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新闻】《大河长歌》全国巡演慈溪站圆满收官,非遗音乐剧引发南北共鸣
更新时间:2025-11-14 18:50 浏览量:1
11月12日晚,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全国巡演第三站在浙江慈溪圆满落幕。演出不仅呈现了一个动人的传承故事,更完成了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二人台与现代音乐剧舞台的完美融合,让古老艺术焕发出跨越时空的感染力。
《大河长歌》的艺术根基深植于山西河曲丰厚的非遗土壤。全剧巧妙融合了《打金钱》《对花》等节奏明快的劳动号子,《五哥放羊》《想亲亲》《山在水在石头在》《难活不过人想人》等情感细腻的河曲民歌小调,以及二人台呱嘴《夸河曲》等独特的曲艺形式。这些源自生活的“两句头”民歌,通过质朴的起兴手法和强烈的情感表达,生动逼真地再现了黄河儿女的真实生活场景。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背景配乐,而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核心艺术语言,整部作品就是一个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非遗传承现场。
该剧的突破性成就,在于成功运用现代舞台语汇唤醒了古老艺术的当代价值。作品以何长歌、何娟娟父女四十年的坚守与传承为主线,将散落的民歌珍珠串联成一条完整的叙事项链,通过现代戏剧结构、多媒体技术和舞美设计的创新运用,与质朴的民歌、地道的方言、传统的民俗场景交相辉映。这种“古韵新声”的艺术探索,既保持了非遗项目的本真性,又创造了符合当代观众审美习惯的舞台表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深切感受故事的感染力。
演出结束后,王冼平导演分享了创作心得。她表示,这部剧完全依托于我们的情感,借助这部剧的故事,融入黄河文化,通过这些真正来自河曲原乡人来唱自己家乡的歌,去感动大江南北的观众,大家尽管地域不同、文化各异,甚至连饮食习惯都大相径庭,但他们依然能够听懂并产生共鸣。事实上,我观察到我们设计的几个关键点,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她透露,团队在每站演出后都会进行精细调整,让剧目像树苗一样持续生长,为观众带来新意。
演出在慈溪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许多观众表示,这种“非遗+音乐剧”的创新融合令人耳目一新。一位本地年轻观众感慨,“民歌中蕴含着许多语气词,那种声音宛如哨音,仿佛昔日哨峰上唱响的号子声,让人感受到很有力量。《大河长歌》将音乐剧元素融入其中,更加贴合年轻人的喜好。”
在宁波工作的河曲籍企业家贺先生表示,《大河长歌》将河曲民歌二人台的原汁原味呈现给全国人民,全方位展示了河曲传统特色,如放河灯、海红子等独特文化元素,这个很好。
《大河长歌》在慈溪的演出成功,再次证明了优秀传统文化一旦找到创新的表达方式,便能突破地理界限,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当黄河的豪迈歌声与江南的温婉水乡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艺术的火花,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生动诠释。据悉,《大河长歌》将继续踏上文化传播之旅,前往衢州、上海等城市,将这条融合黄河血脉与现代精神的“文化长歌”,唱给更多的观众。
(杨成林 张宇 王春梅 报道)
山西画报忻州记这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