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音乐、美术、体育,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好物
更新时间:2025-11-15 09:09 浏览量:1
一
有人说,这时代,不缺物质,但人类的精神世界却显得贫瘠。
于是,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趁虚而入。
孩子也一样,听说,某重点高中,因心理健康问题,在家中长期或短期休学的,占3%左右。
一所乡镇里的普通高中,应该没什么心理压力吧?
但我熟悉的一个孩子高三半年没去学校,直到高考才去考,后来进了某职业技术学院。
现在中小学都极为重视心理健康。设立心理健康室,除了聘请专职心理老师,其他老师都要考取C证以上的资格证书。每学期开学必作心理筛查,还要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其实,平时上的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体育,就是调节孩子身心健康的好物。
二
先说音乐。
旋律是情绪的出口。
开心时舞蹈,委屈时唱歌,烦躁时吹奏乐器——这都是本能。
贝多芬失聪写《欢乐颂》,靠的就是内心旋律的力量。
心理学研究发现,听喜欢的音乐,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催产素,直接缓解焦虑。
一个孩子,能用一首歌消化掉一天的压抑,比憋着强一万倍。
所以,《黄帝内经》有“五音调节五脏”的说法。
所以,还有人发现用吟唱、颂钵来辅助调节情志的方法。
三
再说美术。
画为心声。画画不是为了当画家,是为了“说出”说不出的话。
我见过一个内向男孩,从不说话,老师让他画心情。
他画了一片黑,中间一个小人蹲着。
老师轻柔地问:“这个小人冷吗?”男孩突然哭了。
后来才知道,他爸妈天天吵架。
按心理学说法,画中的色彩和线条,是孩子潜意识的翻译官。
心理健康测试就有一种用绘画来了解心理状态的方法。
心理疗法中的“沙盘游戏”,基于荣格心理分析,从另一角度讲,也可以归为美术一类。
四
最后说说体育。
据体育老师说,喜欢运动的人没有一个有心理问题的。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也证实:规律运动能提升大脑海马体体积,直接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跑步、打球、跳绳,让孩子出一身汗,压力激素皮质醇就降下来,原来的不愉快也会随着运动消失。
我熟悉的一个同事的孩子读高中时有段时间成绩下滑,整天闷闷不乐、一蹶不振。
班主任李老师找他谈话,还每天早上陪他一起跑操场。
结果呢?不仅体能好了,性格也开朗了。状态好了,成绩也就上去了。
他说:“一上场,什么烦恼都忘了。”你看,运动就是最好的“心理按摩”。
五
可现实呢?
据说,音乐课让给数学,美术课写作业,体育课“太危险”。
还有的学校课间也不让出教室,说会摔倒受伤出安全问题。
试想,一个孩子从早上8:00多进教室,到下午5:00多出教室,中间可能除了上厕所,去食堂吃饭(有的是餐盒送到教室吃的),就一直在教室这片方寸之地活动、学习,这样的孩子不有问题,才怪!
我们一边焦虑孩子心理脆弱,一边亲手掐掉他们最天然的“心理疫苗”。
六
我们拼命卷知识,却忘了孩子是“人”,不是“机器”。
人需要什么?需要表达,需要释放,需要被看见,也需要劳逸结合。
真正的教育,是让人活得像个人。
别等孩子躺平了才后悔。
还好,从上到下,都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
开足开齐课程,不让孩子“营养不良”。每天至少一节体育课,课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课间时间改成15分钟。……如果学校、家庭、社会真能齐心协力践行之,并把音乐、美术、体育作为调节身心的渠道,孩子必会回归本真,身心越来越健康。
七
从今天起,请把音乐、美术、体育,当成正经事。
别为了考级、加分什么的,只要孩子喜欢就好。
允许孩子发呆听歌,鼓励他乱涂乱画,支持他跑跳摔跤。
这些“无用”之事,恰恰是抵抗焦虑、抑郁最温柔的铠甲。
记住:一个能沉浸在一首歌、一幅画、一场球里的孩子,心里一定有光。
而这束光,比任何成绩单都珍贵。
