿匪工作紧张推进,夫妻也不能相守在一起。有一段时间,程迈随辽北军区文工团四处慰问演出。10月30日,文工团来到开鲁县。演出快结束时,一个同志认出舞台上的程迈,连忙通知了正在此地的麦新。分别多日的夫妻终于重逢。

相逢是短暂的。几天后,麦新率队出发。队伍经过文工团驻地时,团员们纷纷上前送别。麦新与同志们一一握手道别,他拉着一位小同志问:“小迈怎么没有来?”

“程迈病了,在发烧。”那位小同志答道。

麦新拿出一张字条,说:“我想去看看小迈,可是来不及了。请你把这个交给她,好吗?”

那位小同志跑回宿舍,来到程迈的床边,把字条交给她,说:“这是麦新给你的。他们走了,好长的队伍啊!”

程迈急忙打开字条,只见上面写着:“迈:我走了。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还能见面。我盼着相见的一天能早日到来……”

程迈用被子蒙住脸,哭了……

然而,他们期盼的那一天,终究没有到来。

程迈清楚地记得那个悲伤的日子——1947年6月6日。那天,麦新在县委开完会后,带领通信员返回途中,突然遭遇大股土匪袭击。紧急关头,麦新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命令通信员带着党的文件突围,自己只身与敌人奋战。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腹部。匪徒一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用枪托、皮鞭疯狂殴打他。麦新视死如归,壮烈牺牲,年仅33岁。

麦新,在即将看到新中国曙光的时候,为人民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麦新牺牲的消息传来,当地军民悲恸万分。淳朴的开鲁人作词作曲,写出了歌曲《麦部长,真英雄》:“麦部长,真英雄,二十参加八路军,劳苦受了十几冬,为咱老百姓……”

程迈长时间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她责怪自己没有很好地陪伴丈夫,遗憾两人没有留下子女。

为了纪念麦新,开鲁县将他生前工作过的五区命名为“麦新区”(今麦新镇)、万发永村改名为“麦新村”。新中国成立之初,开鲁县在麦新牺牲地修建了烈士陵墓。1971年,麦新镇建成麦新烈士陵园、麦新烈士纪念碑。

1982年6月,在麦新牺牲35周年之际,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在内蒙古开鲁县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追忆这位优秀音乐家。

麦新的老战友吕骥、孟波、孙慎等来到麦新牺牲的那片原野,以不同形式追思故人。程迈也来到麦新墓碑前垂首哀思,将亲自采摘的一簇马莲花献给心爱的战友,并在墓旁植树纪念。

在纪念麦新牺牲35周年大会上,程迈深情回忆与麦新在一起的日子。她讲述麦新的人民情怀:看到百姓没有衣穿,他当即脱下自己的衬衣相赠。“他曾说过,即使他母亲死了,他还有无数的人民母亲。”她讲述麦新的牺牲精神:他始终坚信,为党的生存,为人民的解放而抛头颅,是最光荣的。

麦新牺牲后,程迈接力完成他未竟的事业。20世纪50年代,她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一直在东北工作。

1952年,程迈回河南探亲。她的父亲王拱璧时任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父女相见,既感叹时光流逝,更欣慰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

2006年,程迈叫来子女,向他们完整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回忆与麦新在一起的日子,并告诫他们:胜利来之不易。她的子女将她的口述录音,作为珍贵的资料精心保存。

2015年,程迈接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证书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面对众人,这位90多岁的老战士情绪饱满地唱起《大刀进行曲》。唱到最后一句时,她很有力地挥起拳头,高喊:“杀!”

2020年11月,程迈的子女专程来到开鲁县,参观麦新纪念馆,缅怀烈士伟绩。《大刀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再次响起,革命者的形象依旧震撼人心。

在采写程迈的革命故事时,我们反复聆听她的口述录音。求学、革命、斗争、爱情……无数珍贵记忆在她娓娓道来中鲜活立体。我们虽与她素未谋面,却感觉她近在咫尺。(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场馆介绍
中山公园音乐堂座落在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它东眺天安门,西毗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更映衬了神圣音乐殿堂无尽的魅力。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中华路4号
乘1、4、5、10、22、37、52、726、728、802路等天安门西站下车或地铁1号线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